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失去了英雄酒这个独一无二的筹码,那么在皇位的争夺中,必然处于下风。
到时候,自己的地位恐怕也将岌岌可危。
阿提尔越想越觉得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哪怕代价再高,也要牢牢地把握在手中。
片刻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抬头看向常应,缓缓点了点头。
“常应兄,我答应你的条件。”
“十万两黄金,外加每年的盈利分成,我都愿意接受。”
常应立刻拍手称快。
“好!不愧是阿提尔王子,果然痛快!”
“这才是做大事的气魄,我常应佩服得很!”
阿提尔被常应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谦虚道:“谬赞了,我不过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罢了。”
常应微微一愣,随即又重重拍了拍阿提尔的肩膀。
随后又转身吩咐道:“阿强,备酒!”
“今日与阿提尔王子达成合作,可谓双喜临门,岂能无酒助兴?”
“来,给我把咱们府上最好的美酒都搬出来,我要与王子好生畅饮一番!”
阿强闻言,忙不迭地应了一声,转身快步离去。
不一会儿,他就带着几个仆从,抬着一口大酒缸,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
紧随其后的好几个仆从端着各色下酒菜。
“世子,酒已备好,请您与王子尽情享用。”
常应哈哈一笑,亲自给阿提尔斟上一杯。
“来,这第一杯,我敬你!愿我们合作愉快,生意兴隆!”
阿提尔举杯相迎,一饮而尽。
“来人,给我们换大号的酒杯,今日不醉不归!”
阿强会意,忙命人端上两个巨大的金杯,足有普通酒盏的三倍大小。
常应和阿提尔各执一杯,豪饮起来。
杯中美酒,晶莹剔透,馥郁芬芳。
酒宴正酣,常应与阿提尔两人相对而坐,把酒言欢。
就在此时,一道婀娜身影缓缓步入大堂。
阿提尔一看到叶芷兰,直接愣在原地,就连杯中之酒倒满撒出来了都不知道。
他虽身为匈奴王子,见惯了草原上的美人,却从未见过如此倾国倾城的女子。
那双本就不大的眼睛,此刻更是瞪得滚圆,直勾勾地盯着叶芷兰,竟是移不开目光。
常应看到阿提尔的反应,不由得皱了皱眉。
直接起身伸胳膊用筷子敲了一下阿提尔的头。
“你这是做什么?这位可是我的娘子,叶芷兰。你小子打什么鬼主意?”
阿提尔这才回过神来,讪笑了两声。
“实在是抱歉,只是叶姑娘实在是太美了,我一时看呆了。”
他转头看向叶芷兰,真诚赞美道:“叶姑娘,您的美貌,在我们国家,可是绝无仅有的。”
“我活了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如此貌美的女子。”
“常应真是好福气,能娶到这样的美人。”
叶芷兰被阿提尔夸得有些不好意思,白皙的脸颊上飞起两朵红云。
她轻咳一声,走到常应身边,为他斟满了酒。
常应也笑着对阿提尔倒:“你要是真羡慕我,那就给我多赚些银子。”
“等你赚够了,我就给你也找一个美人如何?”
阿提尔瞬间大喜过望。
他连连躬身,口中不停地道谢:“那真是太感谢你了!”
“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给你赚足银子的!”
常应哈哈大笑,一把将阿提尔拉起来。
“行了行了,别谢了。”
“今日咱们不谈生意,就好好喝酒。”
“来,继续喝!”
阿提尔也笑着举杯,一饮而尽。
有了叶芷兰的加入,酒宴的气氛更加热络起来。
三人你来我往,互相劝酒,谈笑风生。
殿中的觥筹交错,杯盏齐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但此时却有一道阴影悄然滑过。
一个家仆趁着众人不备,悄悄溜出了王府。
与此同时,在皇宫的另一端,气氛却是森严肃穆。
在皇宫的最深处,身着黄袍的元和帝正一手拿着朱笔,一手执着奏折,神情凝重,目光如炬。
很快,那个溜走的家仆悄无声息地来到了皇宫。
他熟门熟路地绕过重重宫门,来到了元和帝的寝宫之外。
侍卫们见他是常来报信的,也没有多加盘问,直接放他进去。
家仆快步走入寝宫,见元和帝正在批阅奏折,连忙躬身行礼。
“陛下,微臣有要事禀报。”
元和帝抬眼看了他一眼,示意他说下去。
家仆压低声音,恭敬道:“陛下,北镇王世子常应,今日私下里与匈奴王子阿提尔见面了。”
“微臣观其言谈举止,似乎是在商议那英雄酒的售卖之事。”
元和帝闻言,手中的朱笔顿了一下。
他沉吟片刻,并未接话,似乎陷入了沉思。
朱笔在奏折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响声。
殿中一片静谧,只有这细微的声响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常应这个北镇王世子,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区区一个王府世子,竟然有本事让匈奴王子专程来见他,还如此恭敬备至。
这其中的手段和能耐,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想来那英雄酒在匈奴大受欢迎,也是常应在幕后运作的结果。
这个年轻人,心思缜密,手段通透。
想着,元和帝的思绪渐渐飘远。
百年之前的大炎王朝,何等辉煌荣耀。
万国来朝,四海臣服,整个天下都在炎黄子孙的脚下匍匐。
然而如今百年过去,早已是物是人非。
昔日的辉煌更是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大炎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早已千疮百孔,国力日衰。
朝中党争不断,地方离心离德。
东边的倭人虎视眈眈,北边的匈奴蠢蠢欲动。
大炎一度走到众矢之的的地步。
元和帝苦笑一声,又想到自己的几个儿子身上。
这几个不争气的东西,整天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哪里还有一点君王的样子?
他们之中又有谁能扛起大炎的重担,带领黎民百姓走向复兴?
或许,常应可以挑起如此重担吧。
他心思缜密,手段高明,又有匈奴的支持,未尝不能重振大炎的威名。
想到这里,元和帝心里的阴霾终于散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