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点过,周弘嘉和辛晓梅回到同仁路的锦光小区,车子驶入寂静的内部道路。
昏黄的路灯,点缀着草丛间此起彼伏的虫鸣。一排排五层高的居民楼,水泥外墙斑驳,在夜色中宛如一片巨大的墓碑。
锦光小区原本是锦光纺织厂的家属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锦光纺织厂作为苍林县的支柱产业,曾经风光一时,人人都以进厂端铁饭碗为荣。
在九十年代末的下岗潮中,锦光厂没能幸免于难,于1998年倒闭。这片家属院单独成为小区,与一墙之隔的废弃厂房划清了界限。
唯有小区大门口龙飞凤舞的“锦光”二字,遗存当年的荣光,供人瞻仰凭吊。
周弘嘉把车停在四栋二单元楼下,和辛晓梅下了车,并肩走进二单元的楼道。
楼道里的声控灯,争先恐后亮成一片。楼梯左右两户的防盗门上,猫眼的金属边框反射出一星锐利的光,犹如鬼魅的眼,窥视来往众生。
他们上了三楼,停在左侧的301。周弘嘉掏出钥匙打开门,屋里一片漆黑。辛晓梅的母亲杨慧容,带着七岁的周岚早早睡下了。
打开灯,辛晓梅将挎包挂在玄关的衣帽架上,走向客厅右侧的主卧。他走向客厅左侧的小房间,按惯例,他会待在房间里,等辛晓梅洗完澡,他再去洗。
当他走到门口时,身后传来辛晓梅的声音:“谢了。”
语气轻缓,但足以刺破夜的宁静。
周弘嘉转过头,面色平静,隔着客厅望向她,淡声道:“分内的事。”
辛晓梅扯了扯嘴角,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似乎欲言又止。
见她半天不出声,周弘嘉重新面向她站定,耐心等着她开口。
她轻咬了一下嘴唇,飞快瞥了他一眼,又迅速移开视线,艰难开口:“要是……老谢没在呢?”
周弘嘉心中诧异,但不露声色。
她没有问出口的后半句,当然是“你还会不会这么做”。她从没问过这种问题,也不该问。看她的样子,她很清楚自己“越界”了。
不过,她这人一贯自尊心强烈。他为了那个至关重要的目标,必须找到一种温和委婉的方式,把这枚越界的球打回去。
周弘嘉仔细思索片刻,望着她的眼睛,语调诚恳,却又带着几分客气的疏离,“你希望我怎么回答?”
辛晓梅右手紧紧握着门把,骨节因用力而泛白,猛然看向他,锐利的眼神像针一样刺在他脸上。
无论她要他说什么、做什么,他都悉听尊便,但唯独给不了她真正想要的。仅此一点,足以刺痛她的自尊。
须臾间,辛晓梅脸上的恼怒消失了,转为一种满不在乎的轻蔑,紧盯着他的目光中,透出几分嘲讽。仿佛她刚才只是跟他开了一个玩笑,而他竟然一本正经得无法理解笑点。
她动作利落地打开门,大踏步走进黑暗的房间,反手关上门。
周弘嘉怔了片刻,主卧门下的缝隙中,迟迟没有亮起灯光,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他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小房间,轻轻关上门。
周弘嘉拧开床头柜的台灯,房间只有七八个平米,靠墙摆着一张不到一米的单人床,浅蓝色的床头板上装饰有海绵宝宝的浮雕,床头柜和衣柜也是同色同款。
这原本是周岚的房间。
他走到衣柜前,拉开门,右边是一叠花花绿绿的女童装,左边是他的换洗衣物。他从衣柜深处抽出一只铁盒,靠坐在床头柜前的地板上,打开布满锈斑的盒盖。
铁盒里装着五封信,牛皮纸信封的边缘磨得发毛;旁边放着一只巴掌大的竹编小猪,精巧别致,原本青绿的竹面经过常年摩挲,显出光亮润泽的姜黄色。
周弘嘉随手抽出一封信,拿出里面几张信纸。
信纸原本撕碎过,又黏上横七竖八的透明胶带,仔细复原了。字里行间散落零星的血迹,显出年代久远的暗褐色。
他在昏黄的灯光下,重读早已倒背如流的内容。
信的抬头写着“小嘉”,内文字迹潦草,间或穿插“锦光纺织厂”“4栋”“2单元3楼”的字样,最后的落款是“刘昆峰,1995年7月23日。”
他用指尖轻轻抚过信纸上的血迹,脆而发硬,仿若回忆凝结的血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