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工业雏形
日月重照2025-07-28 16:524,713

  天儿一入秋,打从裴元庆靠着那一身惊天地泣鬼神的武力,把关中给镇住,逼得李世民跟杨澡这俩主儿,暂且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乖乖停了干戈算起,嘿,眼瞅着都过去两个月啦!可您再瞅瞅这天下,哪有因为关中那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就真的太平起来哟!

  河间府的徐圆朗,一听说杨澡跑去偷袭关中,好家伙,那叫一个肠子都悔青了,捶胸顿足的,就差没把自个儿大腿给拍肿咯!等杨澡跟李世民这仗一停,他心里头一琢磨,嘿,这不是老天都给我送机会来啦!二话不说,麻溜儿地就点起兵马,朝着茂县就杀将过去,心里头就想着,趁李世民这会子实力受损,跟那斗败的公鸡似的,把茂县给抢回来,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嘛!

  可结果呢?还用我多说嘛!李世民正憋了一肚子火,没处撒气呢!虽说收复关中这事儿不太顺,可他李世民能是好惹的主儿?徐圆朗刚到茂县,就被驻守在那儿的李孝恭给狠狠地上了一课,揍得那叫一个鼻青脸肿,找不着北。李世民得了信儿,那还能忍?直接就发兵了。这下可好,徐圆朗不光收复茂县的美梦,跟那肥皂泡似的,“啪”一下就破灭了,还被李世民趁势占了盐城,整个东海郡也都落入李世民手里。要不是杨澡带着兵在陕郡那儿扎着,薛万彻又出兵崇山,让李世民投鼠忌器,心里头有所忌惮,就这一仗,徐圆朗估计就得跟那过眼云烟似的,彻底从这世上消失,成为历史的尘埃咯!

  东海郡这一丢,琅邪可就成了一座孤孤单单的孤城,徐圆朗就算有心想管,那也是有心无力啊,没办法,只能把琅邪暂时托付给好友虞世基照看。说是暂交,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海郡一天收不回来,琅邪他就别想再拿回去了。这么一来,河间府原本的五郡,就只剩下屯县和曲阳了。就算李世民因为杨澡和虞世基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彻底把徐圆朗给灭了的打算,可就剩这两郡之地的徐圆朗,再想跟李世民掰掰手腕儿,那可就难如登天咯!

  再瞅瞅北边儿,窦建德已经撸起袖子,对辽东动手了;南边儿呢,李密也在那儿紧锣密鼓地加强对江南的掌控,跟那贪吃的财主似的,啥都想往自个儿兜里装。益州那边新旧势力正斗得不可开交,南蛮也在蠢蠢欲动,就跟那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准备咬上一口。

  皇泰四年呐,这天下就跟那被搅乱的一锅粥似的,各路诸侯你争我抢,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得很。可反过来看,关东这边,周法尚进驻汴梁,安安静静的,跟个没事儿人似的,也不对外动兵,一门心思地埋头搞发展,就好像这天下的大乱子,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跟那些诸侯们乱糟糟的局面比起来,关东简直就像那世外桃源,一片乐土啊!

  南来北往的那些个商贩,有意无意地到处宣扬,嘿,还真就起了大作用。好多流民一听,哟,关东那儿好啊,能有口饭吃,能活下去!于是就跟那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似的,纷纷慕名往洛阳、往关东这边涌。还有不少之前因为战乱,逃到外地的关东百姓,也都想着,老家总归是老家啊,现在听说那边安稳了,能过日子了,就又陆陆续续地往回迁徙。虽说人数还不算多,可这可是个大大的好兆头啊!关东的底蕴,就在这一来一往、一点一滴中,慢慢地积攒起来了。

  一场秋雨过后,整个洛阳城就跟过年似的,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里。为啥呢?今年又是个大丰收年,而且啊,比去年收成还要好上一大截儿!

  具体好到啥程度呢?这还得等秋收之后,把粮食都收上来,一秤一量才知道。但比去年好,那是铁板钉钉的事儿,谁都没得说。说起这事儿,就得夸夸杨桐了。他大力推动工业发展,这效果已经开始像那春天的竹笋,蹭蹭地往上冒了。就说那华夏犁,杨桐在背后推了一把,给起了个头,之后就没再过多干涉工业的发展进程,嘿,还真就自己发展得挺好。

  现在整个行业已经慢慢有了规模,洛阳、关东乃至幽云地区,都陆陆续续地冒出一些私人作坊。这些作坊大多都是世家门阀搞起来的,他们还到处招募工匠,搞得热火朝天。虽说杨桐没特意去推动商业发展,可这工业要想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那肯定离不开商业帮忙啊!也不用杨桐操啥心,这些人呐,在利益的驱使下,就跟那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似的,自动就加大在商业上的投入了。

  在杨桐看来,他们用的那些手段,还挺原始的,就跟那刚学走路的娃娃似的,歪歪扭扭不太稳当。但和之前比起来,杨桐能明显感觉到,一些老掉牙的、陈旧的观念,正在被新观念给慢慢取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杨桐也没刻意做啥。有时候啊,观念这东西的进步或者说蜕变,可不是一个人有了先进观念,就能像那牵线木偶似的,把整个时代都带动起来。而是当时代发展的大势来了,旧观念就跟那纸糊的老虎似的,根本没办法阻止新观念成长,到那时候,自然而然就变了。

  杨桐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发展的好势头给带起来。这时候封建思想还没扎下根、长成参天大树,不管是儒家还是其他学派,都还在摸索、探索阶段,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就跟那柔软的面团似的,比较容易接受改变。

  要是真像历史上那样,封建思想固化、完善了上千年,那就跟织了一张无形却又坚不可摧的大网似的,把人都给罩在里头。身处这张网里的人,想要从内部突破,那根本就不可能。就算杨桐贵为皇帝,一旦想要动这张大网,只要稍微有点动作,就会像捅了马蜂窝似的,遭到来自天下各方的反击,到时候说不定不光自己性命不保,连国家都得跟着灭亡,还啥作用都起不了,白搭!

  真到了那种时候,除非有外力介入,就像拿把大斧头把这网给劈开,不然根本没办法改变这种思想。

  扯得有点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

  杨桐甩了甩脑袋,就跟要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甩出去似的,重新把注意力放回文案上。虽说现在整个朝廷都按照杨桐的计划,顺顺当当地步上正轨了,杨桐不用太费心思,就能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就说现在京畿、河南再加上幽云和河套这么大一片地盘,杨桐每天就花半个时辰,就能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跟那经验丰富的老管家似的。不过有些大事,或者说关键的节点,杨桐必须得牢牢掌握在手里,一点儿都不能放松。

  比如说情报,这就像人的眼睛和耳朵,得时刻知道外面发生了啥;舆论呢,就像那风向标,得把民众的想法和态度给把握好;税收,那可是国家的钱袋子,得看紧咯;军权,更是重中之重,就像人的拳头,得硬气;还有人事任免,这关乎着朝廷里都是些啥人在办事,得谨慎对待。只要这五个关键权力始终在杨桐手里,朝廷就垮不了,他也不用担心被人架空,变成个有名无实的光杆司令。

  杨桐最近心情那叫一个好,为啥呢?在他的提议下,沈甲这些人费了好大劲儿,终于把土炕给捣鼓出来了。最近在平轶县、云州、定州,又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十几个露天石墨矿。

  这石墨,听起来有点陌生,要是用现代的说法,这石墨矿其实就是煤矿。从西汉开始,老祖宗们就已经用煤来炼制铁器了,到了隋朝,煤也开始用在民生上,不过这价格嘛,贵得离谱!除了那些大富大贵,家里银子多得能砸死人的人家,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为啥呢?主要还是对煤的来源和开采辨别有问题,导致煤的来源比较单一,就像那一条道走到黑似的。而且在用途上,除了冶炼,在民生方面,最多就是弄个炭盆取暖。可那味道,特别难闻,就跟啥东西烧焦了似的。再加上价格贵,就算是大富之家,也只有在最冷的时候,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会用。一般就算是冬天,他们也更愿意烧柴,而不是烧炭。

  现在土炕弄出来了,这可是个大好事儿啊!这个冬天,能少死不少人呐!以前,因为条件有限,一到冬天,杨桐就算知道会有很多人被冻死,可他也干着急没办法。煤炭资源没有有效的开采方式,只能先紧着军工用,毕竟军工可是保家卫国的大事儿。

  现在杨桐专门让人组织了一支寻找煤矿的队伍,就跟那寻宝的探险队似的。嘿,还真有大收获,在境内先后发现了十几个露天煤矿,这下这个难题可就迎刃而解了。随着源源不断的煤炭被开采出来,投入到民生领域,这个冬天肯定会好过很多,关东也会变得更加繁荣,就像那春天的花朵,越开越艳。

  杨桐站起身,使劲儿伸展了一下身体,心情大好,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劲儿。石墨能够大量投入使用后,接下来工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怎么提高铁的冶炼效率和煤炭的使用效率了。

  杨桐的要求就一个:高效使用!这就好比让人干活儿,得又快又好,不能磨磨蹭蹭的。

  时代的进步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就像盖房子,得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但他可以先把这个理念传递下去,就像撒下一颗种子,等着它慢慢发芽长大。现在隋朝已经领先世界很多了,没必要急功近利,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那是不可能的,欲速则不达嘛。就这么一点点积累,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像水到渠成似的,自然会发生质变,这种事急不得,得慢慢来。

  不过随着水泥和煤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隋朝从原本以木质建筑为主,进入石造和钢铁时代,估计用不了多久了。就好像一个人长大了,得换身新衣裳,隋朝也得换上更坚固、更先进的“衣裳”了。

  杨桐看了看天色,站起身,朝着殿外走去。乾阳殿的建造已经接近尾声了,年前应该就能住进去。就像那盼着搬进新家的孩子,杨桐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冯勇小跑着来到杨桐身边,一脸恭敬地问道:“陛下,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去工部看看。”杨桐笑着说,那笑容里带着期待,就像知道工部那儿有啥大惊喜等着他似的。

  最近在赵丹等人的努力下,辽东那边已经开始布局了,接下来,就是该大赚一笔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工部可不能掉链子,得像那上满弦的钟表,稳稳当当地走着。他让工部研究的几个暴利项目,在他提供了大致方向和原料炮制方法之后,现在也该出成果了。只要这边准备就绪,辽东方面就可以马上运作起来,就像那上好发条的机器,开始呼呼地运转赚钱了。要是成功了,未来几年,关东的发展资金就不用愁了,就像那装满银子的宝库,敞开了大门。

  “喏!奴婢这就去准备!”冯勇答应一声,赶紧去准备车架和护卫,那动作麻溜儿得很,就怕耽误了陛下的事儿。

  现在杨桐出宫,所走的道路都得戒严,这可不是杨桐喜欢摆谱,故意耍威风。而是随着洛阳越来越繁华,朝廷越来越强势,杨桐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了当下的头等大事,比那泰山还重。

  以前就算杨桐没啥实权,对各路诸侯来说,天下已经乱了,皇帝就算不再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可对他们来说,也还是个没啥用的摆设,就像那摆在那儿好看,却没啥实际用处的花瓶。

  但随着幽云被拿下,朝廷对诸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次更是直接插手关中事务,把原本完整的关中生生一分为二。这事儿可不得了,除了坐实了裴元庆天下第一猛将的地位,更是向诸侯们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就像那敲响的警钟,“当当”直响。

  朝廷已经有了影响天下的能力,这对诸侯来说可不是啥好事儿。要是这会儿杨桐死了,对诸侯们反而是件大好事儿,就像那挡住他们财路的大石头没了,他们能不高兴?所以啊,提高杨桐的安全防范,对朝廷来说,绝对是重中之重,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当初刺杀杨桐的邱瑞到现在都没抓到,这也是个警钟,时刻提醒着大家。对于杨桐的安全问题,现在朝廷里,不管是杨桐提拔起来的文臣武将,还是世家门阀,都非常重视。不管他们认不认可杨桐的政策,但杨桐现在已经是关东的一面旗帜了,就像那黑夜里的灯塔,照亮着大家。杨桐要是出了啥意外,不光现在正蓬勃发展的关东会分崩离析,就像那被大风吹散的沙子,这些世家门阀同样会遭受巨大损失,就像那被连根拔起的大树,没了依靠。

  你看杨桐掌权以来,各大世家门阀在权力和地位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就像那被剪了翅膀的鸟儿,飞不高了。但实际上,单从财富方面来说,不但没损失,反而随着关东的逐渐兴起,关东世家门阀的财富比以前更加雄厚了,就像那装满财宝的箱子,越来越满。这些可都是杨桐带来的,他就像那财神爷,给大家带来了财运。至于权力……虽然现在世家门阀在权力上被打压,但他们掌握着知识,就像握着一把金钥匙。十年、二十年后,寒门人才凋零,世家门阀还是能掌握一切,就像那下棋的高手,掌控着棋局。眼光得放长远点,只要杨桐一直强盛下去,关东世家门阀就不会真的没落,就像那扎根很深的大树,不会轻易倒下。

继续阅读:第275章 工部的作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