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建造
日月重照2025-07-28 16:542,860

  洛阳城一如既往,平静中满是繁荣景象。皇泰某年的一大早,早朝结束后,杨桐便开始练习武艺。早朝时杜如晦虽到场了,可全程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这让杨桐忍不住琢磨,这家伙该不会因为纵欲过度,比历史上更早英年早逝吧。

  幽州军的事务已定下策略,但急不得,得等事情慢慢发酵。同时,情报工作也要再加把劲。杨桐已派人前往荆州,恳请杨杲帮忙寻找擅长驯养信鸽的人才。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要是能把信鸽传书推广开来,情报传递肯定能有质的飞跃。

  此时已渐渐入秋,空气中的凉意带着清爽劲儿。杨桐身着劲装,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就在这时,杨桥急匆匆从殿外赶来,却被门口的千牛卫拦住。

  “去把冯勇叫来,我有要事向陛下禀报。”杨桥毕竟是皇室宗亲,虽说要守宫廷规矩,但大概是太激动了,此刻微微喘着气,声音里少见地带着几分严厉。

  千牛卫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留下一人看守,另一人赶忙去叫冯勇。

  “奴婢参见皇叔。”冯勇见到杨桥,可不敢托大,小跑着来到院外,恭敬地向杨桥躬身行礼。

  “我想见陛下,麻烦帮我通传一下。”杨桥神色凝重地说。

  “这……”冯勇瞧了瞧庭院中正在挥剑的杨桐,又看向杨桥问,“皇叔,事情很紧急吗?”

  “是大事。”杨桥摇摇头,“但也不是十万火急,就是陛下什么时候能歇会儿呢?”

  “陛下要挥剑千次,估计还得一刻钟。要不是军情紧急,皇叔您要不先等等?”冯勇说道。

  一听这话,杨桥都觉得牙疼。这时代的读书人可不是只会死读书,大多也懂些武艺,杨桥自然清楚挥剑千次有多累。此刻他也只能无奈叹口气:“那行吧,我等等。”

  一刻钟,时间倒也不算长,他这事儿虽重大,倒也不赶这一时。

  就这样,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杨桐完成挥剑练习,才召见了杨桥。

  “皇叔这么着急找朕,是有啥要紧事儿?”杨桐带着杨桥走进宫殿,一边让宫女帮自己换下汗湿的衣物、擦拭身体,一边满脸疑惑地看向杨桥。杨桥最近一直在工部忙活,能有啥大事?技术突破这事儿,就算有了方向,也得花时间积累,经过一次次验证才能成。

  “是有人在汉武帝古墓里发现了些东西,臣觉得对我大隋有用,所以来请陛下过目。”杨桥微笑着说。

  “呃……”杨桐一脸古怪地看着杨桥,“皇叔去挖坟……考古了?”

  工部的人最近这么闲吗?不至于吧,而且汉武帝古墓,就算是现代科技发达,也只能探索个表面。

  “考古?”杨桥一脸茫然,不过前面俩字他听懂了,苦笑着摇头,“是有人偶然闯进汉武帝墓,在里面发现了东西,特地来跟陛下商讨。”

  “到底啥东西,能让皇叔这么兴奋?”杨桐不禁好奇。虽说已经过去好几百年,但那时候对华夏来说,可是很了不起的时代,好多工艺说不定比现在还先进,只可惜都失传了。要是能从这汉武帝墓里找到先进工艺的模板,可比给他一架航天飞机的设计图有用多了,毕竟就算给了,他也看不懂。

  “陛下可知汉武帝时期,曾统一车轨宽度?”

  “当然知道。”杨桐点点头。

  “那陛下可晓得,这‘轨’到底是啥?”杨桥笑着问。

  “是车轴吧?”杨桐琢磨片刻说,总不会是轨道吧?

  “并非如此!”杨桥摇摇头,向冯勇要了张空白竹简,在上面画出两条平行线,又画了一辆车。

  “这是臣亲自去汉武帝墓勘探得到的。那墓里有类似痕迹,是用平直木材铺设的。可惜年代太久远,木材都腐朽了。臣在工部和沈甲等人照着做了类似东西,把车放上去,速度特别快。靠人力推动满载货物的车架,估计一天能走三百里!”

  还真是轨道!?杨桐看着竹简上的图,惊愕得瞪大了眼睛。火车和轨道不是近代才有的吗?难道两千年前就有这概念了?

  就算一天只能走三百里,可有了这东西,打仗时也能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

  可问题是,就这时代的条件限制,就算有了类似东西,能推广开吗?别的不说,这东西不就跟柴火似的,太容易被人拿去烧了!

  “臣觉得,可以先在一些战略要道铺设这东西,像几大军营,还有重要城池之间,修专门的驿道。”杨桥思索着说,“而且要是用足够的马来拉运,速度能提到一日五百里。”

  “专门修驿道?”杨桐一听,脑袋又开始疼了,苦笑着看着杨桥说,“皇叔可知道这得花多少钱、用多少人力?”

  “陛下别担心。”杨桥摇头,“这事儿不是一下子能成的,眼下也不是急事儿,不用像之前开凿水渠那样调动大批人力。不过臣建议,像陛下让工部搞的流水线那样,组织一批专门研究这东西的人。这东西要推广,不光得铺轨道,还得做地利勘探、搭建等工作。虽说费时费力,可一旦成了,我大隋国力肯定能上一个大台阶!”

  杨桐听了,赞同地点点头。要致富,先修路,这道理没错。一旦这东西能铺成庞大交通网络,大隋境内物资流转速度肯定会惊人提升,对战争的反应速度也会比现在快好几个档次。

  “皇叔既然来找朕,想必心里有想法了?”杨桐看着杨桥,苦笑着问。

  虽说这事儿对百姓有利,可就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拿不出太多钱干这事儿。所以杨桐说完,紧接着又补了一句:“现在朝廷可没多少资金干这个,而且以工代赈的法子也不太合适。”

  要是一般修城池啥的,以工代赈是个好办法,可这轨道的事儿,看着简单,就两条木棍,实则要考虑规格、承重等一堆因素。就算杨桐是外行,也觉得这事儿一般人干不了。

  “陛下放心,臣已经推演过了。”杨桥摇头,“臣需要一批木工学徒,帮着打磨合格木轨,还得要一队专门铺轨道的工匠。木材可以从民间收购。先选一条路线试试,等匠师们熟练了、效率提高了,再往其他地方拓展。另外,还得让刑部尚书苏勖派人宣传这东西的重要性,谁要是私自拆卸,必须严惩。”

  听起来所需资源好像不多,可单是让刑部把这法令普及,再让大家形成习惯,动用的资源就不少。还得在各地抓典型惩戒,就这一点要推广开就挺难。

  不过好在还在杨桐能承受的范围,而且一旦建成,收益肯定不小。这世上的事儿,再难,有了方向就有解决办法。这次就当试水,要是成了,等朝廷经济好点,就能大力推进。至少在洛阳周边,各城之间得普及,加快物资流通,减少损耗。

  “然后呢?”杨桐看着杨桥,想了想问,“皇叔打算从哪儿开始干?”

  “臣觉得,先在洛阳到虎牢关之间铺一条路。等建成了,咱们培养的匠师有经验了,就能分成十几个小团队,去各郡城招人,在各郡之间铺设。这样一来,也方便朝廷管理下面的郡县。”

  杨桥可不是普通工匠,他的谋略、内政才能那都是顶尖的。这事儿他琢磨好久了,已经有一套完整计划,可不是空想。

  杨桐点点头,坐在椅子上,仔细权衡利弊后,点头说:“这事儿朕会吩咐苏勖,重新拟定相关律法。不过尺度怎么把握,还得皇叔去跟苏勖沟通,毕竟这事儿朕不太懂。皇叔估算过从洛阳到虎牢关修路得多久吗?”

  “三年……吧。”杨桥不太确定地说。毕竟这事儿,他也是最近才知道。虽说木轨制作相对容易,可从洛阳到虎牢关,距离可不短,路虽说相对开阔平坦,但也有不少事儿要做。而且铺完后,根据杨桥的研究,车轮也得改改,才能适应轨道,不脱轨,还有好多事儿得试验。

  也就是说,短时间用不上呗?杨桐拍了拍额头,不过想想也是,就算现代修条铁路也得不少时间,何况现在。材料虽说轻便,但从零开始修几百里的轨道,可不是容易事儿。

  “那就有劳皇叔操心了。”杨桐想了想,最终还是答应下来。毕竟就目前看,预算不算高,就是费点朝廷资源,时间长点,但好歹是个进步,不是吗?

  “臣遵旨!”

继续阅读:第218章 屠戮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