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楼往东南走,有个小食堂,这是校园里唯一的食堂,专门对准住校的老师和一部分住校的高年级学生。高一学生们一般不会在食堂吃,赶上天气不好连阴雨天的,或者在玉河汛期期间,来回上学路上就要耽误时间,我们会选择在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菜都很家常,我印象中没有吃过肉菜。有时候,也碰见像皇甫杰、王勇等城南城北的同学一起吃,大多数中间派难以见到。
吃饭是个最经常的小问题,可仔细一想,吃饭最能体现城乡差别,现在我们经常用“城乡二元结构”,来模糊这种差别字眼。同样吃菜,乡下学生吃两角,城里学生四角,城里学生还很难光顾学校食堂。长春街像上胡辣汤、油茶、豆腐汤、油烙馍,什么小吃没有呀?如果再往北走到新华路,老梅城饭店的松针包子和拆骨肉汤也不贵,城里的学生能把好吃的小吃吃遍,乡下的学生就不会那么大手大脚。这种小气与做派在同学之间,有时也会显得不和谐。同学就是同学,要做成朋友,这些吃喝娱乐的事情就会不可避免。
有一次,崔波涌好像是在某个报纸上,投稿发表了一篇文章,还挣了15元的稿费。我和皇甫杰、孙梅城就嚷着让他请客,崔波涌就说,请你们几个喝“胡辣汤”。我和皇甫杰就说中。孙梅城就有点觉得不够意思,说胡辣汤谁没有喝过呢?
崔波涌说起话来,就爱摇头晃脑般的乱侃,你们不喝就拉倒,大鱼大肉也比不了胡辣汤,知道么?河南省的代表食品就是胡辣汤,山东省就是面饼大葱卷酱,陕西省的就是羊肉汤泡馍,每个省都有代表食品。
孙梅城就不服气,胡说吧你?河南代表食品为什么不是烩面?
崔波涌说,烩面品种太杂,口味不是很统一,全省能统一口味的所以就是胡辣汤了嘛。
于是,几个人一起去喝“胡辣汤”。因为没有吃到孙梅城想吃的烩面,孙梅城一生气,就比别人多喝了一碗。
孙梅城是地地道道的市里边的人,他一辈子叫这个名字,原因就在于,在家弟兄四个中他是老四,他父亲起名他叫“梅城”,是希望以后不要走出这座城市,还指望这个小四养老呢。他家住在梅城小寨门附近,是我们上学放学的必经要道。所以有时候,我和皇甫杰、张玲、叶宝文几个骑车走着走着,就走丢了。
我那时候爱去孙梅城家和周庆同学家串门。孙梅城每天早上还能喝一杯牛奶,所以看起来像个白面书生,这家伙除了有点城里人的精明,有时嘴巴带着一点坏笑,为人还是很实诚的。他父母见同学来家也都热情,见一回都能叫出你的名字。肯去周庆家里也有原因,周庆和父母住上下楼,单独有个小房间,周庆又是个音乐发烧友,潘美辰、姜育恒、苏芮、童安格,很多明星的盒带都有,我们几个爱去一边聊天,一边请这些歌星给我们唱歌助兴。
要说那时候城里学生和乡下学生,还是有点不同,首先在精神风貌上就不一样。
乡下学生有急切的使命感,像我,就觉得一只脚踏进城里,就不能哪一天再回到乡下老家种地割草。升学,是改变人生命运和城里就业最看得见的途径,而城里学生,不会有那么急切和目的明确,毕竟城乡户口决定了就业的起点。我们隔壁的职业班学风就完全不同,所谓“职业班”,其实就是高中毕业后,可以直接招工进工厂的学生,所以绝大部分是城里学生,或者说一般都是具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和我们班的城乡混合结构就有了差别。可惜那时候,我们很少和他们往来。
据说,这个班的学生中美女很少,就有个别的男生把触须伸到我们班来了。他们把我们班的女生进行了一番研究和观察,个别的还给起了外号,比如文华云叫“无花果”,乐美华叫“小无花果”,就是他们的杰作。
遇到这种事,我们班男生就比较同仇敌忾,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问题是,窝边的兔子还没有张嘴吃呢,岂能让外边的兔子先过来乱咬?再说,草也不一定这样想,草长起来就是叫吃的,还不如叫身边的兔子吃呢,毕竟身边的兔子,大家起码混个脸熟。所以,有次我们班和职业班男生在四中操场搞了次篮球赛,不知道是谁策划的,以班长张志军为首的几个男生,好像有陈武、蔡秋实、乔功、王勇好几个人代表我班组队,两边球队都有各自班里的女生来充作拉拉队,大家可劲地收拾这帮敢于叫板的家伙。这次比赛结局,相当于美国NBA和中国男篮对阵,只打得男篮一败涂地,以后再也不敢张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