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身冬衣的她,的确也需要再置办一身,更换着穿。
又走了一会,她忽然起一事,道:“最近一直忙东忙西,都忘记送你去学堂的事了。”
“哦!”
“我同学堂的郑先生说过了,他让过了二月初二,便送你过去。”
“真得吗?”辛二郎跃跃欲试。
“是啊!你要努力哦!”
“阿姐,我一定会努力的。我将来一定要向卢长史那样,考进士,作高官,然后让你跟着享受荣华富贵,不再吃苦受罪。”
又是卢景裕?
元月听罢心里闷闷的,明知二郎的话不对,一时却不知该如何劝诫他。
好一会,她方才开口说话。
“二郎,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升官发财的哦!它也是为了让人明事理辨事非,作一个明智的益国益家的人。
还有,一个人活在世上也并不是只有为官做宰,才叫成功,才会受人尊敬。
即使普通人,只要他能给身边人带来福利也会受人尊敬和爱戴的。
而多读书能让人眼界开阔,思想远大,更容易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哦!”辛二郎似懂非懂的应了一声。
过了一小会,他才问道:“那阿姐希望我将来做什么人呢?”
“做什么都好,只要你喜欢,只要不危害他人、家国就行。”
“唉!可是,除了做官我实在想不起来,还有什么事是了不起的事?”辛二郎长长叹了口气。
元月好笑道:“你看做大夫怎么样?替人看病,救死扶伤多受人尊敬。”
辛二郎点了点头:“嗯!是不错。”
“还有,做一个有良心的富商,不投机倒把,不哄抬物价,灾时还能捐钱捐粮,救助穷苦百姓,比如像曹家那样……”
辛二郎再次点了点头。
然而,提到曹字,元月心中似乎被塞上一块石头,又堵住了。
*
路,才走了一半。
雪,便大了起来。
元月顿了下脚,到底还要不要去兰若寺呢?
“就算雪很大,我们也要过去看看哦!”辛二郎眨巴眨巴眼睛,笑道,“不然葡萄苗因为我们的遗忘,一生气,便不肯长了呢?”
元月嘴角轻牵,笑了笑。
待他俩走到兰若寺时,那雪果真下得更大了。
没有北风吹,大朵大朵的雪花,直直的落下。
元月心道:待会雪若再大些,二郎的小身板恐怕是经不住风吹雪打的,得赶紧找个地方避避,或是回节度府去。
所以,她立即拨开草丛,去观察了一下葡萄苗。
一气看了几十棵,心中吁出一口气:它们都不错,活得好好的。
只是——
她抬头看看那黑沉沉的天,还有眼前大朵大朵越来越密的雪花,不禁又为这些又抽出新芽的葡萄苗而担忧了。
它们不会被冻死吧?
左顾右看有了主意。
葡萄苗当初就是被她栽在草窝子里的,周边全部是茅草,只需将草弄倒,就能盖在上面。
那样的话,相当于给葡萄苗盖了一床松软厚实的被子。
辛二郎也学着她的样子,给葡萄苗盖草。
俩人,数百棵葡萄苗,忙了好一会才盖好。
那时,她和二郎,发上、眉毛上、衣服上尽是雪。
俩人各自为对方,扑倒掉身上的雪,找了个避风没雪的地方站了会。
只是那雪并没有停下的意思,反而越发的大了起来。
哎呀!这要等到何时才能走?
算了!元月一跺脚:“我俩冲吧!进了城,先买一把雨伞再说。”
元月将辛二郎护在自己的腋下,俩人跑回城里。
那铺子里的雨伞竟卖脱销了。
元月只抢得一个斗笠,一件蓑衣。
元月想了想,斗笠扣在了自己脑袋上,蓑衣连头带身体的披在了二郎身上。
两人相互对视一眼,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也将原先郁结在元月心中的不快,给冲淡了许。
俩人去罗城,置了两身新衣,又在街上吃了份羊肉汤,这才慢悠悠的回了节度府。
*
因着窗外的雪光,何溯今日午睡的时间便短了些。
披衣起床推门,便看见院子里也积了厚厚一层的雪。
这样的天气,似乎更适合待在家里,围炉小酌,焚香听琴。
但是——
自从卢景裕告诉他,节度府里的小花匠***是阿洄时,他那颗迫切寻妹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眼见着这冰天雪地,他想着,阿洄究竟去了哪里?天寒地冻她可安好?如何也不能在家安坐?
自打离开长安,已四月有余,却没有阿洄的一点音讯。
至于景裕提供的线索,他并不抱一丝期望。
因为那个叫辛二郎的孩子压根就不知道兰若寺的存在。
倘若那个叫元月的是阿洄,她身边人又怎会不知兰若寺呢?甚至是闻所未闻。
而眼下,所有的线索,依旧停留在兰若寺——那个荒草连天的废墟上,没有一丝的进展。
如果当初在船上,不是自己诱骗她吃下生鱼脍的话,她怎会生病,怎会上吐下泄,甚至昏迷不醒呢?
阿娘也就不会万般无奈之下将她送进了庙里,去修行祈福的。
那么,她也就不会因先皇毁佛灭寺,而下落不明到至今,音信杳无。
这一连串之事,皆因自己而起。
他又怎能安心在家,围炉小酌?
尤其当大雪纷飞时,江南的冬天潮湿寒冷,而习惯了北方冬天的阿洄,这几年到底是怎么过来的啊?
想到此,他心中止不住的一阵抽痛。
算了,既然在家坐不住,这时辰去歌院也不合适,不如出门走走,看看这江南的雪,碰一碰运气吧!
他收拾了一番,走出院门。
院外大街上的雪,已被人铲至路两边,留出一条干净的通道来。
清冷的空气带着雪的味道,冰凉浸人。
他拢了拢身上的狐裘鹤氅,信步而行。
雪后的扬州街头,行人稀少,多是挑担贩夫走卒,为了生计不辞劳苦的在风雪中奔波着。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他竟走至城东广济门处。
兰若寺不就在这道城门外吗?
何溯忽然醒道。
或许也正是这个缘故,自己才会下意识的走到这里的吧?
毕竟那里是阿洄修行的地方,有她留过的印迹。
哪怕只是一片废墟,只有荒草?他瞧着心里也是温暖亲切的。仿佛终于与阿洄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他脚下没有丝毫的迟缓停顿,而是大步向着城门外走去。
出了广济门,沿着官道向右,再走上一里多路,便能透过道旁那片树林,看见兰若寺遗址隐隐的轮廓。
前几日,卢景裕曾陪他来过一次。
俩人在倒塌的废墟之中,又细寻了一遍,并没发现丝毫的人迹。
兰若寺被毁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也彻底沦落成荒村野舍。
何溯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穿过树林,来到昔日兰若寺的遗址上。
厚厚的白雪掩盖了这里的荒凉和寂寞。
此刻的眼前,则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他举目四望,一寸一寸的打量着眼前,这个阿洄曾经待过的地方。寻找那份熟悉的亲切感。
咦!
那院中的雪,怎么是这个形状的呢?
白茫茫的一片平整雪地,横平竖直着一个又一个窝坑,像是有人故意为之一样。
真是奇怪?
上次和景裕一道来时,记得那院中长得可是齐刷刷的茅草啊!俱是半人高的样子。
如今,即便是被雪压趴下,也应该是一般高的。
而不是眼前这付情形。
隔几步便凹下去一个坑。
他走近一个积雪低陷之处,用手扒开厚厚的雪,见那里茅草并不是一边倒,而是从四边向着中间趴下去的。
这更是奇怪了?
他继续扒茅草。
一层一层拨开后,里面赫然是一株长着几片嫩叶的小树苗。
再仔细认认那叶片,咦!这不是葡萄苗吗?
他直起身,看向别处:难道每个陷下的地方,都有一棵葡萄苗?那么,谁会来这荒郊野外种下这么多葡萄苗呢?
他又尝试着扒开十来个,果然都是。
这时,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会是之前兰若寺里的人吗?景裕说过兰若寺里只有三人,那么会是其中的谁?
阿洄?
华严师太?
又或是那个叫静白的尼姑?自己去兴化时,并没有寻着她。难道她又回来了?
那她人又住在哪里呢?
可这兰若寺是不能住的。
如果不是她,会不会是附近村子里的人?
何溯四下里张望,距此大约四五里地处确实有一村庄。
当即,他便往那村子走去。
敲开村头第一户人家,何溯看见一个干瘦的老头,正和一大家子人窝在家里烤火。
何溯同他行礼问好后,便向他打听:“这村里可有人去兰若寺种庄稼果树什么的吗?”
老丈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可能的。那可是佛祖的地盘,谁敢造次?”
“哦!那么请问老丈,可识得兰若寺里的人?知道她们后来都去了何处吗?”
“兰若寺啊!以前只有一个老尼姑带着一个小尼姑,后来大约两三年前老尼姑又领回一个小尼姑。
听说,那小尼姑是父母送进兰若寺躲灾的。
除了这三人,还有一个胡人。
他不是出家人,只在兰若寺里打杂,帮着种菜管理菜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