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推广印刷术
日月重照2025-07-28 16:533,351

  清晨,窗外的光线透过清亮的玻璃洒落进来,带着几分暖意洒在杨桐脸上,让杨桐从沉睡中缓缓醒来,幽幽的芬芳沁入鼻翼,裴翠云高挑却又柔软的娇躯如同小猫一般蜷成一团,依偎在杨桐的臂弯里,精致的脸颊上,还挂着几分泪痕,脸上的表情却带着几分满足。

  那床榻之上,点点落红恰似鲜花肆意绽放,杨桐微微动了动手臂,轻轻将丝被拉起,盖住那无尽春光,旋即起身欲下床。

  裴翠云不知何时已然睁眼,见杨桐欲下床,赶忙起身,任由丝被顺着她那仿若绸缎般光洁的肌肤缓缓滑落。二人老夫老妻,虽说昨夜乃初次行房,然此前对彼此身体早已熟悉,自是无需羞怯。只是这一动,动作却微微一滞,一对娥眉也不禁微微蹙起。

  裴翠云轻启朱唇道:“陛下,且容妾身服侍您更衣。”

  杨桐伸手将她轻轻按回床上,为她掖好丝被,说道:“不必了,今日你且好生修养几日,稍后朕会着毓秀与婉儿前来伺候。朕还得上朝,耽搁不得。”说罢,便径直开始穿衣。此时窗外天光已然大亮,距离早朝时分着实没多少时间了。

  裴翠云乖巧地将身子缩于被中,目光迷离地凝视着杨桐,心中泛起别样感觉,似乎自昨夜之后,自己便真正属于眼前这男子了。她嘴角不禁噙起一抹淡淡笑意,较之往昔,更添几分独特韵味。

  杨桐却无暇欣赏这般景致。他虽身为帝王,可规矩既已定下,自己若不遵守,又怎能服众?当下,他匆匆出门,来到一楼,只见高氏姐妹正与婉儿一同忙碌着张罗早膳。杨桐挥了挥手,示意自己回来再用,便急忙离去。

  高瑟见状,不禁面露疑惑,看向杨桐离去的方向,说道:“陛下每日都如此忙碌吗?往昔在南阳时,瞧着陛下做事总是不紧不慢,怎的一回洛阳,便似陡然忙碌起来了?”

  婉儿轻笑一声,答道:“非也,只是陛下今日起身稍晚,往常鸡鸣之时陛下便已起身了。”

  高氏姐妹闻言,相互对视一眼,俏脸瞬间泛红。其中缘由,不言而喻,当下也不便再多问。

  且说早朝之上,所商议之事,依旧围绕工部的晋升与薪俸。此事看似简单,实则操作起来,涉及诸多部门。其间需协调的事宜,皆要在朝堂之上定夺,诸如该如何升迁,薪俸又该如何发放,且即便升迁,亦得设定上限。

  但见朝堂之上,一干大臣为了此事争得面红耳赤。杨桐见状,无奈地摇了摇头。事情虽已初步定下,可要完全施行,单这协调之事,恐怕各部就得争吵一月有余。此事关乎各部利益,杨桐自觉不便过多论断,最好还是让他们自行协调,毕竟摊子一大,此类状况实难避免。

  往昔朝廷规模尚小,事无巨细,杨桐皆能亲力亲为。如今朝廷摊子日益庞大,涉及的利益纠葛也愈发繁杂,若再如从前那般事事操心,非得活活累死不可。

  一番激烈争吵过后,却仍无结果。杨桐遂让众臣将此事带下去再行商议,他所需的,不过是一个最终结果。朝堂之上,总不能整日让这群人争吵不休。

  待退朝之后,杨桐回到交泰殿。一番锻炼过后,已近中午时分。此时,冯勇匆忙小跑至杨桐身旁,躬身禀报道:“陛下,岑尚书已等候多时了。”

  杨桐点头,道:“走!”说罢,便带着冯勇径直前往偏厅。只见岑文本早已在厅中等待,见杨桐前来,赶忙起身相迎。

  杨桐抬手示意,道:“免礼吧。让景仁久等,实乃朕之过。”

  岑文本连忙摇头,在杨桐身旁坐下,说道:“陛下言重了。不知陛下今日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杨桐微微一笑,道:“却是一件至关重要之事,此事,关乎天下。”

  岑文本神色一正,正襟危坐,欠身道:“还请陛下明示。”

  杨桐转头对冯勇道:“冯勇,将东西呈上来。”冯勇赶忙将事先准备好的十本《论语》呈上。

  杨桐示意岑文本,道:“景仁,你且先看看这些书,可有何不同之处。”

  《论语》此书,岑文本自然再熟悉不过。然而,这般装订成册的书籍,于这个时代之人而言,却颇为新颖。

  岑文本好奇地翻开一本,初看之下,除了是纸质书籍,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杨桐见状,笑道:“继续看。”同时指了指其他书籍。

  岑文本依言翻开第二本,与第一本并无差异。他微微皱眉,仔细端详半晌,似是突然想到什么,又翻开先前看过的第一本,两相比较。而后,又接连打开第三本、第四本……直至将十本书籍全部翻看一遍后,岑文本这才惊讶地看向杨桐,问道:“这……莫不是拓印而成?”

  要知道,拓印通常用的是石碑,一般也就一篇字符。而这《论语》虽说篇幅不算长,可要制成这般一本书,那得需要多少石碑啊?

  杨桐微微一笑,道:“非是拓印,而是雕版。以此法,工部一日便可印八百册!”言罢,便将雕版印刷的原理细细向岑文本讲解了一番。

  岑文本轻声念道:“雕版?”品味着这个新鲜词汇,他不禁微笑道:“当初陛下重用工匠,说实话,臣起初也觉有些不妥。不过如今看来,这工匠之能,当真是妙用无穷啊!”

  想那精盐、琉璃、华夏犁,皆为朝廷带来了不菲收益。然而在岑文本眼中,这三者加起来,都不及这雕版印刷术震撼。

  杨桐微笑着看向岑文本,问道:“景仁,你觉得这雕版印刷术如何?”

  岑文本摇头叹道:“陛下,此物一出,天下寒门之心,皆可归陛下所有啊。寒门子弟求学之路,艰难坎坷,臣深有体会。有时并非他们天赋不足,实是求学无门呐。若运气好,能遇上如刘焯、上官荣那般品行高洁的大儒,有教无类,只要愿意学习,便肯传授知识,那便是撞大运了。可这般大儒名士,能有多少?又能教导多少人?对于寻常有求学之心的寒门子弟而言,最难的并非寻师,而是获取书籍。蔡伦造纸已历经多年,可这么些年来,书籍传承依旧多用纸张。为何?一则没有如雕版印刷这般便捷的工具,二则大多数书籍皆掌控在世家门阀手中。即便想抄书,也无门可入。就算世家门阀愿意出借,别的不说,单是一本《论语》,就得抄上好些时日。八百本书,工部一日便能完成,可换作普通人,恐怕得抄上两三年。所以,纸虽已出现,寒门士子数量有所增加,却也有限。如今这雕版印刷术现世,怎能不让天下寒门为之倾心?再往长远看,有了这雕版印刷术这一大杀器,天下向学之人,还不纷纷趋之若鹜?”

  杨桐微微摇头,道:“寒门,自然要争取,却也并非全部。所谓寒门,并非指真正的平民,以如今的说法,那些地主富户,在这个时代方能称作寒门,最次也得是富农,家中总归有些资产。”

  顿了顿,杨桐接着道:“朕此前便有想法,欲创办书院。只要有人愿意求学,皆可提供教育,学费低廉,甚至可以免收,以此为朝廷培养更多人才。”说罢,便将三学的概念大致讲述了一番。

  岑文本听闻,眉头渐渐紧锁。他深知,建立三学,绝非仅是钱财之事。几乎不用多想,便知世家门阀定会从中作梗,而且不止朝堂之上,乃是整个天下的世家门阀。即便杨桐以商人名义创办这三学,乡学还好说,毕竟民间对此类事情自然欢迎。真正的难题,在于县学。

  其一便是愿意任教的人才。如今朝廷掌控的县城,约摸二百左右。依杨桐的理念,乡学只是教授读书识字,县学却不同,天文地理、术算、文章,皆要分门别类授课。一个县学,至少得配备十几名先生。二百座县城所需的教授人才,保守估计,就得三千人。以朝廷如今的底蕴,若无世家门阀相助,这三千人着实难以寻觅。

  问题的关键,并非建立县学,而是愿意授课的人才。莫说三千,即便撇开世家门阀,朝廷如今能拿出三百这样的人才,都颇为困难。

  况且,世家门阀的态度不得不慎重考虑。要知道,如今杨桐治下,九成以上的官员皆出自世家门阀。

  沉吟片刻,岑文本斟酌着言辞,看向杨桐道:“陛下,此事宜缓,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年时间着实太短,臣以为,可将时间延长至两年乃至三年,如此朝廷也能做好更多准备。”

  杨桐看向岑文本,微笑道:“准备?朕就知道,景仁定有良策。”

  岑文本苦笑着摇头,道:“陛下,这并非什么良策。此事规模庞大,若要收拢足够人才,陛下须先为这事造势。”

  杨桐好奇问道:“如何造势?”所谓造势,他自然明白,只是具体该如何操作,却是个难题,且此事又不能依靠情报机构。

  岑文本笑道:“臣以为,可将这雕版印刷术,交予诸侯一同推广。”

  “交予诸侯?”杨桐微微一怔,旋即笑道:“妙!”

  此计看似便宜了诸侯,然而这雕版印刷术一旦送出,天下世家门阀所施加的压力,便不再仅由杨桐一人承担,而是所有诸侯共同面对。诸侯还不得不接受,毕竟若迫于世家门阀压力而不推行此事,那便等于将寒门及大量有求学之心的人,推向洛阳。可若推行,他们就得与杨桐一同面对天下世家门阀的压力。而杨桐虽让出部分利益,却能留下名声。看似吃亏,实则等于堂而皇之地将朝廷旗号插到诸侯地盘,为朝廷吸引大量寒门人才。正如岑文本所言,两三年后,朝廷借此事,定能收拢大批人才。届时,即便所有世家门阀罢工,杨桐也有足够人才填补空缺。

继续阅读:第382章 诸侯的态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