其时正当午时,艳阳高照,黄沙万里。
听得清军号角轰鸣,锣鼓震天,四面八方的清军,如潮水一般,涌上锦州城。纪康守南门,赵寿守东门,副总兵左辅国守西门,副总兵朱统守北门。淳于明正在东门,因黄太极的帅营,位于东边。赵寿举起令旗,高呼道:“放箭!开炮!放箭!开炮!”登时万箭齐发,城楼上的西洋大炮,直扑涌来的清军。
淳于明触目惊心,乌压压的人头,乌泱泱的人群,携着长梯,举着大刀,扑来的场面,实在太过震撼!但远远的看见一个身披金灿灿盔甲的大汉,骑着黝黑的骏马,带着数百金戈铁马,位于中军,冲了过来。赵寿大惊道:“黄太极!”
淳于明暗叫糟糕:黄太极不但御驾亲征,居然身先士卒。如此一来,清军谁不卖命?
果然不出所料,虽然明军的弓箭和大炮,射死炸死一批又一批的清军,但清军并无一人后退,勇往直前,好似身旁的人并未死过一样,视而不见,无所畏惧。这等不怕死的气势,任谁看了都不免胆寒,当真是一支死亡之师!
眼看清军已冲进百步之内,赵寿急喊道:“开炮,开炮!给我炸死黄太极,给我炸死黄太极!”
“簌簌簌”之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清军先锋队,已弯弓搭箭,直射城楼上的明军。淳于明忙抽出腰间佩剑,掸开射来的数十支箭头。却只听惨叫声不绝于耳,不少城楼上的明军已然中箭倒地。
淳于明暗叫不好,忙跑去捡起已被一箭穿心的明军的弓箭。拉开弓弦,却“铮”的一声,弓弦断了。他微微一怔,显然有些措手不及。毕竟他从未拉过弓,用得力气太大,硬是把弓弦拉断。于是只好再去捡起一把弯弓,慢慢拉开,不再一下猛地拉开。把箭轻轻搭在弓弦之上,冲着不到百丈,打扮明显是清军将领的一位马上大汉,直射过去。但他直接失声大叫,原来他力道有余,全无准头。本是射将领,却射到那将领数丈外的一个骑兵身上。
冲锋之际,死个士卒,有什么干系?完全没人在乎!他忙再次搭箭,又射出去,谁知这次射的更偏。虽仍然命中,毕竟清军如潮水一般涌来,随便射一箭,都能瞎猫碰上死耗子,但比之上次,还偏数丈。他哎呦急叫,他身旁的一位明军看见他的膂力和臂力,比之常人强上数倍,箭射的极远,但准头不行,忙道:“王爷,你不妨试试一次多射几箭。”
淳于明点了点头,只见这士兵,每次搭箭三支,虽射的不到一箭半之地,却准头极佳,箭无虚发。于是他照模学样,也搭三支箭,冲着那将领直射过去。厮杀声震耳欲聋,那个将领的惨叫声并未传来,传来亦听不见,但他已被一箭射落下马,被紧随而来的骑兵马蹄,乱蹄踩死。登时清军骑兵乱了阵脚,此人乃清军副将,他一死,附近看见的清军整个士气大损,不禁有些惊慌。
那明军士兵大喜,道:“王爷,好箭法!啊!”这士兵喊话兴奋之际,却中一支不知从城下哪射来的清军暗箭,正好从右脑穿到左脑,霎时血溅当场。淳于明又惊又怒,直接搭上六支弓箭,冲着清军射了出去。他虽还不会在箭头上加以巧劲,但蛮力甚强,一支箭竟把一个清军射个透心凉,箭矢穿身而过,又射中身后一个清军士兵。虽没连成串,但亦差不多。
黄太极的金甲已快冲到东门城下,清军将士见大汗亲至,无一不热血沸腾,士气登时又为之一振。八旗招展,上挥下挥。清军两个五千人队,左右分开,疾攻东门左右两侧。数百架云梯纷纷竖立,清军将士皆想在大汗面前,立下赫赫功勋。即使被城楼上的明军巨石砸死,依然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清军如蚂蚁一般爬上城楼,淳于明提气大喊道:“兄弟们,为了城中的左邻右舍,为了关内的数万万百姓,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驱除鞑虏,振我中华!”他这一声中气十足,传的极远,甚至盖过万众嘶吼砍杀声,传进每一个明军耳里,甚至清军耳里。
不少明军本见城下清军尸体越堆越高,后续部队却丝毫不停,踩着尸体怒潮涌来,双眼血红,满脸暴戾,不免为之胆寒,心中退怯,却忽听淳于明的狂呼,豪情陡生,激忿填膺,亦毫不退却,砸巨石的砸巨石,扔火团的扔火团,即使被城下清军一箭射死,后面的明军依然迅速补上,死守城门。
黄太极的左右传令官,骑马狂奔,东来西去,往返于锦州四面八方,汇报进展,下达命令。但清军一如数万饿狼一般,狂嗥着直扑向前,显然他的命令是强攻不退。
眼见云梯上的清军已快登上城楼,抵御不住,一明军士兵大喊道:“总兵,守不住了。我们撤吧!”赵寿正在举令旗,下旗令,听见他的话,勃然大怒,抽出腰刀,直扑而来,一刀把这士兵砍个肠穿肚烂。
淳于明大惑不解,赵寿却狂喊道:“谁敢再提撤退之事,便是这个下场!”登时明军士兵,眼看进也是死,退也是死,直接把生死置之度外,挥刀砍杀已快登上城楼的清军。
淳于明这才心安,原来赵寿之所以杀这士兵,是因撤退之话一出口,军心大乱,动摇不定,锦州立破。喝道:“兄弟们上城死战,此时不拼命,更待何时?”扬起长剑,南砍北削,十数清军云梯,迎刃而断。梯上的清军士兵,立时摔到城墙下。有的还被又摔下的清军士兵,瞬间压死。明军将士们一见,淳于明这般神威凌凌的剑法,齐声呼喝,各挺兵刃,奔到城墙边抗敌。
只见云梯上倒下的清军士兵越来越多,赵寿大喊道:“清狗快坚持不住!兄弟们拼命死守!”
猛听得清军有人大呼:“大汗有旨,谁先登上锦州城,砍下辽王的脑袋,便封他为锦州城主,赏赐为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清军欢呼之声,山呼海啸。数十骁勇善战的将领,骑一骑绝尘之马,不顾性命的扑将上来。而这些将领显然是武林高手,翻身下马,踩着云梯,数个兔起鹘落,竟已登上城墙。手中五花八门的兵器,纷纷砍向明军士兵。登时数十明军士兵,已命丧当场。
淳于明大吃一惊,这些人可是高手!忙长剑一划,冲着其中一人扑杀上去。
却听清军战鼓擂响,号角轰鸣,霎时清军士气再为之一振,云梯又纷纷架上,攀沿城墙。
这冲上来的数十高手,虽武艺精熟,却与淳于明还有不小差距。淳于明剑光闪烁,剑气纵横,基本十招内,便能或死或伤其中一个将领。一个清军将领忽大喊道:“是淳于明!教主,教主!”淳于明一惊,显然这些将领是轩月圣教之人,想必已认出他的剑法。
此时一道白影,从东边清军阵后,驾马扬沙而来。而这白影之前,一直冷眼旁观数万人的大战。这白影的马好快,片刻已追赶上清军先头部队,渐渐的已超过黄太极的骑兵大队,手中不知何等利器,东挥西挥,白光劲闪,明军射出的箭矢尽数被掸开,毫发无损。
淳于明定睛一看,正是慕君!而慕君骑着白马也看向了他。二人四目一接,眼神里的目光都意味深长,让人看不懂!
二人愣了片刻,慕君提气道:“辽王,上前领死!”双腿一夹,白马一跃直前,奔到城墙之下,慕君翻身一跃,登时不需踩云梯,如壁虎一般游上城墙,竟已站在淳于明面前。
见她神情肃杀,目光寒冷,淳于明不敢看她,低头道:“你……慕君教主,国恨当头,咱们的私交……”慕君狠声道:“我跟你没什么私交。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手中利器一闪,便已攻来。
淳于明剑尖指地,连连退后。但他终于看清慕君手中的利器,竟是一把玉剑,却如水晶一般,目光甚能透视而过。正是慕君从悬崖下的山洞中,偶然得到的纵横派远无涯和若雨兮的玉剑。而她已把名字抹去,改为自己的。而另一把,自然被她改成淳于明的名字。只是这件事除她以外,谁都不知。
慕君攻了三招,全被淳于明闪身躲开,冷声道:“你已让我三招,算是还了我的救命之恩。快出手!”淳于明哑然道:“我……”慕君心肠一硬,提剑攻来。白光闪动之中,淳于明一招没躲好,左肩便被一剑刺伤,疼痛不已。慕君眼神中闪过一丝错愕,道:“你真想让我杀了你?”
淳于明深吸一口气,寻思:以慕君的武功,自己若不出手相迎,一味躲闪,焉能是她敌手?况且全力迎战,亦未必是她对手。但眼见从云梯冲上来的清军越来越多,明军惨死的越来越多,他急于抽身赶去相助。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公弃私。道:“得罪!”长剑一划便已攻去,却忽听“铛”的一声,二人双剑一交,淳于明的长剑竟已被斩断,变成两截。原来慕君的玉剑乃旷世神兵,削铁如泥。而淳于明用于剑刃上的内力虽重,但慕君的内力亦是不弱。此消彼长,可以忽略不计。他的寻常佩剑,焉是慕君玉剑的敌手?
二人均感错愕,毕竟他们俩亦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慕君忽把手中的玉剑扔给他,自己又从怀里摸出一把。淳于明顺手接过,端详一下,只见剑柄上刻着六个字:轩月圣教,慕君。由衷的赞道:“好剑!”也不知是说剑好,还是人名好,或许两者都有。而他登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与慕君在一起的场景,心猿意马,居然忘却身处数万兵马的混战之中,笑道:“我要赢了你,这把剑送我如何?”慕君情不自禁的微微一笑,心道:我本来便想送你。道:“好啊!”
淳于明右手握剑,挥了两下,只觉十分顺手,本冰凉的剑柄,竟因上面的人名,给心里带来一阵暖意。道:“小心!”拨剑一转,便已攻去。慕君剑光一闪,便已迎来。
但二人的剑法,总不往对方要害刺去,而是盯准对方的剑尖。只是二人的身法,皆迅捷无伦。旁人只能看到一团白影,一团青影,转来转去,目不暇接。不知二人是否心意相通,若有若无之中,总想使彼此剑尖相对。而常人比试较量中,岂会剑尖相对?万一失了准头,岂非给对方顺着剑锋,直刺自己手指或手腕的机会?所以武林之中,皆避免与对方兵刃尖头相触。
二人越打越远,已从城墙上,打到城墙下。或许二人的武功太过精妙,不知何时,明军清军,在场所有人,停下厮杀,目不转睛的看着二人的比试。好像他俩谁赢,便是明军或清军谁胜一般。
只不过城楼之上的一个黑袍少女幽幽叹息,正是美智子。她自然听闻过淳于明与慕君的故事,现在又亲眼看到他俩的比武,却如双燕游林,双蝶戏花一般美妙优雅,心中只觉烦闷。她因败在淳于明手下,却并未切腹自尽,被赶出伊贺门后,无处可去,本想一死了之,但想起淳于明在封擂台之上,阻止她自尽时的满脸关怀,更派人照料她的伤势,送她回东瀛。于是乎心念所致,再次西渡,寻找淳于明。而她显然深知自己的心意,自然是对他动了情。不过看到淳于明与慕君心有灵犀,彩翼双飞的翩翩起舞,黯然神伤。
若以外家功夫而言,淳于明比慕君的外家招数稍胜一筹。若以内家功夫而言,淳于明比慕君略逊风骚。二人若想打败对方,只能扬长避短。此时却是比拼外家招数,而淳于明又并未想杀慕君,甚至并未想胜她,因此只使出八成左右的剑法威力。于是二人斗个半斤八两,不胜不败。
忽听“嗤嗤嗤”“噔噔噔”之声混杂在一起,绵绵传来,众人都只觉耳鸣。原来二人的剑尖终于对在一起,绕了起来,却是一反一正。相反的两股力道一冲,自然会激发出声音,甚为刺耳。但在淳于明和慕君听来,甚为动听悦耳。而他们的剑尖,终于碰在一起!
慕君左掌轻盈盈拍出,淳于明忙左掌亦轻盈盈迎上。二人右手剑尖相碰,左掌交叉重叠,不知是谁五指先握住对方五指,十指相扣,紧密结合,飘飘如仙的从空中缓缓落下,让众人看得心驰神往,羡慕不已。
二人同时落下地后,四目相对,脉脉含情,脸上皆荡起一漾一漾的红晕。忽听得有人拍手叫好,然后数万明军和清军,皆齐声欢呼喝彩。慕君到底是女孩子,最先羞怯,抽出了手。淳于明呵呵一笑,退了半步。
正当此时,耳听号角轰鸣,锣鼓如雷,清军皆大声呼喊道:“大汗!大汗!大汗!”淳于明闻声看去,黄太极骑着高头大马,身披金甲,带着左边的覃玮,右边的混通二位护将,不紧不慢的驾马来到跟前。
到得淳于明身前后,黄太极翻身下马,此人方面大耳,气势十足,眼睛不大,却凶光闪烁。他哈哈一笑,把马鞭背于身后,负手而立。盯着淳于明看了片刻,操着一口蛮子口音,微笑道:“你便是辽王?”
历史上的皇太极本名并不叫皇太极,早期明清文献将其称作:黄台鸡,洪佗始,洪太氏,洪他时,洪太吉、红歹是,黄台吉……这是他的称号“hongtaiji”的音译,即“浑台吉”,而“台吉”是蒙古贵族的常见称呼,类似“阿哥”。直到他死后百年,乾隆朝才给他改定汉译名“皇太极”。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本人都不知道“皇太极”是哪根葱。
淳于明下意识的想拱手称是,毕竟此人亦算是长辈,却忽想起此人乃清军蛮夷,杀汉人百姓、屠汉人同胞的大汗,于是昂首挺立,道:“正是!”
黄太极见他傲慢,也不生气,道:“你的事,本汗听人说过。而本汗向来求贤若渴,只要你打开锦州城门,助本汗一举攻破山海关。本汗便把大清第一勇士,慕君,许配于你。”
游牧民族向来好武,大清第一勇士虽听着好像粗蛮不已,难登大雅。却在满人心中,此称号乃最崇高无上的殊荣。
慕君双腮一红,覃玮和混通强忍住没笑出声。淳于明亦是一喜,却转眼想起若打开锦州城门,自己便是受万世唾骂的汉奸走狗,今后还有何脸面立于天地之中?看了看目光中微有殷切之意的慕君,他本想断然拒绝之意,竟然骤减。但让他答应,比死还难。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慕君的眼神渐渐变了,变得寒冷万分,用‘传音入密’之术,只给淳于明说道:“你……”只说一个字,余下的“你真想让我当着数万满清将士和大汗的面,下不来台”等话却硬咽回肚中,心想自己这般仿佛哀求于他,即使他答应,好似自己强迫,又有什么意味?转过身去。
混通冷哼一声,道:“臭小子,你可别不识好歹。不然我混通这就跟你割袍断义。”覃玮道:“淳于兄弟,只要你答应,等我大汗定鼎中原,以后你依然是辽王。而且难道你不想跟我圣教教主……你……唉!”
淳于明犹豫再三,也深知慕君的意思,若当着这么多人面,出口回绝,好似自己不愿娶她一般。且不说伤不伤她的面子,会不会伤她的心?于是朗声道:“我淳于明不过一介武夫,不敢承蒙大汗垂青。但我对慕教主之意,天地为证,日月可鉴。甘愿为她粉身碎骨,死而无怨。只是我乃汉人,决不能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侵我河山,杀我同胞。不管我今生今世能否与她双宿双飞,在民族大义面前,恕难从命。”转身往城门之下走去。
但明军的山呼海啸,慷慨悲壮之声,已响彻苍天,皆为淳于明这番话所动容。毕竟他们得知辽王朱由栋,乃以前的合一掌门淳于明后,自然对他和慕君的事情了如指掌。为了民族大义,不说六亲不认,总之与心爱的女人,决绝割裂,实在称得上大公无私,大德无己。
忽听身后“呲啦呲啦”之声传来,淳于明回头一看,混通已把衣服一刀斩断,他道:“我混通言出必践。今日与你割袍断义,他日再见,决无半点情义可讲。”覃玮长叹一声,也拿刀割破的衣角,道:“淳于明,休怪我覃玮无情无义。过往恩情,以后恕我也再不顾。”
淳于明凄凉一笑,道:“好!”扬剑也割破了自己衣角。他不由自主的看了慕君一眼,只见她紧咬着下嘴唇,拿剑之手瑟瑟发抖,显然正在犹豫要不要割袍。但她见淳于明看向自己后,又气又苦,心想自己倘若不割,好像舍不得他一样。头脑一热,玉剑一扬,正待割下。谁知淳于明已快速闪身而去,游上城楼,显然他不想看见这一幕。
回到城楼之上,数百明军登时欢呼雀跃,纷纷涌了上来,数十人把他横抱起来,扔到空中再接住,扔到空中再接住。赵寿同样大喜,今日不但守城万无一失,还歼灭上千清军,实在大功一件。高喊道:“黄太极,爷爷在这等着你。要打快打,不打快给爷爷滚回家。哈哈哈!”
今日清军擂鼓,少说三遍,明显乃久攻不下的无奈之举。毕竟淳于明等人,一直身先士卒,提升士气。而且明军稍较于清军来说,善于守城,而清军善于野战,不擅攻城。即使没有淳于明,今日清军想破锦州,恐怕亦非易事。
黄太极自然大怒,居然被人当面回绝,实在颜面扫地。但幸好混通和覃玮与淳于明割袍断义,无意中显出自己礼贤下士,而对方不识好歹,面子稍微保全。
混通朗声道:“兄弟们听着:大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而淳于明执迷不悟,不识抬举。但大汗宽宏大量,爱惜人才,仍好言相劝。其实淳于明答不答应,大汗都成竹在胸。而汉人均跟淳于明一等,不识时务。如此一来,天下焉能被这等人掌控于手?我等顺天应命,匡扶江山社稷,驱除无知南朝。安抚黎民百姓,流芳千秋万世。”
自古以来,不管是何等人,即使是奸诈阴险,无耻狡猾,无恶不作之人,也喜爱戴高帽子,最好把自己的杀人放火,草菅人命,说是出于为国为民,受人敬仰。所以清军一听,皆齐声高呼,均想:原来如此。大汗算无遗策,深谋远虑,南朝人如淳于明这般不识抬举,不知好歹,焉能继续让江山被汉人执掌?登时皆豪情陡生,仿佛已看到后世为自己立碑,磕头纪念的场景。扬刀高喊道:“大汗!大汗!大汗!”
黄太极闻言甚喜,心道:今天久攻不下,吃了败仗。本难以收场,奈何混通一席话,大壮自己声威,士气高涨,可喜可贺!马鞭一扬,数万清军高呼声戛然而止,放声道:“无知南朝,愚昧众生。我等乃天之骄子,南下征战,是为扶江山于将倾,挽救黎民于水火。假以时日,我等定鼎中原,功德无量,福泽齐天。后世子孙,皆会说我满清将士,乃乱世之英雄豪杰,心怀家国社稷,造福千秋万代!”
清军齐声高呼:“大汗一统天下,千秋万载。”
明军看他们一唱一和,把侵略汉人国土,残害汉人百姓,说的这般伟大,皆心里暗暗咒骂。
黄太极微微给混通使个眼色,因他发现混通的口才倒是不错。果然混通心领神会,朗声道:“锦州的明军给我听着,我大汗秉承上天好生之德,再给你们三天时间。假若打开城门,我们秋毫不犯。若依然冥顽不灵,城破之日,鸡犬不留。”又俯身伸手道:“大汗,请。”黄太极不动声色,踏步走向自己骏马,翻身跃上,马鞭一扬,道:“众将士听令,后退五里安营扎寨。三日后,一举攻下锦州。”清军将士齐声道:“是。”后队变前队,开到五里之外,结营扎寨,厉兵秣马。
慕君临行前,亦未割下袍子,看了看手里玉剑上刻着的六个字:合一门,淳于明。会心一笑。毕竟淳于明在她割袍前,毅然而然的离去,已代表他的心意。况且他还当着数万清军和明军的面,亲口说出对自己的情意。想责怪他回绝黄太极,亦责怪不起来。只叹自己是满人,他是汉人,无可奈何。回头看了看已站在城楼之上,目不转睛看着她的淳于明,轻轻一笑,驾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