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远带着几个青年恭敬地退下,常应刚要坐下喝口茶,就见叶芷兰款款走来。
见到常应的时候,她一脸娇俏,刚准备进来,又不经意朝王府门口处瞥了一眼。
这一瞥便让她瞬间神色慌张,甚至连话都没来得及和常应说,就急急忙忙地藏去了后院。
常应正觉纳闷,阿强已经快步进来,恭敬禀报:“世子,高家长子高远前来拜访。”
常应恍然。
随即起身迎向门口,只见此时的高远已经是一脸颓丧,哪里还有昨日的风流倜傥?
定是回去挨了家主的一顿训斥。
果不其然,高远一见常应,就连连作揖,满脸歉意。
“常兄,昨晚酒后失言,高某有负知己重托,实在惭愧!”
“那些话不过是醉酒之后的胡言乱语,常兄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高某虽然不才,但也绝不是什么杀人凶手啊!”
常应不动声色,只是笑着点了点头。
“高兄何必这般惶恐?醉酒之人的痴言,我怎会放在心上?”
他伸手拍了拍高远的肩膀,语气轻松。
“况且你我情谊深重,岂会因这等小事而生隙?”
高远如蒙大赦,连连点头哈腰。
“常兄宽宏大量,高某感激不尽!”
他凑近常应,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常兄若是缺钱,高某绝对鼎力相助;若是缺美人,高某也可以为你寻来倾城佳丽!”
“只求常兄千万别再提昨晚之事,让高某心惊肉跳,夜不能寐啊!”
常应不由得暗暗发笑。
看来高远是真的被吓破了胆。
他面上却不显,只是笑着又拍了拍高远的肩膀。
“高兄放心,那些不过是酒后戏言,我又怎会到处乱说?”
他看向高远,眼中满是真诚。
“我常应做人,向来言而有信。既然答应了不提,就绝不会再提。”
“高兄尽管放宽心,不会对你有丝毫影响。”
高远听了常应的保证,终于放下心来,连连点头称是。
“有常兄这句话,高某就放心了。”
“常兄今后若有何需,高某必然鼎力相助,绝无二话!”
常应笑而不语,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高兄能有此言,我常应感激不尽。”
“今后我二人定能携手共进,再创辉煌!”
高远也赶紧顺着话茬连连称是。
两人又笑谈了几句,高远这才告辞离去。
目送高远远去,常应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
随即冷冷一笑,转身大步走进内堂。
……
那边关押钱复之后,吕卫哲又亲自出去了几趟。
回到府中之后,便立即着手整理那些关于高家塞人进官的证据。
他仔细梳理着钱复供述中的蛛丝马迹,将那些看似散乱的线索一一串联起来。
虽然那些被高家安插的官员都不是什么显赫的高官,但其数量之多,足以扰乱朝政,危及社稷。
吕卫哲连夜整理,将那些证据汇编成册,准备在明日早朝之时,向皇上禀报此事。
次日清晨,皇宫里宫门大开,群臣齐聚。
肃穆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整齐列队,静候圣上临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伴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呼声,元和帝缓步走入朝堂,龙袍加身,威严满面。
群臣都恭敬地跪拜在地,高呼万岁。
元和帝坐定龙椅,目光如炬,缓缓环视群臣。
“爱卿平身。”
他的声音虽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群臣这才站起身来,整肃衣冠,恭立两旁。
吕卫哲向前一步,躬身施礼。
“皇上,臣有要事禀报。”
元和帝挥了挥手,示意他说下去。
吕卫哲从怀中取出那本册子,高举过头。
“皇上,近日臣查获一桩大案,事关朝纲国法,不得不为皇上分忧!”
他将那本册子呈上御案,言辞恳切道:“这册子上,列举了高家为虎作伥,滥施私权,将亲信塞入朝堂的种种恶行!”
“虽然那些被安插的官员品级不高,但其人数之多,已然威胁到我朝法度!”
“若是再让高家如此猖狂下去,国家社稷,不堪设想!”
吕卫哲说到激动处,眼中竟有泪光闪烁。
随即转而看向高澄,话中有话地说道:“这其中,恐怕还有更大的蹊跷。
高家虽然势大,但若没有朝中大员为其撑腰,又怎敢如此肆无忌惮?”
“依臣愚见,此事背后,必有更大的靠山!”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哗然。
百官们纷纷侧目,窃窃私语,目光都朝着蔡文看去。
蔡文脸色微变,额头渗出冷汗,强作镇定地站在那里。
“吕卫哲,你胡言乱语什么?我高家虽然势大,但也从未干过这等欺君罔上之事!”
突然被点名的高澄已经是勃然大怒,大声辩解道:“你这是在诬陷本官,意欲挑拨离间!”
吕卫哲冷冷一笑,丝毫不惧。
“高大人息怒。吕某今日所言,皆有确凿证据。
若有半句虚言,甘愿受皇上严惩!”
他转向元和帝,声音铿锵有力。
“皇上明鉴,高家如此猖狂,已然威胁到朝廷根本。
若不尽快铲除,恐怕朝中还会蛀虫丛生,为祸社稷啊!”
元和帝听着吕卫哲的话,眉头紧锁,脸色阴沉。
沉吟良久,这才缓缓开口道:“爱卿此言,当真令朕震惊。”
“高澄向来深得朕心,朕实在不愿相信,他们竟会做出这等事来。”
说罢,目光在高澄和蔡文脸上扫过,神色莫测。
“但英国公既然有确凿证据,岂有诬陷之理?”
“此事非同小可,关乎国本。朕岂能视而不见?”
元和帝的话音一落,群臣又是一阵哗然。
而元和帝却不为所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吕卫哲,似乎在等他继续说下去。
吕卫哲心中一喜,知道皇上已经动了疑心。
正要再说些什么,却见高澄突然站了出来,对着皇上拜倒在地。
“皇上明鉴!臣冤枉啊!”
高澄的辩解声还在朝堂上回荡,不少大臣虽然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很是惊诧,但很快就反应过来。
他们心知肚明,吕卫哲如今势单力薄,而高蔡二家正是朝中炙手可热的红人。
这种局面下,明哲保身的做法,自然是站在高蔡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