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诸侯的反应
日月重照2025-07-28 16:533,586

  当窦建德与一众谋臣在府邸中,为杨桐所颁布的武举选拔令和恩科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之时,天下诸侯亦因这两道诏令陷入了暗流涌动的权谋漩涡,各自心怀鬼胎,权衡着利弊得失,一场没有硝烟的智谋较量在隋末的大地上悄然拉开帷幕。

  成都城中,那座深宅大院里,杨谅手捧着诏令,浑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旋即又被深深的无奈所掩盖。他那满是岁月痕迹的面容上,浮现出一抹苦涩的笑意,心中暗忖:自己一生纵横,如今却被困于这洛阳一隅,往昔的雄心壮志在岁月的消磨和现实的困境下,已渐渐消散。转头看向身后站立的杨谦,这个被自己视作接班人的儿子,在他眼中不过是平庸怯懦之辈,难以担当起守护这份基业的重任,可眼下也别无他选。

  “薄诡。”杨谅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中透着几分疲惫与沧桑,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家族未来的忧虑。

  “孩儿在。”杨谦听到呼唤,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躬身行礼,眼神却不自觉地闪烁着,试图窥探父亲的心思。

  “明日着人将十万石粮草并千匹蜀锦,送往洛阳。”杨谅神色平静,语气却不容置疑,仿佛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决定,但实际上,这背后却是他对家族命运的一次权衡与妥协。

  “父亲,我隋地久未与朝廷往来,如今这般行事,究竟是为何?”杨谦听闻此言,心中一惊,脸上露出一丝不舍与疑惑。这十万石粮草和千匹蜀锦,在他眼中不只是一笔巨额财富,更是他未来掌控隋地的重要资本,怎能轻易拱手送人?

  “哼!”杨谅冷哼一声,眼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恼怒,“你若有当今陛下一半的谋略与胆识,为父又何至于如此行事?如今这局势,我等已身不由己,唯有顺应时势,方能寻得一线生机。”

  “是,儿臣谨遵父亲教诲。”杨谦被杨谅那严厉的目光刺得心头一凛,不敢再多言,只得躬身应承下来,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看似简单的任务中,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和优势。

  “还有。”杨谅深深地看了杨谦一眼,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警告与无奈,“公复如今坐镇汉中,那里乃是我隋地西北之要害。我知晓你与他往昔有些嫌隙,但如今形势危急,那女人也早已作古多年。待为父百年之后,你若想坐稳这位置,少不了要倚仗于他。昔日的恩怨情仇,你当机立断,尽早放下,莫要因小失大,坏了家族大事。”

  “是。”杨谦再次躬身答道,心中却对父亲的话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公祺手握重兵,迟早是自己掌权的一大障碍,如何能轻易放下恩怨?

  杨谅看着这个儿子,无奈地叹了口气,挥了挥手道:“你且退下吧,莫要再让为父失望。”

  “喏。”杨谦恭敬地告退离去,一出房门,他的脸色便阴沉了下来。心中暗自思忖:父亲此举,怕是已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十万石粮草和千匹蜀锦,绝不能就这么轻易地送出去,定要想个法子从中捞取足够的好处,也好为自己日后的布局增添几分筹码。回头望了一眼杨谅的房间,杨谦眼中闪过一丝阴鸷,随后快步离开,消失在庭院的回廊之中。

  荆州楚王府内,气氛同样凝重。杨杲手持着那封来自洛阳的书信,眉头紧锁,目光在身旁的耿重和杨奋身上来回扫视,声音低沉地问道:“文忠昔日协助韩擒虎大破匪军,其勇猛之名我亦有所耳闻,如今虽年事渐高,但依旧是我荆州军中的中流砥柱。只是这杜君绰杜博宇,究竟是何方神圣?陛下为何会特意指明要此人?”

  耿重和杨奋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茫然之色,纷纷摇头表示不知。片刻后,耿重微微躬身,小心翼翼地问道:“主公,此人到底是给还是不给?这其中怕是另有玄机,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啊。”

  “哼!”杨杲冷笑一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精明与果断,“陛下既已点名要人,此时若是拒绝,岂不是公然与朝廷作对?这无异于自断后路。再者,我杨杲身为皇室宗亲,论辈分,杨桐还是我侄子,如今他既有此诏令,想必是有其深意,我等若能顺应其心意,或许还能在这乱世中寻得一丝转机。”

  说罢,杨杲看向杨奋,神色稍缓,语气中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子涵与文忠交情匪浅,此事便由你去与他说,让他择日启程,尽快赶赴洛阳,向天子复命。至于这杜君绰……”杨杲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先在军中细细查探一番,若真有此人,便让他与文忠一同上路。嗯,顺便命这二人押送二十万石粮草前往洛阳,也好借此机会向陛下表明我荆州的忠心与实力。”

  “喏!”耿重和杨奋齐声应道,躬身告退。他们心中明白,在这乱世之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荆州的生死存亡,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难得啊,难得。”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杨杲微微摇头叹息。在这皇室宗亲之中,杨谅、杨杲乃至杨虞,皆曾是隋室的中流砥柱,论才能与谋略,并不逊于他人。杨杲主政荆州多年,历经风雨,对朝廷的局势和各方势力的心思洞若观火,自然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杨桐此举背后所隐藏的深意与权谋。

  “既然陛下有此雄心壮志,孤自当全力扶持。”杨杲心中暗自思量,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在他看来,这或许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若能在这场朝廷与诸侯的博弈中把握好分寸,荆州说不定能在这乱世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霸业。想到此处,杨杲起身,稳步走出门外,对着一名亲随低声吩咐道:“你拿着我的名帖,速速前往鹿门书院一趟,三日后,我将亲自前往拜会。”

  “喏!”亲随接过名帖,恭敬地向杨杲躬身行礼后,转身快步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杨杲负手而立,望着亲随离去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深知,自己已不再年轻,早年的那份雄心壮志在岁月的侵蚀和现实的磨砺下,已渐渐消磨殆尽。如今这隋室江山风雨飘摇,内有李密等野心勃勃之辈虎视眈眈,外有突厥等强敌侵扰边境,想要重振隋室,谈何容易?但他不甘心就此沉沦,既然命运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他便要放手一搏,哪怕只是为了家族的未来和自己的声誉。

  ……

  瓦岗寨。

  李密坐在那宽敞却略显阴暗的府邸大厅之中,手中把玩着那道来自洛阳的诏令,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突然,他猛地站起身来,将诏令狠狠地丢进一旁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火盆之中,仿佛那诏令是他的宿敌一般,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决绝与狂妄。

  “去,派人将各县的这些诏令统统给我撕了!”李密高声下令,声音中充满了霸道与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主公,这般公然与朝廷作对,恐怕会引起诸多非议,对主公的声誉和大业不利啊。”祖君彦与贾闰甫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担忧之色。祖君彦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劝谏道,试图让李密冷静下来,权衡利弊。

  “呵~”李密不屑地摇了摇头,脸上的冷笑愈发浓烈,“你们懂什么?若是任由陛下这诏令施行下去,我治下的那些猛将良才岂不是都要被朝廷招揽而去?这无异于自断臂膀!我李某人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势力,怎能就这样拱手让人?”

  李密在大厅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尔等即刻去写份榜文,就说陛下不思进取,只知招纳那些鲁莽武夫,此举乃昏庸之举,成何体统?我这么做,也是为了陛下好,为了这大隋江山好。哼!量他杨桐小儿,也不敢拿我怎样。”

  祖君彦与贾闰甫听闻此言,心中暗叹。他们明白,李密这是在玩火自焚,但又深知其性格刚愎自用,一旦下定决心,便难以更改。无奈之下,只得领命而去,着手准备那份充满挑衅意味的榜文。

  ……

  关中大兴,唐王府内。

  李渊静静地坐在书房之中,手中捧着那道诏令,目光久久地凝视着上面的文字,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疑惑,更多的则是一丝难以言喻的迷茫。

  在他下手位置,长孙无忌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敏锐地观察着李渊的一举一动。他那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抹精光,心中暗自思量着李渊的心思以及这诏令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久,长孙无忌微微抬头,看了看李渊,又环顾了一下四周那些由自己亲自为李渊招募来的于志宁、褚亮等人,嘴角突然泛起一抹苦涩的笑意,轻声问道:“主公,不知您对此事有何打算?如今这局势风云变幻,一步走错,便可能满盘皆输啊。”

  李渊微微抬起头,目光与长孙无忌交汇,眼中的迷茫之色愈发浓烈,“辅机?你说这大隋江山,如今可还有救?”这一问,仿佛是在询问长孙无忌,又仿佛是在自问自答。自第三次远征辽东以后,李渊对朝廷的腐朽和无能已深感绝望,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暗中谋划自己的未来,一步步从一个大隋的忠臣逐渐转变为乱世中的一方诸侯。然而,就在他即将实现自己的目标,迈向权力巅峰的时候,朝廷却突然颁布了这样一份诏令,这让他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该如何抉择。

  长孙无忌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主公,如今这局势错综复杂,朝廷此举背后的意图尚不明确。但依我之见,我们不可轻举妄动,需静观其变,同时加强自身实力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实力才是立足之本。”

  李渊默默地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心中清楚,长孙无忌所言甚是,但这诏令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已经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想要置身事外,恐怕并非易事。他必须在这朝廷与诸侯的微妙平衡中,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条既能保住自己辛苦积攒起来的势力,又能在这乱世中谋求更大发展的道路。这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继续阅读:第103章 进退两难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