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是苦的,但生活要有它该有的样子(二)
林特特2021-10-28 18:228,722

  【被偷走的人生】

  一场面试,我和同学乔偶遇,听说了她的经历。

  我们高中同班,高考时,乔因数分之差与大学绝缘。接下来两年,她就读于本市最著名中学的复读班,一考再考,终于在第三次冲击时,过了本科线十多分。

  令人遗憾的是,填报志愿时,乔出了些差错。

  领到录取通知书,她大吃一惊,却已无力挽回——她被省内一所师范专科院校录取,虽然是她喜欢的英语专业,但本科分数上了大专,她心有不甘,“是一路哭着去上学的”。

  那天的面试,乔发挥得不好。

  自我介绍罢,招聘方提问,为何简历中没有专业四级证书的复印件?

  她吞吐着,略带羞惭,“没过。”招聘的主考官眉毛一扬,扬得是个应聘者都会感到挫败。

  十五分钟的试讲,乔紧张得口误了几次。

  说到一个知识点,她先陈述,过了几秒,又推翻之前的说法。

  不用等最后结果,看主考官的表情,乔就知道这次应聘没戏,但她说:“全都是本科生,我一个大专生,本来也不抱什么希望。”

  未待全场招聘完,她便走了,“都怪那年……如果不是……”我和周围好几个旁听她遭遇的人目送她,并由衷地为她曾错失的感到惋惜。

  辗转,我从别人那里得知她的消息。

  原来,“一路哭着去上学”后,乔用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平静,确切地说,从未平静。

  一开始,在师专,她因是第一名进校而备受关注,但失望、愤怒及“为什么是我”的想不通,让她倾诉成瘾,向同学、师长,在饭馆、酒吧。

  许是找到了发泄渠道,更许是发现了自己新的“闪光点”,渐渐地,人们更多见她在饭局,而不是课堂,“她是我见过酒量最大的女生”,有人说,“乔一个人能喝六个‘小二’,打通关打得男生全趴下”。

  学业近乎放弃,“看到专业书,就会想,我原本该待的地方不是这儿”,乔总这么说。有人劝她通过考研改变命运,被她发火顶回去,大专得工作两年才能考,而“如果不是……我就能……”总之,关于学业,自那年夏天被强行打了折后,乔就自动按了停止键。

  我想起乔,在若干年后。

  老邻居来访,提及不成器的儿子,东。

  小时候,东是我们同情并艳羡的对象,幼时一场高烧的延误治疗,令他失去了健康的左腿;于是,父母给了他诸多同龄人所没有的特权:零花钱最多,分数要求很低,无缘无故发脾气不被责罚,反倒会被一直哄到开心……

  而今,东已过而立,尚在家啃老。

  做父母的不是没为他想过出路,可让他学电器修理,他半途而废;为他开了个小书店,一周总有三四天不开张——他要打麻将、玩游戏、睡懒觉、见朋友。

  “从小可怜他不像别的孩子,”老邻居叹息,“宠着他、惯着他,倒把他弄成了老大难。” “都怪我这条腿”,一不顺,东就发火,一发火便如是说,最近一次发火,是恋爱受挫,于是,他逼父母出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这样“就不会有人嫌弃我的腿”。

  “都怪我这条腿”,成长路上,我就听东说过好几次。

  升学、就业、做生意、与人交往……记忆中,凡是他没做好,而别人做好的事,他一直这么归因。

  “东一定还常说‘如果不是……我就能……’吧?”我刹住老邻居的抱怨,猛地问。

  老邻居一抹脸,满是疲倦的眼中闪过星点惊讶的光,再点点头。

  乔离去时略带哀怨的脸在我脑海中莫名出现。

  多年来,那条腿诚然是东的遭遇,也早成了他的借口。他的人生被腿偷走,腿是他偷懒的理由。他躲在里面,所有的失败、不得志、不努力都变得情有可原,一如乔的学历事件,从此可以正当而悲情地裹足不前。

  我将此意委婉地向老邻居表达,谈到当初对东的教育。

  “是啊,如果不是东的腿,我就能像对正常孩子一样严格要求他。”“都怪他小时候发烧,我们疏于照顾……”

  老邻居又从头说起,不知不觉地在重复乔和东的思维。

  那些遭遇,值得同情、确实不公、无语问苍天的遭遇,一样有它们的遭遇吧——

  人们借题发挥、偷换概念,将所有错误归结于它,不负责、不承担,哪怕是自己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当郭芙蓉想起佟湘玉】

  五年前,我在单位的走廊里碰到兰粟粟。

  她精神抖擞,穿一件黑色皮衣,走起路来生风,像一颗随时准备发射的子弹。那时我在总编室做行政,和她的第一次接触就是用扫描仪帮她扫图片。

  半年后,一次职称培训,我和她坐在最后一排聊天。

  她一面听一面点评,俨然业内资深、成功人士的意见让我频频点头;课间休息,我和她谈起我想过的几个选题,她歪着头,一手托着腮,对我说:“我试着要你过来吧。”

  在此之前,是我人生的迷茫期——在这家以古籍影印起家的老社,学近代史的我,无所适从:句读、通假、异体字,弄得我头昏脑涨;地方志、琴谱、各种经卷,整理编校的过程只让我感到晦涩枯燥。

  总编室的工作也让我烦恼,每一天都很忙,年终总结时却不记得做了什么、学到什么。而兰粟粟是社里引进的人才,以做文史类畅销书见长,去她的部门,对我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我就这么成了她的兵。

  她对属下要求极严。

  每个周一,我们几个捧着小本子坐在她面前挨个汇报工作,她在笔记本、日历上边听边写边做标记,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全神贯注,有些事,你刚想含混过去,她已猛地抬头,“你的什么什么好像还没完成?”你若不给她一个合理答案,便会被继续诘问,“为什么效率这么低?”继而上纲上线,“什么叫职业精神?”

  被训过几次,我便学了乖,后来,我们分开,她曾提起对我最初的印象,“聪明,但散漫”,说这话时,以及以后,我已从某种程度上变成另一个她——直至今天,我仍保持着她留给我的习惯:每个早晨列出当天要做的事,再按重要程度重新排序,做一件画一个勾,勾画完才意味着今夜好眠。

  她做事直接,并教我直接。

  一日,我和一位作者通电话,我说,你可以模仿“谁谁”——“谁谁”是我的文字偶像。

  电话说完,兰粟粟已立在我身边,她说,如果你喜欢“谁谁”的风格,就直接联系他,而不要试图找人模仿他。

  “可人家是成名的作家,会搭理我吗?”我忐忑。

  “不试怎么知道,”她斩钉截铁,“要学会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

  我几乎被逼着写下平生第一封约稿邮件,在邮件中,我“直接”表达了仰慕之情,“读书时,我每晚看您的文章入睡,当编辑后,我的职业目标就是做您的责编。”

  我不抱希望,但第二天就接到“谁谁”的回信。

  他说他被我感动了,在之后的交流中,他表示,有多部书稿可以与我合作。

  “谁谁”与我合作的第一本书,就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级图书奖项。“直接,要多主动就多主动”,初战告捷,我满怀欣喜冲进兰粟粟的办公室,她就关于如何当编辑,对我总结。

  那段时间,我们非常忙碌。

  每个人同时做几本书,每本书从无到有——市场调查、策划、约稿、编辑,盯排版、设计,和印制、发行沟通及后期宣传都由责编一个人完成。

  就在那时,我学会了如何最有效地工作。兰粟粟自己动手制了一张表,关于工作流程,精细到每一天该干什么。这张表广为流传,传到我的案头,同时做几本书的责编时,我甚至能精细到每个小时该干什么,一旦有一两个小时的空闲,便和她一样实行“自我奖励”,逛街、购物、喝茶、唱歌……不知为何,忙里偷闲的快乐竟大过真正的、纯粹的闲时。

  那段时间,办公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我们突然都变成宿命论、星座论者。

  在有神秘主义情结的兰粟粟带领下,我们一起听据说能看见前世今生的音乐,每天关注星座运程,一有犹豫不决的事,首先做的是去测字……

  许多日子后,我和阔别已久的她坐在一起吃饭,提及各自近期的状态,均言必“苏珊米勒”“水逆”,不由得相视大笑。

  关于星座、玄学的内容,请审其实,那段时间,我们不是很顺。

  工作做得好,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承认,尤其在一个论资排辈,怕改革,怕新鲜事物的老单位。

  来自上层,来自周围的种种言论变成实质性的干扰和阻碍,对此,我至今感激兰粟粟的应对方式,因这方式最终变成了我面对逆境时的态度。

  她还是那句话,“要有职业精神”。

  她总是说,事情要像它该有的样子进行。

  所以,即便没有人支持你,总有人反对你,攻击你,你仍要按时保质地完成你的工作,因为那是你在工作,“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她在稿子上圈圈点点,突然扔了红笔。

  她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

  一次图书订货会,我在现场,有江浙的订货商赶来,只因“听说兰粟粟在这里”。而这些人追随着她,从A社到B社,已十来年,不认社,只认她。

  最不顺时,她开始写作,“别让自己闲着”。

  那时,正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她号称“突迷”,在百度贴吧连载她家里几个老兵的故事,打开办公室门,外面是血雨腥风、各部门的混战;关上办公室门,她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今晚要写到哪一章。

  等我最终决定离开,转行去报社时,兰粟粟也找到新去处,那是她事业的一个新高度。

  临别,我说,出版是微利,没有理想的人坚持不下来;她不理我这茬,只动情地说:你们都走了,都离开这行了,就剩我一个在这儿奋战。

  她送我一本书,正是最不顺时,她闲来涂笔最终成集的小说,书名叫《我和我的兵》。

  若干年后,我在电视前欣赏由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葵花绽放的声响》,剧中人念着她写的台词“永远争第一”,我笑笑又想哭,“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其实后来我也一直这么想。

  我还是哭了。

  一个朋友要出新书,就如何宣传,带我和她的责编见面商讨。

  我们讨论了几种方案,我掏出小本子,翻到电视台、电台、各报纸书评版编辑及做易拉宝、海报人的联系方式,又找出一张纸列一二三四、时间节点、谁来负责。那位编辑由衷地说,在我们单位,我只管看稿子,没人教我这些——这话的背后,我看见她的不自信,五年前,我便如此。

  我才知道我受教之多。

  不只是技术,不只是内容,是思路、行事方式,是兰粟粟常说的“职业”带来的胸有成竹。

  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那晚,我打车回家,车行在高架桥,月亮又大又圆,我离它很近。

  我忽然泪流满面,我知道今时的我、我的核由谁重塑。

  我发了一条短信给兰粟粟:“有一天当郭芙蓉回到家,过起自己的小日子,她会想念佟湘玉对她的帮助吧,如我想念你。”

  【成长的关键词】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有一两个关键词,女友彭的是“商场”。

  那是高二。

  彭所在的学校在当地属末流,同学们往往有就业机会就赶紧辍学——反正,高考得中的希望也不大。

  这一天,学校附近的商场招营业员,彭一个班的女生几乎全去了。在一间大屋子里,商场的两个领导坐在方桌后,挨个喊女生的名字。他们看一眼女生的相貌,听一下口齿是否伶俐,就在名单上画勾画叉。

  没过几日,商场门口贴出面试结果,彭落榜了。有同学带出内幕消息:因为你不够漂亮。彭不相信,她想,一定是招聘方眼太拙。

  一段时间后,又一个商场招聘。彭再去,又落榜了。

  现在想来,她屡考不中与其打扮有关——黑框眼镜占半个脸大,面试时穿着红大衣、绿毛衣。

  但当时的彭不懂,站在商场门口,她绝望地哭了。

  哭,不仅为了份工作,还为靠脸蛋吃饭,这辈子都别想了。那靠什么?十多年前的那个冬日,彭第一次思考并规划着人生,她做出重大决定——“靠能力!”

  从此,彭发奋学习,来年高考,她令众人跌破眼镜,成为全校唯一一个文科本科生。日后,彭以写作为生,“商场”仍激励着她,“我不断告诉自己,你除了一支笔,还能干什么?当营业员都不够资格!”

  无独有偶,女友婷的字典里,“商场”二字也具特殊意义。

  美少女时代,婷无心学习,心思都花在穿衣打扮上。一次,她又考砸了,捧着试卷嗫嚅着找妈妈签字,妈妈却说:“陪我去趟商场吧。”

  婷的妈妈是老三届,1977年考上大学,从此,命运发生改变。

  在商场,妈妈手挥目送,翻检、试穿,不一会儿就拎了几个纸袋。对着婷,妈妈说:“我觉得你随我,特爱穿新衣服。但有时候我想,要不是我当年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哪能自食其力、经济独立,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呢?”

  婷如五雷轰顶。

  “难道,一辈子手心朝上,求人、去要?”妈妈又说。

  那次,妈妈连一根线也没给婷买。出了商场门,婷把拳头攥紧了。

  此后,婷逛商场如看励志剧,至高考前,每次大考,她都要去商场找动力,“好好学习”、“自食其力”……妈妈的话如标语,刻在商场的每个角落里。许是少年时代的习惯使然,至今,婷看到价值不菲又特别喜欢的东西,第一反应还是“我要努力!”

  我逛商场时,总想到彭和婷,想象她们当年如被雷劈又瞬间开窍的情景。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有类似的情景吧,只是故事不在此商场,就在彼商场,不在商场,就在别的地方。

  让我饶有兴趣又玩味良久的是彭和婷提及往事的态度——她们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对我倾诉“商场”的重要性,却不约而同地表情夸张,口吻戏谑。

  彭假装脸上还有黑框眼镜,她笑着模仿一边用手扶,一边喃喃的样子,“不靠脸蛋,靠什么?”

  婷站在当季新装前,攥紧拳头给我看,“高考前,我就这样,像个神经病……”说完,她笑不可抑。

  呵,我们变成今日的自己,仔细想来,全因一个个契机。

  这契机或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提点你、改变你,令你开窍,继而行动。

  当你迈过最重要的那个坎儿,带着收获的心情愉快地往回看,有时,你会一身冷汗,有时,你会感到滑稽,因为契机的偶然性、戏剧性。

  于是,你在回忆中、叙述里,一遍遍夸张、戏谑着那契机,这是纪念吧——惊险过河后,看对岸的自己,几分狼狈,几分庆幸。

  这也是一种后怕吧——怕偶然的契机当初放过,生活则是另一种可能性。

  【一个三本女生的夏天】

  全家人都在为李丹叹息,她却出人意料地轻松。李妈妈小心地问:“闺女,不行,咱就复读吧?”

  李丹的高考分数是489,按分数线,她在志愿表上只能填报三本。李妈妈之所以问李丹要不要复读,源于她并不是个差生,起码从前不是,三年前的中考,她以705分的高分考入当地最好的一中,满分是750。

  一年后,李丹转学了。原因是“成天都是‘要拼了’,不快乐”;李妈妈却说,学校太远,不放心——这是对外人的解释。

  此后,李丹转战家门口普通的十中,相对于点灯熬油的昔日同窗,李丹显得优游。现在,拿着成绩单,一家人仔细观察李丹的表情,亲戚们安慰李妈妈,李妈妈又去安慰李丹,李丹挡回去,“别,我来不及郁闷,我要大显身手了!”李妈妈有些生气,“你?一个三本生?我看你以后靠什么吃饭!”李丹没吱声。

  几天后,小区门口贴着海报,上面大写着“李丹”和她高考最突出的两门课数学和英语的分数;一旁还有标语“中考705分女神童给你做家教”。李妈妈急忙赶回家,迎上李丹红扑扑的脸,她报着数,一二三四五……有好几个学生了。

  隔壁小魏愁眉苦脸,敲开了李家的门。他比李丹多考一百分,却也没达到他的理想。小魏想拉着李丹一起悲叹;谁料李丹正忙着接见各路家长,李妈妈出出进进,向闺女汇报,“租到房了。”

  小魏看着李丹算账,以一个学生××元计,20个就是××元;毛坯房××元一个月,桌子板凳××元……小魏呆若木鸡。李丹却还有大计划,“这是第一桶金,我要创业。”

  所以李丹来不及忧伤三本二本还是一本;所以她疑惑地问小魏:“你忧伤什么?都不用为一分两分睡不着觉,天天杀敌一样拼了!”李丹还拍拍他的肩,“不如你跟我干吧?我记得你中考英语满分?”

  小魏的忧伤也渐渐平息。接着,又有新同学加入,他们仿佛有个更大的梦想、超越以往应试的枷锁,第一桶金用来干什么还没想清楚,但为梦想和计划,忙得不亦乐乎。

  三本女生李丹不知道,这个夏天,她的二本、一本同学们马蹄哒哒的忧伤被她刹住了。妈妈再不说她以后靠什么吃饭;数十天前,被当作“知耻”楷模推向李丹的小魏,现在他逢人便重复李丹的话,“你不把一件事情当成束缚,就不会被它挫败。”“从高考中挣脱出来,我们终于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了。”

  【你该怎样成功】

  她被视为幸运儿。

  工作三年,已在一家大公司有了像样的职位,又因一个机缘,和朋友相约创业。起初是玩票,谁知不到一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被业内喻为传奇,她干脆辞去工作,全职投入。

  我认识她时,在她的店堂,游人如织,顾客如云。

  人们围着货架上的创意商品,如设计趣怪的台灯,又如勾起年少回忆的铁皮小火车,频频发出叹息、惊笑声。

  她那么年轻,所以说起创业历程,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总结:“你的运气真好。”

  她又介绍顾客的年龄定位,“都是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我灵机一动,“那就抓住文艺青年的心吧,做些名著、名剧里的经典玩意儿——林黛玉的帕子,冯程程的雨伞,或者顾曼桢的戒指……”

  她沉吟:“帕子、雨伞、戒指?”

  我兴冲冲地说:“对!尤其是戒指。张爱玲的《十八春》里,世钧送给曼桢的戒指,曼桢在指环上紧紧缠上红毛线。后来曼璐将戒指还给世钧,他没发现,红毛线上还留着曼桢的血。”

  她点点头,很快,我们热切交谈的话题又换了。我忘了帕子、雨伞或戒指,直至许多日子后,她联系我。

  我收到她的快递,那天是我的生日。

  拆开包装,礼盒里是手工做的艺术盆景——一株向日葵,盆景旁还有个小小首饰盒。

  我愣住了。

  那是一枚戒指,戒面上刻着向日葵,与盆景相呼应。然而戒面下的指环紧紧缠着红毛线,一如我当初形容的缠法,《十八春》里顾曼桢的缠法。

  我那天说,世钧万念俱灰,最后把戒指扔到江里了,所以我建议她开发新产品,“戒指有一天漂到你的店里,流落到某人手中。经过许多波折,戒指面目全非,但紧紧缠着的红毛线是它的标志”。

  她当时一边听一边笑,我一边胡说一边笑。可现在紧紧缠着红毛线的指环就放在我面前,除了感动,还有些别的。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她是幸运儿了。

  她幸运不在于运气。

  她幸运在于她如此用心,用心捕捉每一个有用的信息;又不止用心,比痴人说梦者,有太多执行力。

  【糊涂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短短数日,新人小海就得罪了所有同事。

  他爱接下茬儿,无论女同事谈购物,还是领导布置工作,他都要发言。明明还在试用期,他在博客抬头已加上公司名。于是,食堂有什么菜,又加班等信息,都好像是以公司名义发布的,观者无不如坐针毡。

  小海还总把自己当孩子。

  领导出差归来,带回一包特产,让大家随便吃。别人都意思意思,只有他吭哧吭哧。他吃得满地都是空包装袋,吃得同事小南忍无可忍提着扫帚走过来。小海咀嚼着,笑对小南,抬起了双脚。

  “还是个孩子!”众人摇摇头。他们眼神一碰,心声一致——还把自己当孩子?

  回到家,小南说起小海。南妈评价,就是一糊涂孩子!南爸问,有大宝糊涂吗?

  大宝是小南的表弟,从小爸妈就视他如命,请家教、上贵族学校、好吃好喝、浑身名牌、恋爱了还给恋爱费……花在大宝身上的钱,少说也有一百万。

  自民办大专毕业,大宝被小南妈介绍到一家单位实习。上班三天,旷工一个月。小南妈好说歹说,老板才同意大宝复工。但他对大宝坦言:若不是因为你姑姑,我不会再要你。

  当晚,大宝给小南妈发短信,“我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第二天他又发,“姑姑,救救我!给我换份新工作!”小南妈致电大宝父母,她想说,大宝上班三天,散了三包中华烟,他的手机铃声不停,流程到他那儿总无法流下去,老板仁至义尽了。但大宝妈一句话堵回来:大宝才23,一个孩子!

  你知道糊涂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吧?此后,一提起大宝,小南就会想到大宝妈的糊涂话。

  糊涂孩子总是慢慢长大的。糊涂孩子总是因为糊涂的教化。

  第二天,小海在办公室乱晃,他晃到每个人的身后,看每个人的电脑,关注每个人干什么,无视每个人的不悦。

  小南瞥了小海一眼——他是怎么长大的?受过怎样的教化?

  女孩子都这样长大

  女孩子是我以前的学生,那时,在讲台下,她的眼睛看着我,像一抔清水。

  后来我不再教书,也和女孩子失去了联系,去年我们在街头偶遇,女孩子看到我兴奋得哇哇叫。

  她抱住我又松开我,急忙忙从书包里掏出大学录取通知书给我看——她刚刚从学校领到。

  于是我也兴奋地哇哇叫,说了很多鼓励她的话,我们分别时留下了彼此的电话号码。

  教师节,女孩子给我发了短信,祝我节日快乐。

  我很感动,我不做教师已经五年。

  我和她通电话,我随口问她,大二了,有男朋友了吗?

  谁知她哭了。

  女孩子说:老师,我不知怎么办才好。我和乔乔在一起,但他另外有个前女友,事实上他们一直没分手,他瞒了我一年。

  我半天没出声,乔乔是我另外一个学生,男孩,高大俊朗,满脸阳光。

  女孩子在电话那头竟然安慰我:老师,没什么,他们正式分手了,乔乔已经对我发过誓。

  可是她又哽咽:老师,他骗了我,我不甘心,可我又舍不得他,我现在怎么办才好?

  我听着女孩子的声音,怎么也想不起她现在的样子,眼前老是浮现她在讲台下看我的眼睛。

  她的眼睛如同一抔清水,我提问她,她总是露出小鹿一般的惊惶,她站起来,脸一红,用最不确信的口吻吐出最标准的答案。

  我对女孩子说,如果你觉得他侮辱了你,就和他分手;如果你觉得他侮辱了你,你还舍不得他,就惩罚他;如果你觉得连惩罚都舍不得,还害怕他离开你,那就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女孩子默默无语,她最后说,我心里乱,老师,明天我给你电话。

  女孩子没有给我电话,我不知道她下一步的计划。

  我坐在这里,想到纯洁如斯,幼小如斯的女孩子慢慢长大,甜蜜、快乐、欺骗、背叛——所有成人的节目都会一样不落地在她面前演出,我不知道她会经历什么,或许和我们一样,或许比我们更多,或许有一天也像我如此木然,见怪不怪,回答另一个女孩子“该怎么办”的提问,我有些心疼,也有些害怕。

  女孩子都这样长大。

  男孩子都这样长大

  国庆回家,看到表弟1。

  他读高二,在本地最好的高中。两年前的中考他名列全市前几名,英语更是得到了罕见的满分。

  表弟2比表弟1小几岁,他无比崇拜地偷偷对我说,表弟1除了成绩好,个子高(接近1.9米),人长得帅,最让人敬佩的还是女朋友多。

  “如某中排名第一的校花×××,某中排名第三的校花×××”;另有若干表弟2都不知名不知座次的小花小蓓蕾——听得我目瞪口呆。

  找个机会我和表弟1沟通了一下。

  他嬉皮笑脸,并且坦言不会影响学习,“我傻啊,为女孩子耽误自己前途?”“她们喜欢我,首先因为我成绩好、优秀,我当然不能影响学习!”“我和她们每个人都保持同样的距离!这叫不离不弃!”

  表弟1的妈妈也和我沟通了一下。

  “我看到女孩子写给他的信,不管他,只要不影响学习。”

  其中一个女孩还是表弟1初中班主任的女儿,那姑娘的妈一听说是表弟1也就没多说什么,“当然也是觉得他还不错。”表弟1的妈妈如是说,又补充了一句:“男孩子又能吃什么亏呢?”

  我叹了口气:

  只要你优秀,你就有足够的理由做情圣,这是能力,这值得骄傲。

  父母,哪怕女孩子的父母都对你表示理解,社会宽容,同龄人羡慕,啧啧啧,还知道“我傻啊,为女孩子耽误自己前途?”

  男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

继续阅读:第三章:在你最感兴趣的事情上,藏着人生终极的秘密(一)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