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林连忙摆了摆手:“没有了,没有了,潘书记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确实让人佩服,贺场长的大力支持更让人看到五一农场创建文明单位的远景。俗话说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潘书记和贺场长两人搭班子,可以说是黄金档案了,领导班子团结不团结,也是这次检查中一个内容。从潘书记和贺场长对精神文明创建达成的共识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五一农场党委班子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这个材料写得好的话,你们的工作再扎实一些,细致一些,下次兵团领导来检查我们局的文明创建情况时,我也想带到你们场里来看看。”
潘希泉听了,又谦虚地推辞了一番。
时候不早了,王新林这才带领检查组一行人离开五一农场。
送走了王新林等检查组一行人,潘希泉把杨建成、龚建民、方锐等人留下来,又通知政工部门的部分领导参加会议,再一次商量如何落实王新林交代的工作。
五一农场宣传科长兼文明办主任龚建民首先发言:“我个人认为,考虑到五一农场的文化艺术节是从一个基层单位发起的,未免太没说服力了,因此建议以党委的名义发起,材料里要突出党委是如何安排职工群众全面参与并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的,如何成功在三分场举办第一届、在农场举办第二届金秋文化艺术节活动的。
杨建成则持否认态度:“龚科长,我个人觉得这样写不合适。这样写经不起上级部门领导提问的,如果上级部门领导问起我们的干部职工,场党委是如何开展第一届金秋文化艺术节活动的,除了三分场外,估计其它单位干部职工们是回答不上来的,即使回答了,和我们所写的汇报材料不一致的话,反倒不好了,还是如实写要好些。就写三分场部分青年如何开展自娱自乐文艺活动,党委如何发现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动职工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调研后如何借鉴三分场的经验,先在三分场试点举办了第一届文化节,然后在全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艺术节’的,这样写,既真实又不怕上级检查,还能充分体现出场党委善于接受职工群众意见,灵活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针,集思广益,然后才定下了活动方案的。再说了,如果本来是一件实事好事,却因为我们的汇报材料写出了虚假的成分,反倒弄巧成拙了。”
听了杨建成的分析,潘希泉觉得很有道理,点头表示赞同:“杨主席说得对,汇报材料还是要如实写比较好。”
其实,龚建民说要站在党委的高度去写这个典型材料是有他的想法的。他是五一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这次农垦局到五一农场检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对其它工作都没过多的评价,只是对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和“爱心帮扶社”以及基层单位开展的扶老助残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两项工作都是方锐一手策划运作并实施的,往大处说是由场工会和团委组织实施的,而自己作为五一农场文明办主任,竟然没有意识到开展这些活动的重要意义,这多少让他这个文明办主任的脸有些挂不住了。所以,他想借口是党委想出的办法来遮掩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不过他毕竟在官场上跌打滚爬过多年了,一看杨建成的分析得到了党委书记潘希泉的认可,马上呵呵一笑:“潘书记,我的意思是从党委角度去思考并筹办了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艺术节,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影响力,既然潘书记认为还是实事求是地写比较好,那就把在三分场举办文艺活动作为第一届的文化艺术节作重点去写吧。”
龚建民说完,掏出一支烟点燃后,大口抽起来。
工会副主席白素玲一看龚建民的脸显得有些很尴尬,连忙笑了笑:“我觉得龚科长的话也有一定道理的,说是场党委首先想到举办文化艺术,典型材料不仅视点高,工作层面也拔高了。”
“大家就不要争了,就按杨主席说的,从三分场举办的第一届文化节写起吧!”潘希泉作了最后的拍板。“还是如实写好,经得起检查,经得起询问。”
既然党委书记拍板决定了,大家都不再争论了。
杨建成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了,很高兴。他可以安心出差了。
按说,方锐也不是第一次撰写大型材料了,在工会工作期间,特别是担任团委副书记后,也曾写过不少典型材料,可这一次她特别没信心。因为写这样的大型材料对她来说,不仅是第一次,也没素材可参阅的,想请教龚建民,但她隐隐约约感到他对自己的态度明显不如以前了。从前他们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自己对他的性格就有所了解,他对别人的工作能力总有一种不服气的心理。自从自己到了工会特别通过竞选当上团委副书记后,他更不太理睬自己了。从今天党委书记办公会议上,她就已经感觉到龚建民已经对自己产生忌妒心理了。
“要是钟海涛能在身边,那该多好啊!他最近在忙什么呢?”方锐在想。
其实,自从精神文明大检查结束后,基层单位都松了一口气,钟海涛的工作也明显轻松了些,他有更多的时间写新闻稿件了和看书学习了。加上刘兰兰不停地督促,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已经连续在报纸上发表许多新闻、随笔、言论和诗歌了。
塔里木的冬天总有一种写意之美。虽说空气里一股肃杀之气,但有害的生态气息在寒潮的过滤下,让作物在来年里更加茁壮成长。白杨、柳树、榆树、胡杨已经叶落归根了,那些灰白色中夹杂暗黄色的叶片,暂时潜藏在地下,但她们在蓄势待发,为了来年春天的闪亮登场,他们暂时静默下来,在冬的韵味中聆听春的脚步声。
这天下午下班后,钟海涛正在家里写稿件,刘兰兰抱着几本书兴冲冲地走进来,把书籍往他面前一放:“海涛,猜猜我给你买了一套什么书?”
钟海涛看了看封面用牛皮纸包着的书籍,笑了笑:“兰兰,我还真猜不出来呢!”
“海涛,量你也猜不出来的,是一套《红楼梦》,是我专门让徐春雅给我留的哩!上次我去买书的时候,她正在和别人谈论起这套书,听她和那人说,什么时候读这套书都有新的收获,从那以后我就留心了,可一直没能碰上,后来我就向徐春雅说如果书店进了这套书,一定要给我留一套。今天我到场部去,她说我要的书已经到了,专门给我留了一套哩。”刘兰兰一边说着一边将书籍封面上的牛皮纸轻轻揭开后放在钟海涛面前。
这是一套封面为淡紫色的、分三册装订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里面比较生僻的字还注了音并做了解释,比较适合一般读者群阅读。
看到钟海涛已经迫不及待地翻开《红楼梦》第一册,刘兰兰很开心:“海涛,你文化知识高一些,可以读《红楼梦》的,我就不能阅读了。尽管我已经在学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可那上面的知识比较深奥,我还有许多没弄明白的地方,囫囵吞枣地学了一遍就过去了。所以我想我还是先将初中语文课本复习一遍,然后再将高中语文自学一遍,最后再把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的课本认真学一遍。我在想,如果把这些书学完了,也许今后看书就会不吃力了。初中课本我有,你的高中课本还在吧,冬天晚上也没什么事,夜又长,我就多花点时间看看书。形势发展得这么快,要是没知识,不管将来做什么,都是一种先天不足的,即使是做生意,也得有知识了,否则的话,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你说是吧?”
钟海涛没想到平时只顾忙于工作,把工作做得很认真很仔细的刘兰兰,内心世界竟也这样丰富。他抬头看了看刘兰兰:“兰兰,你说得对,我们都还年轻,多学习一些知识是对的。高中课本我都还保存着。你先复习初中的,学完了我再把高中课本找给你,有不懂的地方我教你,我不懂的再请教别人!”
“好的,海涛,我也是这样想的,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要循序渐进地学。噢对啦,海涛,我们俩的事我已经跟我爸我妈他们说过了。我爸倒没说什么,他说只要是正经的人家,男孩子不管干什么工作,他都没意见,倒是我妈有些担心……”
“兰兰,阿姨担心什么?”钟海涛迫不及待追问起来。
“她担心我今后的日子呗,诶!老人们都这样!”
听到这里,钟海涛松了一口气,笑着打趣起来:“兰兰,娶了你这样的人,今后我不受委屈,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敢欺负你呢?”
听了这话,刘兰兰说话的声音立即提高了两度:“海涛,这么说来,你倒是受害者了?”
钟海涛连忙嘿嘿一笑:“兰兰,我可没那意思,真的没那意思。”钟海涛说完,赶紧翻开面前的《红楼梦》:“兰兰,虽然我没读过《红楼梦》,可早就知道这套书了,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就曾经在班上说过,‘一个想搞写作的人,连《红楼梦》都没看过,写什么作嘛’!这句话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的。今天你把它买回来,我一定会把它读完的。”
钟海涛的母亲走过来:“兰兰,晚上想吃点什么?”
刘兰兰连忙站起来:“阿姨,我晚上就不在你们家里吃了,家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然后看着钟海涛压低了声音:“海涛,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哦,我回去把初中语文课本找出来复习一下,你把高中语文课本给我准备好。”
刘兰兰说完,向钟海涛的父母打了声招呼,就回去了。
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和母亲已经在吃晚饭了,刘兰兰连忙扒拉了几口饭,找出当年的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册,把封面的灰尘擦拭干净,开始认真学起来。
看到刘兰兰在认真看书,刘天明笑着看了看老伴:“兰兰她妈,俺们老家有句老话,叫做‘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这话还真有点道理呢。你看看,兰兰跟海涛交上朋友后,性格还真改了不少呢!”
“老东西,你要是学问高些,我也能跟着学点东西哩!”
“嘿嘿,要不是家乡来了党,俺的这条命早就不知丢在哪个荒岗野岭上去了。能参加扫盲班不当睁眼瞎,也是俺祖上烧高香了,俺爷爷还有俺爹,哪个不是睁眼瞎呢。老太婆,你就满足了吧!”
寒冬里的塔里木夜晚,总能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神清气爽的感觉,星空明净闪烁,大地冰凉晶莹,寒风拂过草木,仿佛所有的忧愁与不安都在这一刻被一扫而空。寒冷,总能给人的思维更加清晰明朗、头脑更加冷静理性。
刘兰兰走后,钟海涛把稿件的剩余部分写完时,父母和妹妹都已经睡下了,四周已经寂静下来,看到桌子上的《红楼梦》,一股油墨的香味扑面而来,钟海涛静心地读起来。
因为《红楼梦》的开篇是用动人的石头故事来展开的,钟海涛的思想也随“石头”和一僧一道的故事而起伏:本是补天之石,却落了个“从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的下场。“怀才不遇,失意文人,真是中国千古文人的悲剧啊。”钟海涛一边阅读一边感叹。当他读到“好了歌”时,思想更加消沉起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又想到了方锐。凭心而论,刘兰兰对自己确实很好,自己对刘兰兰也由尊重到相爱,可自己和方锐过去那段炽热的恋情怎能轻易全部忘掉呢?虽然方锐在五一农场取得的成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可又能怎么样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自己已经想通了,也理解方锐的难处了:即使她再提拔再得到重用,又能如何呢?她的工作可以想象得到比较难做,机关里人际关系复杂,她的思想真的那么轻松吗?外表的光鲜真能掩盖得了内心的苦涩吗?
方锐的工作确实不轻松,思想压力也更大,特别是对钟海涛的思念,唯有她自己知道有多么痛苦了。虽然夜已经很深了,典型材料已经修改好几遍了,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而方锐又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汇报材料不尽人意,就必须重新写,一定要向场党委拿出高水平的汇报材料。可自己的思维似乎又钻进牛角尖,始终无法找到出路。
此时方锐又想起了钟海涛。
过去在三分场写材料遇到困难时,总是和他交流一下,从中找出灵感,同时基层单位的文明建设汇报材料也没那么难写,每年就常规性做了一些环境治理、家庭卫生清理、文明教育等工作。只要将这些工作写进汇报材料里就可以了。有的单位文教图省事,甚至将上年度的文明建设汇报材料拿出来,改头换面修中间,就算本年度的汇报材料了。可钟海涛却从来都要自己根据分场实情去写,绝对不能抄袭上年度的。他认为如果抄袭上年度的,就永远无法提高撰写汇报材料的水平。自己在钟海涛的启发下,每年都拿出不重复的汇报材料,但那些汇报材料毕竟是写好写差都能交上去的,各部门收到汇报材料,装订成册存放起来,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几乎也没人去翻阅。这次完全不同了,典型材料是自己第一次从五一农场党委的角度,从精神文明创建的力度,从指导农垦局文明建设的高度去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钟海涛还在自己身边,还能像过去那样,有了难度和他商量,从中找到灵感,那样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