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湘军史上最悲壮的一战:血战牛庄
廖正华2023-06-28 10:3010,106

  

  说到抗日战争期间最重要的军事政治著作,非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莫属。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预言,中国将通过持久抗战的方式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一预言是极具先见之明的。

  不过,毛主席并非对日持久抗战的最初提出者。比他更早提出这一理论的还有很多人。其中最早的,当属湘军名将刘坤一。

  1895年,刘坤一指挥包括湘军在内的各路清军与日军在辽南展开决战。他的对日持久抗战的思想,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

  在与日军交手的过程中,刘坤一深刻地感受到了清军与日军的巨大差距。他知道,如果硬碰硬,中国是无法战胜日寇的。但是,中国地大物博,日本地少资源匮乏,只要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日本是根本无法长期坚持的。这个时候,刘坤一已经基本形成了对日持久抗战的思想。

  刘坤一系统地提出对日持久抗战的战略,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刘坤一依旧在辽南督师。正当他准备与日寇再来一场血战,一雪牛庄战败之耻的时候,《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中。条约规定:中国需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亿两,还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这对刘坤一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他一连三次上奏,反对《马关条约》。同时,他向清廷系统地提出了对日持久抗战的想法,试图说服光绪皇帝撕毁条约,与日寇再战。

  刘坤一认为,当时的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新兵大多用老弱病残充当,军饷也无法筹集。中国只要实施持久抗战的战略,严密布置防守,日军的进攻就无法击败我们。到时候,日军锐气丧尽,就只能乖乖地从中国撤兵。总而言之,“相持”二字是战胜日本的最佳法宝。

  刘坤一的这一战略虽然没有被清政府采纳,但却给后人对抗日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无论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还是白崇禧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刘坤一对日持久抗战思想的启发。

  关于甲午战争,大家都知道黄海海战,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淮军在朝鲜以及辽东、辽南的战斗,却很少有人知道以刘坤一为首的湘军也在这场民族的兴衰之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甲午战争初期,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北洋水师。淮军在陆路的表现相当糟糕,日军长驱直入,清王朝祖宗的陵寝之地沈阳以及京城都受到威胁。这时候,清廷不得不起用已经告别历史舞台多年的湘军。

  此前,湖南巡抚吴大澂奏请统率湘军北上抗日,清廷允许。随后,左宗棠旧部魏光焘、曾国荃旧部陈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湘军将领,都招募兵勇北上抗日。

  魏光焘,湖南隆回人。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侄孙。1856年加入湘军,跟随曾国荃攻打吉安。后来隶属左宗棠军。1884年,任甘肃新疆布政使,是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后来又护理甘肃新疆巡抚。擅长理财、管理民政,为西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奔赴辽南抗日。

  李光久,湖南湘乡人。湘军名将李续宾的儿子,湘军另一位名将杨昌濬的学生。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大佬都与李续宾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都特别照顾李光久。李光久的老师杨昌濬更是极力栽培他。因为这些关系,李光久的仕途一片坦荡。1884年,清廷命他总山东营务,统登州、莱州、青州诸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北上辽南抗日。

  1894年12月28日,清廷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其节制。1895年1月16日,清廷又命宋庆、吴大澂帮办刘坤一军务。刘坤一、吴大澂都是湘系重要首领。很显然,此刻的清廷已经把湘军当作了抗日的主力。

  湘军在甲午战争中的作为是从反攻海城开始的。海城是辽南的重镇,地处交通要冲,是日军西出锦州、山海关的必经之地。素有“辽沈之门户,海疆之咽喉”之称。对于日军来说,海城是他们向北进军的重要基地。所以,日军很早就将占领海城作为重要战略目标。1894年12月13日,日本第一军占领海城。

  自从日军占领海城后,京城的重要门户关外的宁远、锦州等城受到日军的威胁,而清王朝祖宗的陵寝之地沈阳也不安全,已经集结在辽南田庄台、营口、牛庄一带的清军侧翼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这种态势,引起了清廷的高度重视。为了拔除日军钉在辽南清军侧翼的据点,解除日军对陪都沈阳以及宁远、锦州等城的威胁,前线各军试图夺回海城这一战略要地。四川提督宋庆、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以及奉天将军裕禄等电奏清廷,请求反攻海城,得到了清廷的许可。

  清军前两次对海城的反击,主要由宋庆、依克唐阿完成,并没有湘军的参与。自第三次反攻海城起,湘军开始参与,后来的第四、第五两次反攻海城,湘军也都是参与力量。

  第三次反攻海城之前,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进而占据威海,对刘公岛实行围攻,北洋舰队危在旦夕。同时,清廷准备向日本求和,派出户部左侍郎张荫恒、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东渡日本议和。清廷希望前线各军对海城发起第三次反攻,迅速攻克海城,以迫使日本政府早日同意和谈,从而避免北洋舰队被日军全歼。

  清军对海城的反攻主要围绕海城周边的几个山头展开。欢喜山位于海城北面,双龙山位于海城东北,欢喜山与双龙山之间是海城通往鞍山站以及辽阳的大道。荞麦山位于海城东南,唐王山位于海城西南,亮甲山位于海城西面,荞麦山与唐王山、亮甲山成鼎足之势,其下就是海城通往营口的大道。欢喜山与亮甲山之间则是从海城通往牛庄的大道。双龙山、欢喜山、唐王山、亮甲山这几座山头,都是海城反击战的主战场。

  这时候,李光久的湘军部队以及徐邦道的拱卫军已经来到了海城前线,成为海城反击战的新兴力量。徐邦道原为湘军将领,后来加入了淮军。由于他和湘军的关系特别密切,在日后的海城反击战中,他的拱卫军一般都是和湘军一起行动。

  为了协同作战,战前清军将领聚集到一起详细讨论此战的战略战术。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作战应该以夺取山头为主要目的。具体的进兵路线是这样的:左翼为长顺所部,负责攻打双龙山;中路为依克唐阿所部,分两路进军,一路佯攻欢喜山,另一路攻打亮甲山;右翼为李光久所率领的湘军以及徐邦道所率领的拱卫军,负责攻打唐王山。

  1895年2月16日,清军向海城进逼,第三次反攻海城战役正式打响。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湘军参加的第一次大战。

  李光久、徐邦道奋勇当先,很快率部攻下了唐王山以西的高地。然而,当他们继续前进的时候,才发现唐王山西北两面全都是断崖绝壁,根本找不到攀登的路线,只有东南两面山势平缓,有登山的道路。

  于是,李光久、徐邦道将部队一分为二,一路进攻唐王山以北的日军哨兵线,掩护另一路的进攻,而以主力迂回至唐王山东南,试图从那里冲上唐王山。

  清军主力推进至距离日军二、三百米的时候,日军炮兵开始以猛烈的排炮轰击清军,日军步兵也躲在掩体后,猛烈射击清军。

  清军先锋部队毫无畏惧,冒着敌人的枪炮,勇猛地向山上攀登。日军对清军的冲锋早有准备,他们将可能登山的道路挖成长濠,阻止清军的进攻。清军的多轮冲锋,最终都无功而返。

  激战至下午三点,李光久、徐邦道见无法取胜,命令部队放弃对唐王山东南的猛攻,向西撤退。进攻唐王山以北的清军也遭受日军猛烈的射击,最终撤离。

  这一天,长顺、依克唐阿等军也都没能取得任何战果。第三次反攻海城的战斗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据日本方面公布的数字,此战日军仅仅伤亡十四人。

  第三次反攻海城后不久,在清廷中枢的催促下,前线清军发起了较之第三次反攻海城规模大得多的第四次反攻海城。这次反攻自2月2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25日,总共五天。参加作战的清军主要是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兵力以及湘、淮两军,共计一百余营,六万多人。此次反攻海城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远远超过前三次反攻海城的。

  参加第四次反攻的湘军部队除了李光久所部外,又增加了刘树元所率领的四营湘军。刘树元原本是湖南的代理永州镇总兵,甲午战争爆发后,率领部下跟随吴大澂来到辽南前线。

  此次反攻清军采取的战术依旧是抢山头。清军分三路进军,东路为长顺所部,从东面进攻双龙山,牵制敌军;中路为依克唐阿所部,从东南面进攻战略要地双山子;西路为李光久、刘树元、徐邦道等部,负责攻打亮甲山和唐王山。

  李光久等人对战斗任务进行了具体分工。李光久、刘树元率领的湘军,由西面进攻亮甲山,徐邦道率领拱卫军部分兵力策应湘军的行动。拱卫军另一部分兵力由分统罗应旒率领,迂回至唐王山后面,进攻唐王山。

  李光久、刘树元率领湘军迅速杀至亮甲山下。上午十点半,湘军开始对亮甲山日军前沿阵地发起进攻,徐邦道也亲自率领拱卫军前来支援。清军奋勇冲锋,日军哨兵被清军的气势所吓倒,纷纷丢弃阵地逃往山中。

  这时候,拱卫军分统罗应旒以为清军即将攻克亮甲山,于是率领部队冲出,向唐王山发起进攻。这时候,守卫唐王山的日军第十八联队兵力并不完备,他们的联队长佐藤正前些日子已经率队前往了海城西南一百里的大石桥。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这时候应该是清军一举拿下唐王山的绝佳时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唐王山战斗打响之前,佐藤正已经率领日军第十八联队部分兵力从大石桥返回。就在罗应旒率领拱卫军对唐王山发起进攻的时候,佐藤正率部及时杀到战场,断绝了拱卫军的后路。

  就这样,罗应旒率领的拱卫军陷入山上敌军与山下敌军的两面夹击之中,处境相当危险。徐邦道见罗应旒陷入重围,于是放弃对亮甲山的进攻,亲自率军前往解救罗应旒。

  由于徐邦道的及时援救,日军两面夹击全歼罗应旒所部的计划落空,但失去拱卫军策应的湘军没有实力单独攻打亮甲山,开战初期的胜利变得毫无价值。于是,湘军和拱卫军都选择放弃。上午十一点,战斗结束,此时离开战仅仅半小时。

  与此同时,长顺、依克唐阿等军也都无功而返。根据日本方面的数据,日军在这一天的战斗中,阵亡两人,伤两人。

  此后几天,清军和日军在海城附近以及大石桥西南的太平山继续展开较量,战争一直持续到2月25日。最终,第四次反攻海城的战役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

  清军对海城发起的四次反攻,虽然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却给驻守海城的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日军准备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为此,他们制定了一个“佯攻辽阳,实取牛庄”的战略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日军第一军下属的两个师团,即桂太郎中将率领的第三师团及奥保巩中将率领的第五师团,将分别由海城和凤凰城出发攻打鞍山站,做出攻打辽阳的态势,诱使清军主力回援辽阳,然后以迅速不及掩耳之势向西南进军,直取牛庄,切断海城外清军的后路,从而迫使清军不战自溃。在这一过程中,海城的防御由第二军的部分兵力接替。

  第五师团首先行动,向鞍山站进发。第三师团也做好了出击的准备。随即,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率领第一军本部抵达海城。不多久,第二军的部分兵力也到达海城,接替第三师团守卫海城。至此,日军出击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只要野津道贯一声令下,日军的两个师团就将迅速北进,合击鞍山站。

  这时候,担任湘军前敌营务处的户部主事晏安澜得知日军第二军部分兵力从南边开到海城,判断日军即将出击。他认为,与其等待敌人进攻,不如先发制人主动攻击,于是,他和在前线的几位清军将领商定,准备发起第五次对海城的反击。

  2月27日,清军兵分三路杀向海城日军。左路的主力为李光久、刘树元率领的五营湘军,进攻亮甲山;中路的主力为徐邦道的拱卫军,进攻重要据点龙潭堡;右路由刘树元麾下的三营湘军组成,进攻重要据点戴家堡等地。

  战斗开始阶段,清军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接连攻克戴家堡、龙潭堡等重要据点。随即,徐邦道率领拱卫军杀至唐王山下。虽然清军勇猛杀敌,但无奈日军居高临下,并且火炮众多,清军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依旧没能攻上唐王山。于是,徐邦道率部撤退。清军的其他各部也没能取得重大战果,纷纷撤回。第五次反攻海城的战斗就此结束。

  经过这次交手后,日军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认为,清军战斗力低下,不可能对海城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第三、第五两个师团完全可以全部出击,而不必担心海城失守。于是,日军开始实施他们蓄谋已久的“佯攻辽阳,实取牛庄”计划。3月2日,日军第一军的第三、第五两个师团在鞍山站会师。

  清廷中枢得到日军攻占鞍山站,并有向辽阳进攻的态势,非常着急,立即命长顺、依克唐阿等军迅速回援辽阳。就这样,日军声东击西的诡计得逞了!

  得知长顺、依克唐阿等军北进,野津道贯迅速命令桂太郎、奥保巩分别率领第三师团、第五师团兼程南下,进攻海城外清军的重要后路基地牛庄。湘军史上最悲壮的一战,即将在牛庄打响。

  当时,在海城外作战的湘军李光久、刘树元、魏光焘等部以及徐邦道的拱卫军都以牛庄为后路,将粮饷军械都放在了牛庄。然而,这么一个战略要地,清军却只布置了魏光焘麾下的一营兵力加以防守。对清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大错误。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从海城到牛庄,只有五十多里,急行军三小时就能到。如果清军火速增援牛庄的话,日军奇袭牛庄的计划就落空了。问题是,清军阵中有人阻挠军队增援牛庄。这人不是别人,就是担任湘军前敌营务处的晏安澜!

  以外行统辖内行,以夸夸其谈的文人统辖久经战阵的老将,这是清廷用兵的老毛病。晏安澜这种人,耍耍嘴皮子还可以,要论打仗,那真的是一点本领都没有。清廷却用他统辖李光久、魏光焘等带兵数十年的老将,怎能不误事?

  清廷给晏安澜下达的命令是迅速攻下海城,所以他一直盯着海城,浑然忘记了正在高速运动中的日军第一军两个师团。当日军悄悄南下的时候,他还在召集各将领商讨进攻海城的计划。没有哪个将领愿意理会他。刘树元在之前的第五次反攻海城的战斗前,就和他闹翻了,此刻根本不会听他的。李光久、魏光焘不能判断日军两个师团的作战意图,所以也不愿贸然出击。徐邦道参加过三次反击海城的战斗,知道日军的厉害,也不愿出击。

  就在晏安澜与各将领争执是否要攻打海城的时候,晏安澜的亲兵进入会场,将一封急件交给晏安澜。晏安澜看过后,又将急件递给各将领看。

  信中所说的不是别的事情,正是日军南下准备攻打牛庄一事。魏光焘看过信后,脸色变得惨白。此刻,他再也顾不上晏安澜的反对了。与各将领匆匆道别后,他就率领着他麾下的所有军队前往牛庄,准备迎击日寇。

  虽然魏光焘及时赶到,但此时牛庄城中的湘军数目,依旧只有区区三千三百人,与日军两个师团二万多人比起来,依旧是个极小的数目。兵力如此悬殊,魏光焘也知道这一战毫无胜算,不过他依然寄希望于晏安澜能够及时醒悟,将海城外的清军全部带到牛庄来。那样,清军的数目能够达到一万五千左右,与日军的数目也就差不太多了。

  除了兵力不够外,牛庄防御还有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牛庄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市集,很难防守。为了增强防御,魏光焘命士兵们在市街的入口处修筑了一道厚约一尺的土墙,又命士兵们充分利用市镇内官衙和民房的墙壁构筑掩体。

  同时,魏光焘将他手中仅有的几营兵力进行了分配:用三个营防守西北面,对付日军的第三师团;用两个营防守东北面,对付日军的第五师团;以大营炮队、马队及卫队防守中路。

  3月4日早晨,日军第五师团首先向牛庄发起攻击。第五师团长奥保巩中将亲自坐镇牛庄以东约两里的紫方屯指挥。

  日军的战术是先炮击,然后用步兵冲锋。战斗开始后,负责前线作战的第九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首先命令山炮中队猛烈炮击湘军阵地的突出部位。随后,担当冲锋任务的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向湘军阵地推进。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湘军士兵并不急于反击。他们以河沟、土墙、民房为掩体,在静静地等待着日军靠近他们。

  日军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冲在最前面,首先接近湘军阵地。这时候,之前一直的隐伏的湘军突然一齐奋起,用洋枪、速射炮等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

  第三大队没有料到湘军会来这一招,猝不及防,加之他们当时处在开阔地带,没有隐蔽的地方,所以伤亡特别惨重,士气很低落。

  大岛义昌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恼怒,当即命令步兵二十一联队第一大队迅速推进,将湘军的火力压制下去。为了鼓舞士气,大岛义昌本人不顾危险,带着第二十一联队长亲自来到各战斗部队中做鼓动工作。

  第五师团长奥保巩得知先锋部队受挫,也很恼怒,当即命令军中勇将今田唯一少佐率领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第一大队向湘军的右翼发起攻击。联队长带着其他部队在后面跟进。

  今田唯一带领着一个大队的士兵,向湘军驻守的木头桥进逼。突然,一颗子弹夹杂着风声,正中今田唯一的咽喉。今田唯一惨叫一声,栽倒在地,当即毙命。

  今田唯一参加过甲午战争中的多次恶战,在之前的平壤之战和摩天岭之战中,他都有着上佳的表现,以勇猛著称于日军第五师团,并且即将升为中佐。他的阵亡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第二十二联队长气得捶胸顿足,当即拔出指挥刀,一边高喊“为今田少佐报仇”,一边带头向湘军冲杀过来。

  湘军方面负责这一路防守的只有两个营,刚刚顶住日军第二十一联队的进攻,现在又遭到来自日军第二十二联队的进攻,渐渐地难以招架了。激战许久后,这两营湘军退入市街,据守民房抗击日军。

  日军第三师团发起进攻的时间比第五师团晚了许多。上午七点,第三师团的先锋部队第十八联队才推进到牛庄以北三里的邢家窝棚。直到上午十点,第三师团长桂太郎中将才下令对牛庄发起进攻。

  第三师团的战术也是先炮击,然后用步兵冲锋。在柴田正孝炮兵大佐的指挥下,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牛庄。随即,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率领一个联队的兵力向湘军冲杀过来。

  湘军以民房为掩体,静静隐伏,并不出击。他们知道,无谓的浪射是没有用的,只有等日军足够接近他们的时候突然出击,才能给予日军重大杀伤。

  冲在最前面的日军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长牛岛少佐并不知道湘军的这一战术,不过他也觉察到了情况有些可疑,所以命日军放慢进军脚步。

  当第三大队冲至距离湘军某据点一百米的时候,隐伏在民房后面的湘军突然一齐奋起,向日军猛烈射击。

  日军猝不及防,被击伤多人。牛岛少佐作战经验还算丰富,很快稳住了阵脚,并亲自率部冲锋,占领了湘军的这一据点。

  长期隐伏然后突然袭击,这是日军在海城防守战中经常使用的战术,现在湘军学了过来,并且应用得很好,这令日本人感到相当佩服。

  日军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是一员猛将,虽然是联队长,大佐军衔,却依旧喜欢带头冲锋。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手腕被湘军的枪弹击中。受伤没能吓退这个战争狂徒,他用头巾简单地包裹住伤口,继续率领士兵冲锋。

  不多久,湘军的枪炮再次击伤佐藤正,他的左膝关节被击中,导致他无法行动。医护人员赶紧将他抬下战场,前线的指挥工作由门司少佐接替。佐藤正的受伤并撤离战场,沉重地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佐藤正的上司第五旅团长大迫尚敏少将见先锋作战不利,于是命令石田正珍少佐率领预备队前去增援。战斗变得越发激烈了。

  在魏光焘的亲自指挥下,湘军拼命抗击,沉重地打击了日寇,但最终还是由于寡不敌众,不得不退往市街继续抵抗。

  就这样,在3月4日中午的时候,湘军的两路部队都撤往了市街。与此同时,日军兵分四路,进军牛庄市街:日军第三师团大岛久直少将从西面进入,大迫尚敏少将从西北进入;第五师团大岛义昌少将从东北进入,富川三造大佐从东面进入。

  虽然处于不利地位,而援军迟迟不见到来,湘军将士依旧没有丧失信心,凭借民房为掩体,袭击进攻的日军。

  隐藏在市东北区的一家烧酒店里的湘军战士,表现最为顽强,连日军都不得不佩服。为了攻下这家烧酒店,日军动用了三个联队的部队。

  担当先锋的第十八联队、第二十一联队、第二十二联队各有一支部队将这家烧酒店团团围住,并多次冲锋,都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被湘军击毙击伤多人。

  第五师团长奥保巩中将得知先锋部队受挫于一家烧酒店后,觉得不可思议,于是亲自带着师部的人来到这家烧酒店外,观察日军的进攻。仔细观察一阵后,奥保巩对部属们说:“这样强攻是没有用的。先命工兵炸掉墙壁,然后冲锋,才能攻下此处。”

  得到奥保巩的指示后,日军各部队都停止了射击。随后,工兵中队长竹田大尉带领着一个分队悄悄地前进至烧酒店墙壁下。仔细观察一番后,竹田大尉选择好了最佳爆破位置,随即命令士兵将炸药包放置在那里,准备爆破。

  “轰隆”一声巨响,震天动地。顿时,木石乱飞,烧酒店的墙壁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虽然知道处境危险,但据守在这里的湘军士兵依旧没有任何人退却,依旧依托掩体,向日军射击。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冲锋,日军是要吃大亏的。于是他们只好再次派出工兵,前往炸毁墙壁。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烧酒店的墙壁又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趁着爆炸造成的混乱局面,日军步兵迅速向烧酒店冲去。这时候,据守在这里的湘军士兵才选择放弃抵抗。

  虽然这些湘军士兵最终做了并不光彩的俘虏,但他们的顽强抗击,还是值得我们铭记。日军为了攻克一个小小的烧酒店,居然出动中将临阵指挥,这或许也是战争史上不太多见的事情吧。

  在整个牛庄巷战中,像这家烧酒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湘军将士依旧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击毙击伤不少日军。日军每占领一座建筑物,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3月4日早晨,李光久得知了日军对牛庄发起总攻的消息,连忙召集麾下所有军队,准备前往牛庄援救魏光焘。

  晏安澜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前往阻止。在海城前往牛庄的大道上,晏安澜追上了李光久的军队。

  晏安澜一看到李光久,就质问他为什么不经过允许就擅自带兵前往牛庄。李光久说:“牛庄危在旦夕,我必须前往救援。如果任由日军占领牛庄,我们的后路都将被断,全军将不战自溃。”

  晏安澜冷笑道:“日军全线出击,海城必定空虚。当务之急是首先攻下海城。占领海城,就切断了日军的退路。日军出击的两个师团都将变成孤军,迅速瓦解。”

  李光久摇摇头,说:“海城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各将领都不愿意攻打海城。将领都没有作战的愿望,怎么可能打胜仗?与其坐困海城,不如主动出击救援牛庄。”

  晏安澜见李光久不听劝告,非常恼怒,道:“我是湘军前敌营务处,你应该听我的!”

  李光久长叹一口气,说:“事到如今,我也豁出去了。朝廷怪罪下来,由我李光久一人承担责任。湘军自建军以来,就不准败不相救。我李光久宁愿与武威军一齐覆灭,也不愿做败不相救的懦夫!”说完,李光久不再理会晏安澜,带领部队迅速向牛庄前进。

  李光久到达牛庄的时候,日军已经冲破湘军外围防线,杀入了市街。于是,李光久命令各营分三路向市街进击。

  湘军将士奋勇向前,与日军混战成一团。激战至日落以后,李光久带来的部队已经伤亡殆尽。此时,魏光焘手下的部队也已经存留不多了。两位湘军将领商量一番后,将剩余的部队合兵一处,向牛庄西面突围。日军第三师团在后面紧紧跟随。

  湘军向西急行军三十里,来到一个小村落。这时候,天色已经昏黑。李光久在马上一挥手,示意全军停止前进,高声喊道:“这个村落适合作战,应该停下来与日军再战一场!”

  此时,由于白天的惨败,湘军士兵们的士气都很低落。听了李光久的话后,他们都不以为然。其中一位比较大胆的士兵当即提出疑问。他对李光久说:“白天伤亡太惨重了,现在只剩下几百残兵,还能再战吗?”

  李光久斩钉截铁地说:“可以!这个村落塌陷的墙壁很多,我们可以躲在墙壁后面射击。天色昏暗,日军肯定不会发现我们。到时候我们一齐奋击,一定能够击败他们。如果我们不反抗一下,日军会认为我们毫无战斗力,一直穷追不舍。摆脱追击的最好办法就是停下来袭击他们一下。他们不知道我们的虚实,遭受袭击后肯定不会继续舍命追赶。”

  士兵们这才明白李光久的良苦用心。在李光久、魏光焘的布置下,湘军士兵们很快各就各位,进入战斗状态。

  不多久,耀武扬威的日军就追到了这里。李光久一声令下,湘军士兵们一齐朝日军开枪,跑在前最面的几名日军当即中弹栽倒。

  一片黑暗之中,日军并不知道子弹从何处射来。惊慌失措的他们迅速望后撤退,躲进一片树林中。

  中日两军各自依托掩体射击。激战许久后,李光久、魏光焘才率领湘军慢慢向西撤去。果然不出李光久所料,遭受闷头一棒的日军此后变得小心了很多,不再拼命追赶。李光久、魏光焘以及数百湘军得以生还。

  魏光焘从牛庄突围的时候,并没有带走他的所有部队,很多湘军士兵依旧留在了牛庄市街,三五成群地袭击日军。进入黑夜,湘军的反击依旧没有停止,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湘军的小规模偷袭依旧在持续。

  在参战的日本人留下的战地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湘军的偷袭给日本人造成了多大的恐慌。

  下面是我摘抄的一段战地日记:“天亮了。昨天晚上没有粮食,我吃了许多居民的炒豆子,因而得了肠炎。我出民舍到木头桥边,正在大便,突然有十几名敌兵出现在木头桥头,对我军进行射击。子弹掠过我的头顶飞去。我非常狼狈,连裤子也没有提上就跑进屋内。”拉屎都不敢提裤子,还真是“狼狈”!

  湘军的偷袭甚至对日军第五师团司令部造成了威胁。为此,奥保巩很是头疼。为了确保司令部的安全,他下令第五师团全部兵力全部收缩至司令部附近。

  整个牛庄战役,湘军击毙日寇七十余名,击伤三百余人,这一斩获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中都是屈指可数的。

  湘军在这一战中展现出了比较好的战斗风范。战斗开始时,魏光焘以三千多人独立抗击三四倍的敌人,连日军也不得不佩服:“其能久与日军交锋者为武威军,奋力决战,力战一昼夜,实清军中所罕睹也。”

  李光久听到牛庄危急后就率麾下两千多军前往援救。当他来到牛庄的时候,日军已经攻进了牛庄市街,即便如此,李光久还是率部勇猛冲杀。后来,面对日军的追击,他又能冷静地指挥反击,迫使日军放弃拼命追赶。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李光久、魏光焘、刘树元等湘军将领的抗争,最终没能改变中国战败屈辱求和的命运,但他们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继续阅读:第二节誓与台湾共存亡——新楚军血战宝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