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桐以前和杜如晦他们没少研究西方各部的地图。您想啊,这好些年,西方各部也不是没出过厉害的国家,就说现在还在那儿摆着的,像康居、大食、车师国这些,那实力都不弱呢。再往远了说,那贵霜帝国,也一直打着独占西方各部的主意。可您猜怎么着?这几百年来,西方各部愣是没真正统一过。
为啥呢?倒不是说没那统一的本事,您想啊,就凭当时那交通和通讯手段,治理起来,那可太难了去了。杨桐就跟杜如晦算过这么一笔账,就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就算朝廷有那能耐统一西方各部,可往后治理的时候,在未来十年里,西方各部不但帮不上朝廷啥忙,反而跟个无底洞似的,朝廷得不停地往里头投资源搞建设。要是天下已经太平了,能开疆拓土,杨桐对这点投入倒也不心疼。可眼下这天下还乱哄哄的呢,让杨桐花大量精力去经营西方各部,还不如就像现在这样,在西方各部占个据点,然后靠商业,从那儿不断捞点财力物力,充实充实朝廷。
朝中大臣也都这么想,杨桐自然没意见,当下就写了诏书,派人麻溜儿地送往西方各部,通知左威把那三座城守好咯,把发展民生当成头等大事,先把朝廷在西方各部的根基给夯实了。
这事儿刚说完,就该琢磨蜀中问题了。杨桐让卢晥把蜀中刚送来的情报给大臣们念了一遍,不过杜如晦对蜀中的策略,杨桐没当场说出来。
攻打蜀中那可不是小事儿,方方面面都得协调得妥妥当当的。大军出征,粮草得先准备齐全咯。而且在攻打蜀中之前,要是能把汉中的桓法嗣争取过来,对接下来进攻蜀中那意义可就大了去了。
这时候,马姚站出来,对着杨桐躬身说道:“陛下啊!臣觉着,杨谦身为皇室宗亲,又担着益州路行军道大总管这么个要职,却德行有亏,这实在是辜负了老天爷给的恩典呐!陛下可下诏免了他的官职,让他找个日子回朝。至于益州路行军道大总管这个位子,朝廷得另外挑个合适的人来坐。”
“马卿这话在理儿,朕也正有此意呢。”杨桐微笑着点头。他心里明白,杨谦多半是不会接诏的。但从大义上先把他官职给削了,杨谦要是不应诏回朝,那就是抗旨,朝廷就有十足的理由去攻打他。而且这样一来,益州内部也能趁机分化瓦解,同时也算是给桓法嗣一个交代。
“不过……”杨桐话锋一转,脸色一沉,说道:“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朕就怕杨谦不愿意奉诏回朝。所以啊,得派一支精锐部队去吓唬吓唬他,各位说说,这次出征,谁能挂帅呢?”
一众文武大臣听了,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杨谦十有八九是不会应诏的。用武力威慑,就是等着杨谦拒绝的时候,能立马出兵。可让谁出战呢?众人的目光不自觉地就往裴元庆身上瞅。
要说如今朝中谁军威最盛,那肯定非裴元庆莫属啊。卢楚眼睛一转,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觉得,除了虎侯,没人能担此重任呐!”
杨桐心里就犯嘀咕了,一直以来,卢楚他们可没少挑裴元庆的毛病。就算裴元庆横扫塞北,解决了契丹之患,这些人也没停止过对裴元庆的指责。
嘿,这是转性了?
杨桐带着疑惑的眼神瞅瞅马姚等人,目光落到杜如晦身上时,却见杜如晦微微冲他摇了摇头。
杨桐先是一愣,紧接着就明白了,这哪是转性啊,分明是想捧杀裴元庆嘛。
功高震主啊,不管杨桐心里有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一旦裴元庆功劳大到封无可封的地步,到时候,就算杨桐再信任裴元庆,心里难免也会犯嘀咕。
“虎侯意下如何啊?”杨桐看向裴元庆,微笑着问。
“回陛下。”裴元庆上前一步,目光在卢楚等人身上扫了一圈,发出一声细微得几乎听不见的冷哼,躬身道:“臣擅长的是骑战,可蜀地那地势,险峻得很,压根儿就不适合骑兵作战,恐怕臣难以胜任啊。”
杨桐点点头:“虎侯考虑得也在理儿,蜀道难行啊,别说骑兵冲锋了,就是战马在蜀中通行,都困难重重。不知道还有哪位将军,能为朕分忧解难呐?”
“陛下!”尚师徒上前一步,躬身道:“末将愿意前往!”
“文忠将军箭术高超,又生在荆襄之地,对山地战应该是比较拿手的。”杨桐看着尚师徒,满意地点点头:“不过这场战役对朝廷来说,那可是重中之重,文忠你可担任主将,可谁来做副将呢?”
“陛下,周法尚之子周毕安,出身将门,从小就熟读兵书战策,臣觉得可以让周毕安担任副将。”太常刘焯躬身说道。
“周毕安?”杨桐挑了挑眉,朝中还有这么一号人物?他还真没咋听说过周法尚之子有多大能耐。
说起来,周毕安作为将门之后,周法尚治家那叫一个严。就像刘焯说的,周毕安确实从小就熟读兵法,能力也还说得过去。但可惜啊,杨桐掌权以后,猛将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不说裴元庆、尚师徒、徐世勣这些顶尖猛将,就是稍微次一点的,也有秦琼、薛万彻、新文礼、独孤雄、杜君绰、尉迟恭、左威,那可谓是将星云集啊。周毕安虽说有点本事,但跟这些人比起来,就没那么出彩了,现在也就是洛阳城的一名校尉。
这次周法尚出镇汴梁,却没带上周毕安,而是把他留在洛阳,托人帮他说好话。毕竟儿子大了,也该出去建功立业了。
周法尚虽说出身寒门,但在隋炀帝那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的人脉可不少,都快算是半个踏入世家门阀门槛的人了。如今儿子到了入仕的年纪,自然不希望儿子一直窝在身边。只是现在朝廷跟以前不一样了,没功劳的将领不封,没上过战场的人不赏。您瞧瞧眼下朝中这些将领,哪个没立过大功?想靠人情让儿子上位,那可不行,所以才请几位好友帮他美言几句。
“既然是周将军的儿子,可以把他召到殿上,让各位将军瞧瞧。要是真有本事,那就准他做个副将。”杨桐点点头,这次攻打蜀中可是大功一件,世家门阀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功劳被一群没根基的武将给瓜分了。杨桐也不可能把世家门阀完全排除在外,不过能者上、庸者下,这条底线必须得守住,就算只是个副将,杨桐也不打算随便安排人。
周毕安很快就被传唤上殿。单看长相,倒还挺有气度,面色刚毅中还透着几分儒雅,仔细一瞧,还能看出点周法尚的影子,卖相不错,至于能力嘛……
杨桐眼睛一眯,对方的能力瞬间就映入脑海。
周毕安:大隋校尉
武力82,统帅71,谋略70,政治73
杨桐见惯了裴元庆、尚师徒这样的顶尖武将,超一流武将他麾下也有不少。周毕安论能力,勉强算得上一流武将,其他方面不算特别突出,但好在比较全能,当个副将倒也勉强够格。
杨桐看向裴元庆等人:“这人本事咋样,还得各位将军考察考察。”
“喏!”
裴元庆等人应了一声,扭头看向周毕安,开始根据各自的经验,问了些问题。周毕安对答如流,众将频频点头。
杨桐却挑了挑眉,这周毕安的表现和他实际能力好像有点对不上号啊,不会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吧?
“文忠!”杨桐看向尚师徒。
“末将在。”
“你是这次伐蜀的主将,你觉得这人咋样?”杨桐问道。
“挺有天分的,不过没真正上过战场,实战能力咋样,末将就不敢打包票了。”尚师徒点点头,一脸慎重地说。
“有天分就好,那这人就交给你做副将了。为了防止周毕安初次上阵慌了神,朕再给你配两员大将。一个是丘行恭,这人坐镇狂风寨,曾让契丹人几次都无功而返,麾下有所部八百敢死营,那可是攻无不克啊,可以作为这次入蜀的先锋。另一个是杜君绰,这人擅长奇袭,胆略过人,应该能帮你不少忙。”杨桐看着尚师徒笑道:“文忠,你觉得这两人咋样?”
“若有此二人相助,我军那肯定如虎添翼啊!”尚师徒听了,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周毕安虽然对答如流,对兵书研究得也挺透彻,但终究是纸上谈兵,实战经验不足。对于这个副将,尚师徒本来就不太看好。如今杨桐把丘行恭和杜君绰派给他,可把他高兴坏了。
杜君绰就不用说了,两人都来自荆襄,是杨桐钦点的人才,本身能力就不弱。草原之战后,尚师徒明显感觉杜君绰比以前更厉害了,成长了不少,有他帮忙,能轻松不少。
至于丘行恭,尚师徒也见过,这人平时话不多,但治军那叫一个严,麾下八百敢死营将士,个个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就算没看过敢死营实战,以尚师徒的眼力,也能看出对方有没有真本事。
杨桐微笑着点点头,这两人才是他打算配给尚师徒的副将。至于周毕安,有点本事,既然想出仕,就趁这个机会锻炼锻炼吧。
人选确定之后,杨桐宣布退朝。杜如晦平定蜀中的计划那可是长达两年,现在虽然敲定了伐蜀的事儿,但真要出兵,恐怕得到明年下半年了。在此之前,得先把桓法嗣给压服了才行。
杨桐扫了一眼周毕安,却见周毕安脸色明显不太好看。显然,尚师徒对他和对丘行恭、杜君绰的态度差别,让周毕安心里很不痛快。
杨桐站起身,扭头就走,心里直摇头,这尊敬这玩意儿,那可得靠实力去赢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