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李世民登台
日月重照2025-07-28 16:533,300

  随着杜如晦的声音响起,场中一道道审视的目光落在杜如晦身上。

  杜如晦今日显然没有喝酒,一身儒袍,样貌俊秀,颇有几分名士风范,只是一双眼睛,却带着几分狂傲不羁,对众人的目光视若无睹,径直来到殿下,对着杨桐恭拜道:“臣,杜如晦,参见陛下。”

  对于这个最近常出现在杨桐身边的人,卢楚、马姚、崔宏等人都不陌生,卢楚不止一次见过杨桐与杜如晦谈笑风生,此刻见杜如晦无视一众朝臣,心中对此人更是不喜。

  “你便是那齐州浪子?”马姚眯了眯眼睛,一副前辈教训弟子的口吻,冷哼一声道:“陛下既然对你青睐有加,就该好好辅佐陛下,匡扶大隋,怎可出妖言蛊惑圣听?”

  杜如晦起身,目光落在马姚身上,微微一笑:“原来是幼阳公,只是不知幼阳公何出此言,晦又何曾蛊惑圣听?”

  “哼!”马姚怒道:“陛下自登基以来,从未有过此等想法,如今突然出了恩科令,若非尔等小人蛊惑圣听,怎会出此乱国之诏?”

  “幼阳公此言差矣。”杜如晦微笑道:“陛下虽然年幼,却是少有圣明之君,若真是妖言,又怎能被轻易蛊惑?”

  “至于乱国之诏,这又从何谈起?”杜如晦摇头笑道:“既要中兴大隋,自然该有大量贤良相佐,陛下恩科令出,四海贤士无不慕名来投,有贤士入朝,大隋中兴有望,怎是乱国之诏。”

  “荒唐!”崔宏怒道:“那恩科令有言,只问其才,不求其德,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杜如晦点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只因其德行有亏,便弃贤不用而用庸才,岂非可笑?”

  “我大隋向来以德治国,有何可笑?”马姚厉声喝道:“似尔此言,岂非悖论祖宗法治?”

  “幼阳公此言差矣,便以我朝为例,高祖臣夺君位,德行如何,诸位当知,却最终坐拥天下,结束天下数百年的分裂战乱,立下大隋基业,杨素、韩擒虎,德行皆有瑕疵,然却助高祖成就大业,诸位为何视若不见?我大隋以德、孝彰显域外,然内,却是以法度约束,若以一地生民为例,德行有亏者,却能令生民丰衣足食,德行高却胸无点墨者,自身品行无暇,却无法令治下百姓安居,流民四起,德行再高,于民又有何益?”

  “您……”马姚被杜如晦一顿言语说的胸口一窒,指着杜如晦,却说不出反驳之言。

  “然克明可曾想过。”封德彝上前两步,冷冷的瞥了杜如晦一眼,沉声道:“克明所言几人,皆有匡扶社稷之才,然你杜如晦,不过齐州一浪子,终日放荡形骸,有何资格,与这些前辈相提并论?”

  “培公公怎知晦没有匡扶社稷之才?”杜如晦摇头笑道。

  “你?”封德彝不屑的瞥了杜如晦一眼:“辅机视你为友,或有几分诡才,今日所见,也却似那苏秦张仪之辈,但若想与先贤相较,当真自不量力尔。”

  “如此看来,培公公以为,那苏秦张仪,不过一说客?”杜如晦看向封德彝道。

  “不错,看来克明有不同见解。”

  “不敢。”杜如晦道:“只是苏秦,曾佩六国相印,张仪,两度为秦国宰相,以晦看来,此二人实乃真豪杰也,至于与先贤相较,晦却以为,未必不可。”

  “孔子也曾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今人未必就比古人差,试想,若世之学者,皆不如先辈,一代更比一代弱,那今之圣贤,岂非连古之匹夫都不如?”杜如晦看向封德彝道:“我等虽敬先贤,然所敬者,乃先贤开书立说之心胸与气魄,但若说学问,自该精益求精,力超先辈,如此,方可令天下越加兴盛,似培公公所言,我辈学者连与先贤一较之心胸、气魄都没有,又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你……”

  “以培公公之论,晦难以想象,千百年后,后辈学者,是否连今之贩夫走卒都不如?”

  “狂妄之徒!”封德彝闻言大怒:“尽说些诡道旁言,霍乱视听!实乃儒者之耻也!”

  “这话,当年在白鹿书院,先生已经说过,如今,却是不必再提了。”杜如晦眼中闪过一抹冷芒,冷哼一声:“孔孟之前,天下也无儒学,那儒学在当时大贤看来,恐怕也是左道旁门,正是因为有尔等这些食古不化,抱残守缺之人,才使后辈学者,无胆创新,岂不知,先生所言所行,看似德高望重,实则与天下无益,于学问而言,却是扼杀超越先贤之机会,若所谓有德者,都如培公公这般,那晦反觉得,这世上,还是少些这等崖岸自高的有德之人,或许会好些。”

  “你……”封德彝指着杜如晦,一口气憋在胸口,说不上话来,半晌,在众人惊呼声中,噗的一声,一口鲜血喷出来,萎顿在地。

  “快传徐太医。”杨桐连忙站起来,对着殿外道,随即对杜如晦投过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脸上却是责备道:“克明之言,太过激烈了些,培公乃我朝中栋梁,于社稷有功,不可无礼。”

  “晦遵命。”杜如晦看着封德彝被几名侍卫七手八脚的抬出了大殿,对着杨桐微微一礼:“请陛下恕罪,晦一时失言,过于激进,不想培公公如此……呵呵,如此刚烈,实乃晦之罪也。”

  一众朝臣看着杜如晦,眼见封德彝被杜如晦几番言语气到吐血,心中却是愤恨难平,同仇敌忾之心更浓。

  崔宏皱眉看着杜如晦道:“今日,我等共聚一堂,所为者却非来论古今之别,而是为恩科令之事,如克明所言,无德之人,或许有才,能令地方兴盛,但克明可知,无德之人,多出自寒门,你可知何故?”

  “晦不知,正要向前辈请教,敢问何故。”杜如晦微微拱手,笑问道。

  “无他,寒门子弟,大多出身贫寒,不受人重视,自小穷困,也因此,一朝得势,难以抵受富贵繁华之诱惑,致使德行匮缺。”崔宏叹了口气,沉声道:“吾不否认,寒门也有高士,世家也有纨绔,但若总体而论,德行有亏者,多出寒门,却是不争事实,而且所处地位不同,眼界、见识,其间相差,不可计量,克明可曾想过这些?”

  “因噎废食之论。”杜如晦摇摇头:“我大隋立朝以来,以法而治,约束官员,官员贪墨受贿,乃律法之不足,执行之不利,建公却要将之归纳于个人涵养,撇去了朝廷执法不力,不查之责,岂非可笑?”

  “放肆!”卢楚闻言,眉头微蹙,厉声喝道:“为官者,自当以德服人,其身不正,何以正人,与律法何干?”

  “太傅此言又差矣。”杜如晦摇头道:“上至百官,下至贩夫走卒,若无律法约束,只以自身修养来约束自身,或许在场诸位,有足够的修养,可抵御外界之诱惑,然……”

  杜如晦看向众人,沉声道:“试问这天下亿万黎民,又有几人,能有诸位之贤德?若只以德行约束于人,不知诸位以为,这天下,有几人能够守住德行?”

  “正因为有律法存在,才令这亿万黎民不敢触碰,晦以为,与其过于苛求官者之德行,倒不如加强律法之监管,而后量才而用,若凡事苛于求得,晦看来,却恰恰说明了朝廷之无能,这满朝公卿之不做为。”杜如晦说道最后,目光却是越来越亮,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

  卢楚皱眉看向杜如晦:“依克明之言,莫非想效仿先秦,推行法治?”

  “非也。”杜如晦摇了摇头,商鞅虽然有魄力,但他却不想做商鞅:“在晦看来,法乃国之底线,德乃国之上限,双方,本可相辅相成,以法约束万民,以德来提高万民之修养,此方为治世之论,无论法治还是德治,都有失偏颇,以德而选官,更是荒谬,有才不用,却用庸才,至万民生民于不顾,而苛求官德,更以门第之别,而将万千寒门之才拒之门外,更是国之损失,晦今日所言,或有偏激,却希望诸位能够深思,更何况,值此大隋困难之际,更该不拘一格,何以将人才拒之门外,徒令他人耻笑。”

  卢楚等人面色阴沉,却无法反驳,这中间除了杜如晦所言,还有许多利益冲突,但此时,却如何能在朝堂之上说出来?

  杨桐见众人不再发问,知道大局已定,当即起身,微笑道:“克明所言,深得朕心,我大隋要振兴,要壮大,只是苛求于官德而弃能者而不用,就如克明所言,实乃因噎废食之举,朕希望诸位臣公能够摒弃门户之见,以大国心胸,收揽天下之才为国所用。”

  “陛下所言……甚是。”事已至此,若是之前,他们还能反驳,但此刻,众人所言,被杜如晦一一反驳,气势已失,此刻再说,反而成了强词夺理。

  就在此时,一名侍卫匆匆进殿,跪地行礼道:“陛下,刚得急报!”

  杨桐皱眉道:“何事如此匆忙?速速道来。”

  侍卫忙道:“在大兴,李渊次子李世民突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渊长子李建成及四子李元吉,软禁李渊,自称唐王,还改大兴为长安。”

  杨桐听后,面色阴沉,久久不语。

  卢楚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此事该当如何?”

  杨桐长叹一口气,苦笑道:“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他的心情沉重而无奈,心中满是对局势变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而他又该如何应对这新的挑战?

继续阅读:第168章 各方反应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