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诸侯的态度
日月重照2025-07-31 11:273,733

  皇泰七年伊始,天下方才历经一年混战,渐入相对安宁之期。此时,洛阳的一纸诏令传扬天下,随这诏令一同问世的,还有一份关于印刷术详尽的制作工艺与方案,以及一张榜文,瞬间引得天下瞩目。

  且说那茫茫隋世,四海纷争,恰如繁星争辉,各放异彩。皇泰七年之初,历经一年混战的天下,似暂息怒涛,初入安宁。洛阳城中,一道诏令如疾风骤起,携着一份关乎印刷术的详密工艺与方案,还有那一张榜文,刹那间,引得天下之人尽皆瞩目。

  当今圣上,对工业之重视,早已如朗朗白日,昭然于世。在圣上的大力推动下,工业之变革,恰似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众人的生活。自最初那朴实却实用的桌椅,到后来神奇非凡的华夏犁,再至那洁白如雪的精盐,尽管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各据一方,然而众人的生活,却始终如影随形般受着关东之地的影响。即便诸侯欲削弱朝廷之影响,可在这些关乎民生改善的事物面前,却也不得不低头接纳。毕竟,无人能抗拒那更为美好的生活,诸侯亦概莫能外。是以,榜文一出,便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得众人纷纷侧目。朝廷更是特意差人,于各地为百姓宣读,唯恐众人不知晓这等要事。

  然而,此次所推出的新事物,却仿佛夜空中一颗独特的星辰,与往昔诸多事物大不相同。

  其大致内容,乃是朝廷成功研发出印刷术,此术神奇非凡,能够大量印制纸质书籍。为使更多人得以读书识字、明晓事理,朝廷已然联合皇家商行,于关东、幽云、南阳乃至河套地区的各个乡邑,广建学堂。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心怀求学之愿,皆可踏入学堂,开启求知之路。

  至于那求学所需费用,低廉得令人难以置信。一名学子,每年除去食宿所需的五百钱,用于授课的书籍,仅仅只需一百五铢钱。与此同时,朝廷向天下诸侯发出号召,望共同推广这印刷之术,让更多人拥有接触学问的宝贵机会。

  且说那皇家商会,亦有大动作。其将在各州主要郡县,设立大汉书局,售卖各类书籍。那书局之中的书籍价格,便宜得如同白送一般。就说那《论语》,若想从世家门阀手中借来翻抄誊写,即便世家门阀愿意出借,不但要欠下天大的人情,还得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可在这书局里,一本《论语》仅仅只需五大钱。其他书籍,只要不是今人所著,价格皆十分亲民,大多不过二十钱左右。而诸如刘焯、上官荣等当世大儒所著之书,价格则普遍稍高一些。

  这并非说这些大儒之书就格外高明,榜文之上已明确言明,其中多出的费用,乃是支付给这些大儒或其后代的。

  此中意味,究竟为何?

  雕版印刷术的问世,宛如一道光照进黑暗,不仅让寒门子弟,就连普通百姓,皆拥有了难得的求学机会。且不说去乡学就读,即便一时支付不起学费,一户普通百姓之家,拿出几十个五铢钱,亦非难事。若在杨桐治下,一般五口之家,供养一个学子,绝非什么艰难之事。

  榜文一经传出,刹那间,举世皆惊,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巨石,掀起滔天巨浪。

  这一回,虽非诸侯之间金戈铁马的征战,但若论及影响力,却远远超过诸侯间任何一场战事。皆因此事,对整个隋朝无数黎民百姓而言,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代表着,自这榜文传遍天下的那一刻起,文化、学问这些往昔于普通百姓而言,仿若遥不可及、高深莫测之物,不再是世家门阀的专属珍藏。这意味着,普通百姓也拥有了成为他们眼中高不可攀之士人的宝贵机遇。众人反应各异,有些人懵懂不知其中深意,仍在浑浑噩噩度日,但也有不少人,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所蕴含的难得契机。各州已有诸多百姓,纷纷开始打听书局的相关事宜,皆欲第一时间购买一些书籍。即便当下看不懂,他们亦想着日后请识字之人教导。

  距离朝廷治地较近之处,已然有人拖家带口,向着朝廷治地迁徙。只因只要能在当地落户,自家孩子便有机会进入乡学求学。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实乃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河北,乐寿之地。

  凌敬手持诏令,神色阴沉,眼中闪过一丝寒芒,怒声道:“主公,朝廷此举,用心实在阴险至极!如此作为,将我世家门阀置于何地?绝不能让其推行!当下便应即刻查封所有赵家商会,同时勒令米家与朝廷彻底划清界限。绝不容许这所谓的印刷术,在我河北肆意传播,扰乱我世家门阀根基。另外,那些榜文也绝不能再任其扩散,必须立刻禁止!”

  想那凌敬,往昔曾胆大包天,竟敢谋划刺杀杨广,参与策划废立之事。在他眼中,朝廷之威严,不过如此。但此次这道诏令一出,无论对天下影响究竟如何,单就对世家门阀而言,这打击,堪称毁灭性的重创。

  窦建德听闻此言,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他出身世家门阀,自然深知这份诏书的分量,以及对世家门阀的巨大冲击。然而,作为坐拥三州之地的诸侯,所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大不一样。虽非天子之尊,可在这件事上,窦建德却能够理解圣上的意图。

  正因为他出身世家门阀,且身为庶子,历经诸多坎坷,故而更能明白此事所蕴含的益处。若日后窦家能得天下,他亦会面临与杨桐同样的难题。在这件事上,他的想法与杨桐颇为相近,深知这雕版印刷术一旦推广开来,对世家门阀阶层而言,无疑是一件极具杀伤力的强大武器。

  窦建德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张玄素和宋正本,缓缓问道:“玄素,优仪,你二人对此事有何见解?”

  张玄素和宋正本对视一眼,彼此眼中皆流露出无奈之色。圣上这一招,犹如将熊熊战火引至诸侯阵营,迫使诸侯一同为他分担压力。单看窦建德此刻那焦头烂额的模样,便知圣上的计策已然成功了一半。

  宋正本见张玄素闭目不语,轻叹一声,躬身说道:“臣……也觉得此事有所不妥。若主公顺从圣上之意,推行此举,这三州境内的世家门阀,恐怕会心生背离之意啊。”

  圣上的意图,宋正本心中自然明白,但明白归明白,却并不代表能够接受。归根结底,他们仍是世家门阀的一员,当整个世家门阀团体的利益遭受侵犯之时,自然会挺身而出,维护团体的利益。

  否则,以张玄素的为人,此刻怎会默不作声?当世家门阀利益与自身一直坚守的理念发生冲突时,哪怕是张玄素这般人物,也只能选择这种消极不作为的方式,来回避这个棘手的问题。

  张玄素能如此,可宋正本却不能。此刻,他也只能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世家门阀的态度。

  窦建德治下,派系繁杂,犹如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有以张玄素、宋正本为首的河北世家门阀,也有以凌敬、杜宠等人为首的颍川世家门阀,还有一些来自幽州、青州乃至并州等地的世家门阀。

  以往,无论遇到何事,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令窦建德常常陷入两难的抉择。但这一次,一众世家门阀的态度,竟出奇地一致。按理说,这对窦建德并非坏事,可这一次,窦建德却愈发难以取舍,只因众人的意见,与他内心的想法背道而驰。

  窦建德心中实想做一次顺臣,顺水推舟将此事推行下去,把难题丢给朝廷,自己则坐收渔利,让朝廷来背负骂名。

  但这个想法,显然难以实现。能站在此处的,皆是各大世家门阀的顶尖人才。或许他们的能力与名声未必完全匹配,但绝无一个愚笨之人。想要既撇清自身关系,又获取其中利益,显然是不可能之事。

  窦建德犹豫许久,方才皱眉说道:“只是此事乃朝廷诏令,孤若公然违抗,岂不是有不忠之嫌?”

  “非也!”凌敬猛地摇头,神色严肃,大声说道:“圣上若有过失,忠臣理当进谏。古往今来,昏君亦不在少数,若一味愚忠,只会致使天下大乱,百姓受苦,此绝非忠臣所为。”

  窦建德看着这位昔日好友,心中突然涌起一阵厌烦之感。他目光又扫向其他人,却见不少人对凌敬所言,皆深以为然。

  “此事关系重大,明日再议。孤此刻有些疲惫了,诸位先回去吧。”窦建德站起身来,不顾众人的挽留,径直离去。当群臣意见与自己想法相悖时,窦建德此刻能想到的最佳办法,便是拖延,能拖一时是一时。

  “主公!忠言逆耳啊!”凌敬看着窦建德离去的背影,赶忙欲上前阻拦,窦建德却加快脚步,转眼间便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唉!主公不听忠言……”凌敬有些气愤地看着窦建德离去的方向,正欲说些什么,却被陈昆一把拉住。

  陈昆看向凌敬,沉声道:“此事关乎主公治下三州之地的安稳,不可不谨慎对待。虽说主公欲尽忠,但此事乃圣上之失,我等理当为主公分忧才是。”

  “你是说……”凌敬微微眯起眼睛,看向陈昆,只见陈昆点了点头,又扫视其他人,却见众人皆一副沉默不语的模样。

  凌敬眼中寒光一闪,默默地点了点头。

  ……

  南阳,魏王府内。

  李密百无聊赖地看着麾下一众臣子,正义愤填膺地抨击着朝廷的种种“无道”行径,不禁撇了撇嘴。当初杨桐率军打过来的时候,他们可不是这般模样,怎么如今一张榜文,就把这群人气成这副模样。

  李密又看了一眼榜文,扭了扭脖子,心中暗自思忖,没觉得有啥不妥啊。圣上想要推广学问,这分明是好事一桩,怎么在众人眼中,好似圣上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一般?

  李密一脸茫然地看着众人,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被彻底颠覆了。怎么以前在这些人嘴里称赞有加的圣上,突然之间就成了十恶不赦的昏君?

  呃,不管怎样,群臣这般一反常态地抨击圣上,对李密来说,倒是一件好事。正好上次被朝廷打得大败,李密还在发愁如何重振军心呢。当初帐下众人,可是有不少人劝自己重归朝廷,这让一直怀揣远大梦想的李密,如何能够答应?如今看来,虽不太明白究竟发生了何事,但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啊,既是好事,自然就得鼓励不是吗?

  当下,李密摆了摆手,说道:“行了,都别吵了,孤知道了。立刻派人去把那些榜文撕掉,将朝廷信使驱逐出去。”

  杀人之事,李密可不敢轻易为之。要是圣上一怒之下,再兴兵前来揍自己一顿,李密觉得还是先缓缓为妙,不然可着实吃不消。

继续阅读:第383章 世家的愤怒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