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全将账本呈给韩青云。
韩青云本来脑子里正在想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只是做做样子翻翻账本,但一眼看下去之后,他就移不开眼睛了。
十文钱购入,要在账面上记二十二文。
一两银子购入,要在账面上记二两二钱。
一斤韭菜入账四十文。
韩青云早些年是吃过苦的,他是在民间晃荡过的,和历代那些从小到大只在皇宫里长大,从皇宫到东宫,再从东宫回皇宫,从出生到死都没出过宫门的皇帝不一样。
他虽然见得也不多,且已经过了有些年头了。
可他很清楚地记得,一个糙面馒头是一文钱,白面馒头三文钱,素包子两文钱一个,肉包子五文钱一个。
当初姑姑带着他们逃难的时候,从来都是买两种,她自己吃糙面馒头素包子,把白面馒头和肉包子分给他们三个小的。
时过境迁,就算这些东西都涨价了,一个糙面馒头,也不至于涨到两钱银子。
粮食是最不能涨价的,不然百姓岂不是要饿死了。
这二钱银子的糙面馒头,别说是寻常百姓了,就连大半朝廷命官,都得饿死。
他想过这些人贪,却没想到,他们竟然能贪到这种地步。
“物价本来就有波动,就算是粮食的价格,也不是一直一成不变的,郡主这份账本,又能说明什么呢?”
“不错,而且朝廷采购和民间采购本就不同,难道难不成还能让朝廷各部的采买去占老百姓的便宜不成?”
“王大人和梅大人说得在理,郡主出身高贵,不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也是正常,但张嘴就是污蔑臣等造反,请恕臣等不敢苟同,还请陛下为臣等做主。”
说话的这三人,是王家,梅家和楚家的代表,她们的背后都是世家大族。
是在世家大族中也算是比较有威望的那种。
这三家的先祖都曾经跟随开国先祖打江山,他们家中是有世袭爵位在身上的。
韩青云已经看了姜婴递上来账本,自然不会听他们狡辩。
但世家大族的力量不可小觑,若是这三家联合起来,这江山怕是要不稳。
他并不想看到这样的境况。
表面看,他正在翻阅姜婴递上来的账本,实际上,他的心思正在急转,迅速权衡利弊。
若是站在姜婴这一边,能将这些世家大族解决,以后朝堂也就更稳固了,他这个皇帝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但也有可能,姜婴斗不过世家大族,他站在姜婴这边,以后要朝局不稳。
可他要是站在世家大族这边,姜婴就完全没有胜算了。
他应该让姜婴输吗?
就算不论少时的情分,姜婴还是陇西的代表,她此举也是一心为国,若是这次姜婴失败了,以后他在位期间,怕是不会再有人敢对世家大族动刀了。
届时,他只能任由世家大族骑在头上。
这一次,姜婴在早朝将事情闹大,摆明了没给他和稀泥的机会。
“皇兄,”姜婴太理解韩青云了,几乎一眼就能看出韩青云在纠结什么,“那账册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余下的还在臣妹府上,另外,臣妹针对最近两年户部的账册整理了奏折,还请皇兄过目。”
姜婴很确定,韩青云是个聪明人,就算不念旧情,只看利益,他看了奏折之后,也该知道怎么选。
上千万两白银的缺漏,足够让韩青云和世家撕破脸了。
更何况,这上千万,还只是最近两年的账。
姜婴曾经粗略查过,这样的路数,在先帝还在位期间,就已经有了。
只是韩青云登基之后,他们更加猖狂了,差价要得越来越多。
要说看到账本时韩青云还只是有点生气,这会儿韩青云就是雷霆之怒了。
一千二百万两,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国库流到了世家。
这其中还有很多是用于赈灾物资的采买。
他想尽办法为受灾的百姓筹措银两,最后竟然都进了这些蠹虫的口袋里。
“查!”韩青云脸色铁青,重重将奏折拍在桌子上,目光在满朝文武身上扫一圈,最后落在敦亲王身上,“着敦亲王彻查此案,刑部与大理寺协助,不得有误!”
敦亲王一张脸瞬间阴沉下去。
他今日都没出手对姜婴落井下石,怎么最后倒霉的还成了他呢?
这案子不管能不能查清楚,他都得不到好处不说,还会得罪一大批人。
世家大族底蕴深厚,岂是一个姜婴想动手就能将他们都扳倒的?
让他查,若是查出来了,世家大族定然要恨上他,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同韩青云一般,他也不想动世家大族。
尤其现在皇位上坐着的是韩青云,他做再多事,也是给别人作嫁衣裳。
但得罪的人,可切切实实是他得罪下的,以后这些人的报复,他也得照单全收,甚至调查过程中的风险,也得他受着。
要是查不出来,在韩青云这里没办法交差。
而且韩青云让刑部和大理寺辅助,刑部和大理寺都是韩青云的人,就算没有他,刑部和大理寺也能调查出来。
之所以让他主办此事,不过是给大理寺和刑部一个撑腰的人罢了。
俗称替罪羊。
“陛下……”
“陛下圣明!”
敦亲王黑沉着脸转头看向高呼恭维的姜婴。
刚才他正打算推诿,就被姜婴一句“陛下圣明”给堵回去了。
“敦亲王公正廉洁,最是爱民如子,有敦亲王主办此案,定能在半月之内破获此案,陛下任人唯贤,举贤不避亲,实乃圣德贤明之君!”
韩青云还没被姜婴这么夸过呢,这会儿听着姜婴的说法,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虽然姜婴夸的是敦亲王,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在这件事情上,是同心同德的。
“阿婴说得没错,敦亲王叔是有名的贤王,父皇还在世时,就常教导朕,要多与敦亲王叔相处,近朱者赤,既然敦亲王叔觉得半月之内能查清此案,那便半月吧,敦亲王叔,接旨吧。”
敦亲王脸色越来越沉,眼睛里的冷意都要渗出来了。
但他一直以来给自己塑造的是老好人的形象,老好人的贤王,是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而无动于衷的。
他只能接旨。
只是接旨之前,他朝着姜婴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