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宁站起身,目光沉静而深远。
“陛下,开封府的铁甲虫,成灾成患,百姓苦不堪言。”
“但如今,我们知道它能吃,而且是无上美味。”
“那它就不再是害虫,而是宝藏。”
“臣斗胆提议,请陛下降旨,由官府出面,在开封府,乃至所有受此虫害影响的州府,公开收购。”
“就按一钱银子一只的价格。”
纪宁顿了顿,声音变得铿锵有力。
“臣愿将这麻辣小龙虾的秘方,公之于众!”
“只要各地官府稍加引导,培训厨人,将收购来的铁甲虫加工成菜肴,在各大酒楼饭馆出售。”
“陛下您想,这其中能创造出多少价值?”
“百姓靠捕虫有了稳定的营生,不用再流离失所。”
“官府收购加工,能盘活地方经济,增加税收。”
“而这道菜,又能极大地丰富我大夏的饮食。”
“此乃一举三得,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纪长苏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他不是蠢人,相反他极其聪慧。
纪宁话里的深意,他一瞬间就全都明白了!
这不是一道菜!
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是一条能让无数百姓活下去,能让国库充盈起来的黄金大道!
“好,说得好!”
纪长苏激动得满脸通红,他几步走到纪宁面前,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皇兄,你真是朕的子房,朕的孔明!”
“准了,朕准了!”
“朕明日就下旨,成立小龙虾署,由户部牵头,专门负责此事!”
“皇兄你献出方子,当记首功!”
纪宁神色不变,仿佛早就料到他会是这个反应。
他等纪长苏的兴奋劲稍稍平复,才再次开口。
“陛下,收购与推广,只是第一步。”
“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纪长苏一愣:“这还治标不治本?那要如何?”
纪宁的嘴角,勾起一抹更加深邃的笑容。
“陛下可曾想过,田里的铁甲虫,终有捕完的一天。”
“到时候,百姓没了营生,酒楼没了食材,又该如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臣的第二个提议,便是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
纪长苏被这个新词说得一懵。
纪宁耐心解释道:“正是。”
“臣在开封府时曾观察过,这铁甲虫生命力极其旺盛,对水质、食物要求都不高,在沟渠、水田里就能大量繁殖。”
“我们完全可以将开封府作为试点。”
“划出专门的区域,挖掘塘堰,引水入池,模拟其生长环境。”
“再由官府出面,聘请有经验的老农,研究它的习性,摸索出一套系统的养殖方法。”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这种食材,再也不必看天吃饭!”
纪宁的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皇宫的殿宇,看到了未来那波澜壮阔的景象。
“陛下,待养殖技术成熟,此物产量激增,不仅能满足我大夏内需。”
“我们甚至可以将其制成干货、酱料,贩卖到西域、北蛮、东夷。”
“试问,这等连陛下您都赞不绝口的人间美味,哪个国家的王公贵族能抵挡得住诱惑?”
“到那时,换回来的,将是数之不尽的金银、战马、奇珍!”
“国库充盈,军备强盛,百姓富足,何愁大夏不兴!”
“轰!”
纪宁的这番话,如同一道九天惊雷,在纪长苏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整个人都僵住了。
眼睛瞪得像铜铃,死死地盯着纪宁,仿佛在看一个怪物。
如果说第一个提议,是让他看到了利国利民的良策。
那么这第二个提议,就是为他描绘出了一幅开疆拓土、万国来朝的宏伟蓝图!
用一道菜,撬动整个天下的格局!
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远见!
“天才。”
纪长苏的嘴唇哆嗦着,半晌才吐出两个字。
“皇兄,你真是个不世出的天才!”
他心中的激动,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的商队载着红彤彤的小龙虾干,走出大夏的国门。
又载着堆积如山的金银,返回京城。
他的国库将会满得再也装不下!
然而,纪宁似乎觉得,给他的震撼还不够。
在他激动得无以复加之时,纪宁又抛出了他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提议。
“陛下,蓝图虽好,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纪宁的声音,如同一盆冷水,却让纪长苏瞬间冷静下来。
“无论是收购,还是未来的养殖与通商,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东西。”
“路。”
纪长苏眉头一皱:“路?”
“不错。纪宁点头。
“开封府地处中原,本是交通要道,但多年失修,道路早已泥泞不堪。”
“货物运不出去,商旅进不来,一切都是空谈。”
“要想富,先修路。”
“所以臣的第三个提议,便是以开封府为中心,修建通往周边各州府的水泥官道!”
纪长苏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修路?皇兄,你可知修路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国库眼下可不宽裕……”
这不是他不想,而是实在没钱。
纪宁笑了:“陛下,修路,无需国库出一文钱。”
纪长苏猛地一愣:“什么?”
“不用钱?那人从哪来?力从哪出?”
纪宁的目光,落向了窗外,仿佛在看那遥远的开封府方向。
“陛下,您忘了开封府,还有数十万嗷嗷待哺的灾民吗?”
“他们没有土地,没有粮食,唯一的就是一身力气。”
“与其让他们坐等官府的施舍,变成无所事事的流民,不如给他们一个靠自己双手挣饭吃的机会。”
“臣提议,以工代赈!”
“官府负责提供修路的工具、技术,以及每日三餐。”
“所有愿意参与修路的灾民,不发现银,只管饭食,管饱!”
“如此一来,灾民有了活路,不会再生事端。”
“官道得以修建,为日后的小龙虾产业铺平了道路。”
“我们不花一文钱,就解决了灾民安置和基础建设两大难题!”
“陛下,您说,此计如何?”
整个御膳房,死一般的寂静。
高福和一众宫人,已经彻底听傻了。
他们的大脑,已经完全无法处理这接二连三、环环相扣的惊天之策。
纪长苏呆呆地站在原地,嘴巴半张,久久无法合拢。
收购害虫,是为利民。
推广秘方,是为兴商。
人工养殖,是为强国。
修路赈灾,是为安邦!
一环扣一环,一计套一计。
从一道菜开始,纪宁竟然为他构建出了一个囊括了民生、经济、国策、基建的完美闭环!
这哪里是什么宁王府世子?
这分明是经天纬地之才!是国之栋梁!
良久,纪长苏长长地,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他走上前,没有再拍纪宁的肩膀,而是对着他,深深地作了一揖。
以天子之尊,对臣子行礼!
“皇兄。”
纪长苏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与感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你,实乃我大夏之幸,万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