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快递惊魂·骨灰盒密码
万年山的永田2025-11-01 09:492,380

齐砚秋推开单位大门时,风衣下摆还在滴水。她没去茶水间烘干,也没换鞋,径直走向自己办公室。左手食指夹着那支红笔,笔帽上有牙印,是早上咬的。

行政小李站在她门口,手里拿着一张签收单,脸色发白。“齐主任,这个……必须您亲自签。”

她抬眼。桌上放着一个长条木盒,裹着牛皮纸,封口处一圈胶水弯弯曲曲,像波浪线。

“谁送的?”

“快递员放下就走了,没留名字。”

齐砚秋放下包,从抽屉拿出一次性手套戴上。她走到桌前,盯着那道胶痕。手指轻轻划过接缝边缘,停住。

这纹路她见过。

不是在文件上,也不是在设备里。是在第167章实验室的试管壁上——林小满举着样本说:“这批清洁剂用了专用封装胶,全市只有三家单位采购过。”

她立刻摸出手机,拨通江彻。

十分钟后,门被推开。江彻穿着便装,右手插在外套口袋里,进来第一句话是:“别碰盖子。”

他从包里取出紫外线灯,打开开关。蓝光扫过胶缝,那一圈波浪纹突然泛出微弱荧光。

“同一种胶。”他说,“和窃听器外壳用的一样。批号、粘度、荧光反应完全匹配。”

齐砚秋点头。“他们不想让我继续查绿源化工的事。”

“但又把线索塞进骨灰盒里。”江彻看着盒子,“这不是恐吓,是对话。”

“那就看看他们想说什么。”

江彻建议送去刑侦实验室拆解。齐砚秋摇头。“等报告出来,证据早就失效了。”

她抽出蓝色笔,沿着盒盖边缘慢慢划动。动作很轻,避开可能设置的压力感应点。牛皮纸撕开后,里面的木盒有暗扣。她用笔尖挑开卡槽,掀开盖子。

内层是黑色绒布衬底。掀开布,下面藏着一张折叠图纸。

江彻伸手要拿,她拦住。“先拍照。”

她打开手持终端,拍下整张图,加密上传云端。然后才将图纸摊开。

图纸右下角印着“绿源化工厂区结构图”,日期是2003年。线路陈旧,标注模糊,但整体布局清晰。

她的目光落在东北角。那里有一块区域被手写标注“三七灰土回填区”,字迹潦草,像是临时加的。

她立刻调出另一份文件——第163章热成像扫描记录和土壤采样报告。对比成分数据。

匹配度98.6%。

“就是这里。”她说,“隐蔽排污口的位置。”

江彻皱眉。“二十年前的老图,现在还能用?”

“能。”她说,“这种回填土不承重,适合做地下管道掩护层。而且当年施工记录显示,这片区域没有安装监测探头。”

她拿起红笔,在图纸上圈出三点:排污管入口、泵站盲区、排水沟出口。

“三个节点都在监控死角。他们靠人工定时排放,避开自动检测。”

江彻看着她画的圈。“你打算怎么办?”

“追源头。”她说,“这张图是谁做的?谁保存的?谁能拿到?”

江彻指着胶水痕迹。“先查这个。能同时接触清洁剂供应和窃听设备封装的,一定是采购和技术外包的交叉环节。”

“宏源保洁。”她接话,“连续三年中标我们局的日常保洁合同。陈建明签批的所有报销单里,都有这项支出。”

“而这家公司的发票,”江彻补充,“全部由同一家印刷厂制作。那家厂最近半年给多个机关单位提供过文件封装服务。”

齐砚秋盯着图纸角落的一个小编号:GC-PR-048。

她记得这个编码格式。

不是工程编号,也不是档案号。是项目预审材料的内部流转码。

她打开电脑,输入编码查询。系统弹出一条记录:

【GC-PR-048】

项目名称:江州新区基础建设一期

提交时间:2003年5月12日

经办人缩写:Q.M.C

状态:已归档

她盯着那个缩写。Q.M.C。

和之前多份问题文件上的签名一致。

“又是这个人。”她说。

江彻看着屏幕。“你要查他?”

“他已经死了。”她说,“2005年因替人顶罪入狱,两年后在狱中突发心脏病去世。官方记录这么写的。”

“但他的签名一直在出现。”

“所以不是他签的。”她说,“是有人模仿,或者直接盗用了原始模板。”

她合上电脑,把图纸重新折好,放进证物袋密封。红笔放在图纸一角,没盖笔帽。

窗外雨势变小,天色灰白。

江彻收起紫外线灯。“下次别自己开盒子。”

“你不也来了?”

“我是警察。”他说,“你是公务员,不是拆弹专家。”

他转身要走,又停下。“那个Q.M.C……我会让技术科查一下历年电子留痕。看有没有登录IP或打印记录能对上。”

“谢谢。”

门关上后,办公室安静下来。

她没脱风衣,坐在桌前,盯着证物袋里的图纸。

手指敲桌面,节奏平稳,每秒两次。

她想起第167章实验室的画面——林小满指着显微镜下的胶体说:“这种封装方式,其实是一种标记系统。每一道波浪纹,代表不同的传递对象。”

当时她没在意。

现在明白了。

清洁剂进入办公区,胶水留在设备上,图纸藏在骨灰盒里。

这不是一次行动。

是一套流程。

有人在用日常物品传递信息,一层套一层,像剥洋葱。

她打开抽屉,翻出一叠旧报销单复印件。都是陈建明签批的宏源保洁费用单。

她一张张看过去,重点看封装胶痕迹。

第三张上,也有波浪纹。

她用放大镜对照,发现纹路走向和骨灰盒上的几乎一样。

只是更淡一些。

说明用的是同一批胶,但操作手法略有不同。

她记下发票编号,准备让江彻帮忙调取印刷厂送货记录。

手机震动。

是快递站发来的通知:**您寄往纪委办公室的包裹已于上午10:17签收。**

她看完,把手机倒扣在桌上。

五份举报材料,全都送到了。

对方的反击也来了。

骨灰盒、胶水、图纸、编号。

每一步都在回应她。

她不是一个人在查案。

而是被拉进了一场规则之外的博弈。

她站起来,走到档案柜前,拉开最下层抽屉。

里面有个牛皮纸信封,写着“GC-JC-037混凝土验收单”。

她拿出来,放在桌上。

这是第二卷的关键证据,边缘沾着B型血,属于那位替人顶罪的副局长。

她伸手去拿红笔。

笔尖刚碰到文件,脑中忽然浮现一句话:

**“真正的受益人,从来不在合同上。”**

她顿住。

这是能力触发了。

她低头看文件,又抬头看图纸。

两份材料,相隔二十年。

一份是塌方事故的验收单,一份是化工厂的结构图。

中间隔着无数个被篡改的数据、被替换的签名、被抹去的名字。

但她知道,它们属于同一个链条。

她把验收单翻到背面,用红笔写下三个字:

**查Q.M.C.**

然后拨通江彻电话。

“帮我查一件事。”她说,“2003年新区建设项目中,所有使用GC-PR编号的预审材料,是谁审批归档的?”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

“你在怀疑什么?”

“我在想。”她说,“为什么一个死人的签名,还能在二十年后出现在新项目的文件上?”

继续阅读:第170章 茶楼围猎·佛珠断线时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碰啥都能听,我靠举报一路升迁》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