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显露了一点曙光
苏放2024-06-11 21:483,593

  离1973年元旦还有一个星期,郑回到厂了。

  很自然地,赵国华和一班同学老乡,都去了六连郑的宿舍,都想知道到国防工办告状的情况。现在冯主任已经不在厂里,就算赵国华想手刃仇人也办不到。

  郑说的情况大家听了都很失望。到了国防工办,倒是有一个副主任接待了他们,收下了新的揭发材料,许诺说一定会认真调查,情况属实的话,一定严肃处理。

  郑很无奈地说,也去省军区、省革委会递交了揭发材料,但调查不调查、处理不处理,什么时候有结果也不知道,因为即使处分、处理了,也不会告知他们,因为他们级别不够。

  众人黯然。

  有人开口骂起来。王英姿在同乡、同学中关系处理得很好,很多人也是以她为荣的,都惋惜一个有大好前途的花季少女,被衣冠禽兽逼死。

  赵国华没有跟着开骂。他知道这只是一时口头泄愤,对事情解决没有帮助。但受这股情绪影响,他的恨意又从心底里浮现。

  同学们先后离开了,赵国华被郑最后留了下来。郑觉察赵国华的情绪不对头,他是知道赵国华和王英姿走得很近的,甚至可能会成为一对。如果不消除赵国华的戾气,对赵国华今后成长、进步都会有影响。

  郑没有直接说王英姿的事,而是提起一个两人都熟知的人,就是原技校的老师,严老师。

  赵国华考进技校的时候,严老师还差两年就可以退休享福了。对这个矮小枯瘦的女老师,在赵国华的记忆里,她是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敬重和爱戴的,因为严老师待人非常和蔼,教学非常有水平,枯燥的数学课,在她教授下并不显得生涩难懂。严老师永远都是乐呵呵的,即使你犯了错,严老师也不会厉声呵斥,只是很有耐心地和你讲道理。而且常常把农村来的学生叫到家里,做饭做菜分别给他们补充营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爱戴的老人,却死于非命,死在了一个逃犯手上。

  这个逃犯在监狱外出劳动时,找到机会逃跑了,辗转来到几近郊外的技校,就窜了进去,大约在宿舍区翻找钱粮衣物时,碰巧被起夜的严老师发现了。于是悲剧就发生了,瘦小的老人在被打倒之后就没了声息,天亮了尸体才被人发现。

  郑说,我们都是第一次面对死亡,开始是害怕,然后是哀伤,再后来就是愤怒,对不对?愤怒之后呢,是化悲痛为力量!后来,我们用这个力量,跟着毛主席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闹革命,保卫我们的红色政权,镇压消灭一切敌人!包括直接或间接害死严老师的人!

  赵国华原以为郑只是聚旧,没想到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是为了劝解他。他点点头说,老大哥你放心,我会化悲痛为力量,会认真加强世界观改造,把她未竞的征途走完,取得文化大革命的彻底胜利!

  郑高兴地拥抱了一下赵国华,说,你能有这样的认识我很欣慰,这我就放心了。

  赵国华要走的时候,郑又叫住了他,对他说,谢毅这个人,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赵国华苦笑着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谢毅向厂里告密,致使厂里的原技校生大部分被控制,向厂革委会的集会示威请愿行动夭折,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谢毅是“浦志高”,自发的对他抵制,有脾气暴躁的,几乎是想着找机会揍他,都很不齿谢毅的为人。

  赵国华已经和谢毅割袍断义,偶然碰上,他只是冷脸看着前方,仿佛谢毅是个不认识、不相干的人。黑板报自从高指导员来了只出了一期,因为赵国华被保卫组关押,张渝香已经接手,她找了一个五班的复员兵作主笔。老实说,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万物都怕对比啊,和赵国华主笔时比,现在的这位就差很多了。

  赵国华现在只关注着连队的生产,关心着班里的生产,不再理会谢毅,只当没有这个人。

  赵国华觉得,班长把最后的心血都放在了兵工厂,放在了二连四班,他同样要把精力放在四班,四班搞好了,这才是遂了班长的心愿。所以,现在的赵国华非常主动地和林志杰、吴达林商量工作,这在四班形成了非常奇怪的现象,正、副班长对赵国华言从计听,而没有挂班领导头衔的赵国华,有时忍不住批评了某个工人或某事,也不会引起反感和争吵。

  二连四班呈现着一派蓬勃向上、特别团结的表象,连领导不是瞎子,都对四班越发重视起来。

  高指导员最近心情都很好。

  二连的生产非常正常。各个班的生产进度令他非常满意,尽管因为枪管班进度稍为慢了点,但在年底前,全厂翻一番即3万支成品枪还是可望完成的。二连果然底子好,不但四班提前30天完成任务,在全厂拔了头筹,大大的长了他的面子,而且二连所有产品都可以按进度入库,他当连队第一把手是可以交一张合格的成绩单的。

  政工组程副组长的调动,因为省国防工办工作组要他配合的原因,拖延了一段时间。其实程副组长内心是不想离开的,因为对这里已经适应、已经非常熟悉,已经产生了感情。但他是一个党员,党员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命令已经下达,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

  离厂前,程副组长专程到二连,和高指导员作了一次交心长谈。

  程副组长态度很诚恳,因为在二连工作多年,有一些心得体会,一些经验教训,愿意和高指导员交流分享。

  高指导员同样表达了非常恳切和虚心的态度,他和程副组长没有利害冲突,俩人交谈甚欢,都很满意交换意见的结果。

  高指导员承认自己实际经验不足。二连可以说是程副组长呕心沥血搞起来的,高指导员实际是来摘了果子,所以他很注重程副组长的意见。

  程副组长和高指导员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一致,对连队其他支委、各班班长、党员骨干、培养对象等等都做了剖析,高指导员都觉得受益非浅。

  只是在程副组长提到四班赵国华时,程副组长和高指导员才有了一些分岐。

  程副组长提出的观点是,赵国华可以用,而且要重用,原因呢,第一,在三连的原副指导员尹企图拉拢赵国华外逃时,赵国华在原则问题能站稳立场,大义凛然,不被个人原因蒙蔽眼睛,这一点难能可贵。

  第二点也很重要,这小青年可塑性强,给他压担子,把他的聪明才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压制、打击只会适得其反,让他有了逆反心理,就难改正过来了。

  高指导员这次没有马上点头赞同。程副组长知道他的顾虑,就把他了解的情况细说了一遍,对高指导员说,假设,我是说假设,为个人原因而贼喊捉贼,你想想,这样的人混进领导阶层,会出现什么后果?我只希望你多听听同志们的意见,对谢毅,还有对赵国华要听其言,观其行……

  程副组长走后,高指导员思索了很久。程副组长在一线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很多意见非常中肯,而且他看出程副组长没有私心,即使某些地方有分岐,他觉得应该尊重前辈的意见。

  于是,怎样看四班的成绩,怎样看待赵国华这个人?这是高指导员最近思考得较多的问题。

  高指导员和连长、副连长交换意见。令他非常惊讶的是,在谈论到四班时,连长、副连长都认为,四班搞得好,欧镜明班长居功至伟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赵国华在协助欧班长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连长说,根据这一段时间的了解,赵国华是四班不是班长的班长。这话有些绕口,就是四班正副班长有事都找他商量,班里的人都服他管,连何胜也和他搞好关系了。这小子真的进步了。

  副连长是从枪管三班提上来的,他赞同连长的意见,认为对赵国华这类青工宜疏不宜堵,要帮助,要引导,这些人走上正道,能发挥很大作用。

  高指导员很满意这样的交流。刚到二连的时候,自恃有尚方宝剑,调子拔高了些,班子里的人对他的工作支持是表面的,现在经过磨合,才算是把连队领导班子拧成一股绳。

  既然连长、副连长对赵国华评价甚好,那么对谢毅这个后备人才,应该重新审视了。

  令指导员稍觉意外的是,连长、副连长都没对谢毅做出具体评价,都说“再看看”。

  赵国华自然不知道高指导员对他的成见逐渐消除,他只知道厂里来了一个新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周主任到来,厂的干部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薛国良仍然当他的副主任,仍然负责生产事务。程副组长仍按原安排调走,从省国防工办调来一人接任政工组副组长。

  周主任魄力很大,搞了个大动作,经省国防工办批准,厂里的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动,撤销三大组,恢复政治处、科室建制。

  元旦过后,在全年表彰大会上,赵国华见着了这个兵工厂新的最高首长。

  周主任明显和以往的主任不同,没有那种浓烈的军人气质,而且按年纪他都比所有前任大,身材高挑瘦削,说话慢条斯理。赵国华不会看人年龄,但他估摸周主任快有50岁了吧。

  但赵国华仍然从周主任从容不迫的讲话中,感觉到了一种熟悉的味道。周主任显然不喜欢长篇大论,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语调虽然不高,仍然能感受到他的强势,让人知道这位不是好糊弄的,受了批评的单位,都想着怎么去整改了。

  总结会上,周主任特别提出,让政治处牵头,组织生产科、技术科、供应科到产能差的班组调研,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让它们迎头赶上,不能再拖后腿。

  赵国华知道,各连队的产能不均衡,有些零件生产进度太慢,紧赶慢赶才算完成进库任务。然后厂里赶紧对六连增兵,二连的部装班也调了主力过去,才赶在最后时刻完成总装进库翻一番的任务,向省国防办及五机部报喜。

  赵国华立刻有了一个判断,这个周主任和莫贺主任应该是同一类人,抓革命落实到促生产,不搞花里胡哨的虚,而是抓具体环节、具体细节的实,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这样的领导,才是工人们最欢迎、最拥护的领导。

  赵国华似乎从一团团的混沌中,看到了一点曙光。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一章 赵国华的进取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兵工厂: 一个调皮青工的逆袭》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