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擦肩而过,他当时的打扮极为寻常,挑着担子,脚步很重,嘴里还呼呼喘着粗气,或许他一直挑着担子在外面转圈,这样做可以掩盖真正的气息。”小幽回应道。
“如果他真的是跟踪我们,为什么走了水路?”昆仑拿起新画像审视着,“这一点很费解。”
“有一种可能。”祁玉说道,“我们从净居寺下来后在富田镇住了一宿,他等了一天都不见踪迹,就直接去了赣州方向等候,问题是他不应该知道我们的目的地。”
小幽和昆仑没有言语,看样子是认同了祁玉的推测。
“那就让他等着。”荆竺点点头,“戈亮他们三个人怎么安置?”
“小喜和小佟还好说,戈亮比较惹人注意。”昆仑说道,“如果让他一个人去九江或者汉川,不知道他会不会有想法。”
“小幽、小玉,你们呢?”荆竺问道。
“我也认同昆仑的看法,让戈亮先去九江,等我们回来再作安排。”祁玉说道,“到了郴州,让小波拨出一位队员跟小喜作伴,扮作采药人,给小佟也配个搭档,走最后。”
“让小喜和小佟也加入小队适应一下吧!”昆仑说道,“小波、小喜,再加五个人值守上半夜,我和小佟也带五个人值守下半夜,小幽单独行动,到郴州跟小齐和马昭会合了再重新分配。”
“戈亮也单独行动,远远地跟着去赣州,之后就返回九江。”小幽补充道,“这两张画像交给值夜的人,还有一张先生留着。”
昆仑接过细竹管收起。
“就这么定吧!”荆竺说道,“明日若无大雨,我们沿着江岸前往泰和。”
经过一夜的休息,戈亮的神情有了明显的转变,还早早地起身晨练,小喜帮着他梳理了头发和胡子,昨夜换洗的衣服已经在灶下烘干,小佟也把行囊收拾停当,一行人简单地吃了些东西便按照部署上路,小喜还特意泡了一杯姜茶给祁玉。
从吉水县沿江至泰和县大约一百五十里,辰时出发,申时初刻便到了驿站,负责下半夜值守的队员下一步把落脚点安置好,后续人员抵达后即进行交接休息,至于吃饭等琐事早已不是什么问题。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荆竺并不知道石文庄的原籍在泰和县的具体位置,安乐平的飞信也只是寥寥数语。
荆竺回忆着飞信:汤和另有一女,与吉安府泰和县石文庄之子石玉生定下娃娃亲,生子,子女人数不详。石文庄,早年奉太祖之命跟随汤和、杨璟入湘平乱,而后又进攻永州、靖江,平定广西。因军功擢升为‘都指挥使’,太祖亲笔下诏镇守‘舂陵’。
从飞信的内容只能推测石文庄当年是隶属于汤和、杨璟的统率,但是无法确定他是从泰和县开始跟随大军,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算起来石文庄入湘叛乱的时间距现在不足五十年,想要打听清楚原籍所在地应该不会困难。
荆竺把想法告诉了昆仑和小幽,最后决定由小喜扮作采药人,赫连波扮作随从,二人次日入城打听。
还不到午时,小喜和小波便回来了。
“先生!是一个叫作‘鹅颈塘’的地方。”小喜兴奋地说道,“我们直接去了城内的一家药店,我开了个方子准备抓药,坐诊的老先生说我的方子有些不足,给添了两味驱蚊的药材,说他的方子是文庄公传下来的。”
“哦?!”荆竺一愣,这还真是出人意料了。
“他一眼就看出是治疗瘴气的方子。”小喜接着道,“因为南方湿热,山林密布,樵夫猎户和采药之人,难免会染上‘山峦瘴气’,所以要随身带些药材,以备不时之需。”
山峦瘴气,荆竺暗自点头,当年诸葛武侯收服孟获时就遇到过。
——作者按:鹅颈塘,今属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瘴气,古代认为是山林中的恶浊之气,现代医学称为恶性疟疾。
“老先生说了,对付瘴气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止被蚊虫叮咬,进入山林后,最好不要暴露皮肤,在身上涂抹药汁驱蚊。”小喜似乎很开心,“他还说,不光是药店这个方子,许多农户家里也有,文庄公在湘南山林征战多年,后来由石玉生把这个方子带回来的。”
“鹅颈塘的方位呢?有多远路程?”荆竺问道。
“在我们的西北方,不过五十里。”小喜回应道,“若是早些知道方位,昨日就可以直接过去了,鹅颈塘有一条大河连通赣江的支流‘禾水’。”
“听说那里有个渡口跟文信公有关系,每年中秋夜还有祭祀活动。”赫连波补充道,“其他的我没有细打听。”
“辛苦了!”荆竺道,“小喜,你告诉小佟,让他明日和你父亲留在这里,马匹和兵器我们都不带,你仍然跟着小队,我们一起去鹅颈塘。”
天亮后,众人各自结伴上路,荆竺和祁玉只牵了一匹马,昆仑和小幽也分散开来,相互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先生!我在北地的时候就听你说过,江西人杰地灵,尤其是临川府和吉安府为最。”祁玉坐在马上问道,“除了宋朝的永叔公(欧阳修)和文信公(文天祥),这吉安府还有哪些有名气的才子?”
“在文信公之前还有一位‘诚斋先生’,名讳是杨万里,进士及第,做过太子侍读,封庐陵郡开国侯,多次向朝廷进言献策,他一生都主张王师北进,收复山河。”荆竺道,“曾经一次就举荐了六十人,一代大儒朱熹就是那一次被举荐的。”
“诚斋先生也是这里的人氏啊?”祁玉问道,“我读过他的几首诗。”
“我读过的也不多。”荆竺回应道,“诚斋先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我一首诗也不会。”祁玉吐了吐舌头,“还有其他人吗?”
“有。本朝的大学士杨士奇杨大人,圣上即位之初设立‘内阁’,七位阁员就有五位是江西人,杨大人排在首位。”荆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