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五个席位已是明确了四个,还剩下一个席位,然而已经确定的这四个席位中南京一派的官员就占了三个。
北方派的官员仅有李邦华占了一个席位,所以剩下的一个席位李邦华想要让孟兆祥来担任。
虽然说一个临时的内阁好像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要看到以后得影响。
无论之后是谁当皇帝,总是要组建内阁的,或许勋贵和太监不能当阁臣,可是在这个临时内阁中的文官极有可能便是将来的内阁大臣啊。
所以为了加大北方官员将来在南京的话语权,一众北派官员极力的推荐孟兆祥。
虽然孟兆祥只是一个三品的兵部侍郎,但是同样和李邦华一样挂着太子太傅的头衔,资格上是完全可以的。
可是对于这个提议韩赞周和徐文爵却表示了不同意,尤其是韩赞周极力的推荐将剩下的这个席位交给凤阳总督马士英。
这个提议瞬间便引起了包括很多南京官员的不满,凤阳总督虽然也是二品大员,一省的土皇帝。
但毕竟只是一个地方大员,担任阁臣插手朝政的话还是没有那个资格的。
面对着殿中众多的质疑声,在人群后面的马士英脸上却是出奇的平静,对于一众质疑声韩赞周也是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反而是捏着嗓子阴森森的笑了几声。
“众位大人,要是从资历上讲,马大人或许确实有些欠缺,可是朝廷举荐官员也不能只看资历啊!”
眼见李邦华众人并未答话,似乎是等着自己继续往下说下去。
“现如今朝廷的形势十分危急,我想各位大人也知道,如果想要守住南方仅靠南京城的这点人马是远远不够的。”
昨日马大人已经告诉了咱家,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位总兵已经决定入围南京协防江南,现在除了刘泽清尚在山东外其余三镇已经赶到南京周围了......”
韩赞周此言一出在场的众臣无不是大惊。
虽然此时京师已经丢了,可是朝廷地方的各军镇手里还是有一些兵马的。
比如刚才韩赞周说的这四个总兵还有湖广的左良玉,加起来也要有个几十万的人马。
可是自从崇祯十年以来,这些有实力的军镇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藩镇军阀的情况,对于朝廷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
这里面的代表就是左良玉,虽然在崇祯十六年为了稳住左良玉虽然接连丧师失地仍然被朝廷晋封为宁南伯。
可是在另一方面上也进一步的助长了他的骄横跋扈,根本不将节制自己的江西总督袁继贤放在眼里。
若不是梁以樟给袁继贤招安了贺一龙这个猛将,恐怕他在九江待的会更加艰难。
黄得功四人的兵力虽然赶不上左良玉的号称二十万大军,可是四个人的兵力加起来也有十几万了。
而且这四个人也是出了名的一个比一个跋扈难以驯服,近期还有风声传来刘泽清在山东临清纵兵劫掠还杀了一个知州和山东道御史韩如俞。
只不过朝廷现在情况谁又能管得了他?谁又敢管他呢?他的手下可是还有六万虎狼啊!、
可是韩赞周竟然说马士英竟然同时说服了这四个刺头一同来江南拱卫南京。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至少在短时间内就不用担心南京的安全了。
听到韩赞周的话,刚才极力反对马士英进入临时内阁的南京众臣顿时便哑了火。
毕竟再怎么老资格也不如握在手里的刀把子更有说服力。
李邦华众臣此时也是紧缩住了眉头。
说道根子上,还是目前他们在南京的话语权太少,现在南迁众臣手里掌握的兵力除了周遇吉手下的虎贲军和胡闯先期撤到南京的神机营。
即使加上刘肇基在南京新招募的两万新军,总数也超不过四万人,难以对南京众臣产生有效的威慑。
考虑良久,李邦华认为当下的重中之重还是要找到太子,所以也便退了一步,同意让马士英进入临时内阁。
在这期间,同为文臣的史可法却是意外的一言未发,坐看着南北两派的大臣来回的拉锯。
既然是已经确定了临时内阁的几位阁臣,下一步便是部署一下南京附近的防务。
李邦华刚刚提起这个话头,韩赞周便对马士英递了个眼色,马士英会意立即轻咳了一下嗓子。
“昨日本官已经和韩公与魏国公大致的议了个章程,便是让黄得功等四部兵马在江北划出四个军镇分别固守拱卫南京.......”
江北四镇,如果朱慈烺此时在这里听到马士英的这个提议一定会上去给他两个耳刮子。
马士英现在想要极力促成的江北四镇是明末清初南明政权的淮安、扬州、庐州、泗州等四个重要军镇。
其主要将领便是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及刘泽清这四个军阀。
话说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六千多公里,水量充沛,江面宽阔。自古以来,长江数次阻隔了北方军队进攻的步伐,促使中国陷入南北对峙的局面。
“划江而治”成为双方缓解政治矛盾的最佳方案,也就是兵法上常说的“守江必守淮!”
马士英等人想要依靠江北四镇拱卫南京的想法也是出于这一战略。
在上一世崇祯十七年的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在史可法陪同下,乘舟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南京官绅均往朝见。
五月初一日,朱由崧登岸,先拜谒孝陵然后从朝阳门进城,驻于内守备府。
初三日,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用黄金铸造监国宝,颁谕天下。
就任监国之后,朱由崧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
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
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
按照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意向是尽量让“正人”占据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气象。
开初在安排朝廷重臣上,他们得以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局面很快就改变了。争夺朝廷权力的较量先从首辅开始。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弘光朝廷初立,史可法就成为当然的首席大学士。
在定策问题上史可法既被马士英出卖,得不到朱由崧的信任,包括勋臣在内的一些小人立即随风转舵。五月十二日朱由崧批准史可法出任督师。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为皇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
第二天,马士英入阁主持政务兼任兵部尚书。史可法于十八日陛辞。
第三天,二十日渡江往淮阳督师。尽管在整个弘光时期,史可法的加衔都略高于马士英,但在朱由崧监国仅半个月之后即被排挤出外,足以说明他的失势。
只不过在这一世,朱慈烺活了下来虽然此时南京众臣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但是历史毕竟已经和上一世有了很大的不同。
并且李邦华、孟兆祥等一众贤臣本应在北京和崇祯一起殉国可是现在也一同撤到了南京,而且还掌握着数万新军的武装力量。
虽说现在南迁派的实力暂时被南京派的势力压了一头,可是仍是为以后朝廷的发展保存了一颗火种。
李邦华眼见马士英滔滔不绝的讲了一通明显是和韩赞周与徐文爵已经私下商量好了。
随即便转眼望向一旁的史可法,史可法却也是满眼的无奈,似乎是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当下李邦华便是明白了。
当即便也没有做出什么表现,只能顺水推舟的同意了马士英的这个方案。
入深夜,整个南京城已经笼罩进了浓浓的黑夜,随是远隔千里此时入夜后的南京和北京城却是一样的阴森可怖。
福王朱由崧自从逃出洛阳后先是逃到了凤阳暂避,后来又辗转到了扬州,最后被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送到了南京。
此时的福王正是暂住在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的府上,韩赞周和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的关系极是密切。
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同一年入宫,在宫中又是相互扶持以致现在二人都是做到了守备太监的高位。
一个镇守南都,一个镇守中都。
而卢九德早年间在宫中便是伺候老福王朱常洵的小太监,后来福王就藩之后又跟随福王去了洛阳。
后来福王见他年岁渐长已经不适合再伺候自己,体恤他跟了自己这么多年,便上书崇祯替他谋了个中都守备太监的职位养老。
所以卢九德对福王一脉是感恩戴德,所以当老福王被李自成煮了还是福王世子的朱由崧逃出洛阳后,卢九德首先便将朱由崧接到凤阳避难。
甲申之变后卢九德敏锐的感觉到似乎南京将要有一个天赐的机会能让朱由崧争取一下,便和韩赞周联系将朱由崧静扬州暂停后接到了南京。
此刻,朱由崧正坐在守备府正堂的主位上,下首左右坐着卢九德和韩赞周两个守备太监。
再往下则是坐着诚意伯刘孔昭和刚刚逃到南京的襄城伯李国祯,角落里还坐着同李国祯一同逃到南京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良久,卢九德率先打破了沉默开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