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在洪武二十五年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南京紫禁城由在外的皇城与其围护着的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
南京紫禁城坐北向南,皇宫为中轴对称格局,严格遵循礼记所载“左祖右社”“三朝五门”的规制。
皇城周长十里,宫城周长三里,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
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次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并于公元1402年攻占南京。
朱棣在南京登基后,一边修整被战争损坏的宫殿,一边谋划迁都北京,并在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迁都之后,南京的宫城便被封闭为禁地。
此时这块禁地在封闭了百余年之后再次被打开,南京众臣得到崇祯将要南迁的消息,便紧锣密鼓的开始修缮南京的紫禁城内有些破损的宫殿。
没曾想后来竟是传来了崇祯帝后相继殉国的消息,后来便又翘首以盼的等着太子的到来以稳固国本,谁曾想最后却只等来了十几个北直隶的文武和几千残兵。
此时紫禁城文华殿内,十几个文武大臣正聚在一起商议朝局,这些大臣大臣南北直隶的都有,每一个人的眉头都紧紧的皱着。
“懋明公,当今朝廷形势我等该如何处置啊?”
史可法此时的内心已经是有些乱了章法,就在听到太子可能已经被流寇射杀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已经有些崩溃了,此时将征询的目光看向了李邦华。
李邦华毕竟是三朝老臣,纵观南北直隶资格能够赶得上他的寥寥无几。
然而还未等李邦华说话,一旁阴沉着脸的韩赞周却率先开口。
“如今皇上和两位殿下都已经遭了流寇的毒手,可谓是神京剧变国本动摇,为今之计当在宗室诸藩立即选出一位贤能者即皇帝位以安天下臣民之心才是重中之重啊!”
韩赞周的话顿时便如一块巨石落入了一汪平静的湖面,顿时便在众臣中掀起了一阵窃窃私语。
众臣脸上神态各异,南迁众臣的脸上却大都带着震惊和怒意。
“韩公公,此时也只是有将士看到太子和定王被流寇的箭矢射中而已,并没有亲眼见到二位殿下殡天,怎可轻易的讨论储君的人选,岂不是对大行皇帝的大不敬吗?”
未等李邦华等北臣开口,南京吏部尚书郑三俊却是首先对韩赞周的说辞开了炮。
郑三俊的资历和李邦华相差无几,只是因为在几年前的剿寇问题上和首辅周延儒的意见相左,便被周延儒想办法给踢到南京来了。
郑三俊原本也是一个性格刚烈的直臣,眼见韩赞周这个死太监明目张胆的插手朝政便出言硬刚。
见到郑三俊这块茅坑里的硬石头又跳出来和自己作对,韩赞周的鼻子顿时都气歪了。
“郑部堂,眼下朝廷的形势有多紧急你难道不知道吗?流寇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打过长江,如果此时朝廷没有一个统一的同属,岂不是要坐视流寇攻进南京?”
韩赞周的言辞也是十分的犀利,在没有得到这个消息之前他可能还会有所顾忌。
但眼下朝廷明显的是一片大乱的情形,他当然要无所顾忌的跳出来浑水摸鱼。
“本官也不同意另立新君,现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若是他日太子殿下安然归来,岂不是要让殿下对我等的行为感到齿冷?”
孟兆祥此时开口反击道,这一路走来他一直在懊悔为什么没有和太子一起突围,虽然造成这个结局跟他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这近两年和太子的相处,他们之间师生的情谊已是十分的深重。
他也不愿意相信太子已经蒙难的事实,所以他一定要替太子保住储君之位。
况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有些私心的考虑,他们这些北来的大臣,来到南京之后必定是挤占了南京众臣的官员席位和话语权。
如果是太子殿下顺利到南京登基,那么他们这些潜邸老臣的地位和荣宠肯定要比之前还要高。
可是如果太子丢掉了登基的机会,而让南京众臣推一个藩王上去,那这定策之功肯定是要落到南京众臣的身上。
到那时北臣肯定是要被南臣所压制,甚至刚登基的新皇为了表示自己登基实在是情非得已可能还要追究他们在南迁中致使皇帝和三位殿下死于敌手的责任来巩固自己的皇权。
如果南臣中都是郑三俊这种直臣也就罢了,可是看到这个咄咄逼人的韩赞周还有那个躲在角落中眼神阴毒的马士英,孟兆祥顿时便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阉党的影子。
如果真的让他们掌了权,恐怕大明光复北方的愿景就真的成为了泡影。
“孟大人,咱家希望你能明白,造成眼下这种局面的可不是咱们南京的各位同僚而是你们北直隶的原因,若是细究起来你们对于皇上和三位殿下的事情可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韩赞周终于图穷匕见,在场的众臣顿时便都沉默了下来,就连史可法此时都不知该如何转圜。
终于一直沉默不语的李邦华开口了。
“韩公公此言虽是刺耳,但此事老夫等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听到李邦华如此说韩赞周的脸上顿时便露出几分得色以为是李邦华眼见形势不妙想要对自己示弱。
孟兆祥和冯元飚等人对于李邦华的话脸上也表现出了一丝诧异和不解,但是他们甚至李邦华老成持重便没有出言反对。
“只是事关国之储君兹事体大,也确实不应该如此轻易的便下决断。”
“那懋明公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啊?”
毕竟李邦华顶着太子太傅的名头,即使是韩赞周也不能太过放肆,当下便假模假样的询问李邦华的意见。
“周遇吉!”
“末将在!”
李邦华并没有理会韩赞周而是直接喊了周遇吉的名字,见李邦华没有鸟自己的意思,吃了个软钉子的韩赞周也只能自讨了个没趣的冷哼一声。
“既然是咱们弄丢了太子殿下,咱们就要把太子找回来,现在南迁官员的家眷既然都已经安全的到了南京,你周遇吉便放开手脚北返寻找太子殿下!”
虽然经过南迁这一路的大战虎贲军遭到重创,但是周遇吉手下的步营加起来还要有万余人的兵力。
此前是为了掩护跟随南迁的皇族女眷和官员家眷周遇吉有所顾忌,现在已经到了南京完全可以让他率一支精锐北上沿着南下的路线寻找太子的踪迹。
如果太子和定王还在人世能找回来固然最好,如果真如那些兵士所看到的太子和定王已经遇害了,那朝廷的政局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懋明公如此安排甚好,只是眼下局势动荡恐怕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让周总兵一直这么找下去啊.....”
李邦华当然知道韩赞周话中的意思,古井无波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
“眼下流寇还在北直隶附近盘桓,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南下的迹象,半个月的时间还有有的。”
韩赞周如此咄咄逼人李邦华怎么会看不出这其中的猫腻,只是现在南迁众臣的话语权实在是不占优势。
如果硬顶的话只怕南京城中立刻就会发生一场惨烈的武装内斗,这是李邦华不愿意看到的。
“好,都是大明的臣子,咱家也希望太子殿下能够安然无恙,只是皇位绝对不能久悬不决,半月之后如果殿下还是杳无音讯,咱家也只好和南京的众位大人推举一位新主延续大明大明皇祀了......”
此时殿中的一众北臣随是心中不甘但也知道虽然韩赞周怕是有私心,但是说的却是事实。
如果太子一直没有音讯,恐怕也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皇位落到其他的皇室旁支了......
在这件事情上南北两派大臣的阵营暂时达成了共识,接下来便是要商议南京的防务了。
毕竟不管是谁当皇帝,总归还是大明的朝廷,可若是南京被流寇攻破了那可就真的谁也没得玩了。
可是既然要安排南京的防务,就要有一位能够统领全局的人物。
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场的这些众臣当中没有一个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经过了几番的商议,众臣终于商议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众臣中推举五名有威望的组成一个临时的议事内阁。
在没有确立新皇的情况下维持朝廷的运转,处理朝政和布置南京周边的防务。
又经过了几番的角逐,其中的四个席位大致是确定了下来。
勋贵占一席,这次跟随朝廷南迁的勋贵寥寥无几,爵位最高便是魏国公徐文爵了,所以他毫无争议的占了一席。
宦官的一席则毫无疑问的落在了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的头上。
剩下的则是由史可法和李邦华各站一席,只是在最后的这一席上出现了一些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