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指尖刚离开账册最后一行字,袖中木匣再度微震。她垂眼扫过那行新浮现的提示——【盐商集会,风险等级:高】。纸页上那笔三年前的“织机维修”账目还摊在案头,墨迹未干,她却已抬手合上账本,唤来墨砚。
“清和园的请帖,送到了?”
“一个时辰前便到了。”墨砚将一张洒金红帖轻轻放在案上,“署名是周元泰,邀您以沈家代表身份,共议新引分配事宜。”
沈瑜没碰请帖,只问:“其他收到帖的,都有谁?”
“大房沈仲安领衔,扬州裕通、湖州汇源、金陵瑞丰三家都在列。另有五家中立商户,包括咱们前日接触过的陈记和吴记。”
她点头,目光转向墙上盐道图。红线依旧横贯江南,但几处枢纽旁已多出细小标记,是近半月来各商行货船动向。她盯着“清和园”三字所在的位置看了片刻,开口:“把前日抄录的往来信函再调一遍。”
墨砚应声取出一叠纸页。沈瑜一张张翻过,直至停在一页密信抄本上——大房管事与裕通盐行掌柜的私晤记录,时间正是请帖发出前两日。她指尖在“确保集会定调”四字上轻轻一点,又移向另一行:“……若沈三房不来,便以弃权论处。”
“他们想逼我当众退场。”她语气平静,“不来,是认怂;来了,就让我在所有人面前低头。”
墨砚低声道:“周元泰向来不偏不倚,这次却由他出面召集,恐怕已有默契。”
沈瑜没答话,只起身走到屏风后,取出一方暗格中的铜盘。盘面刻着九宫格,她将几枚小石子按位置摆下——代表各大盐商立场。片刻后,她轻推其中一枚,落在“摇摆”区。
“周元泰不是非要站队的人。他怕的不是得罪谁,而是成了众矢之的。”
她转身对墨砚道:“你今夜就去见陈记掌柜,还是那句话——‘联合采购,三年免运费’。不必提竞标,只说旧引废止后,小户若不抱团,迟早被吞得骨头不剩。”
墨砚记下,又问:“那周行首那边?”
“青鸢。”沈瑜转向窗外,“进来。”
黑衣女子无声落地,手中握着一封未封口的信。
“送去周府,务必让他亲启。里面的消息,一条说大房要在集会上清算旧账,另一条……”她顿了顿,“提一句瑞丰盐行已暗中联络七家商户,密议另立行会。”
青鸢点头,转身欲走,却被叫住。
“等等。园子里的路,查清楚了吗?”
“昨夜已踩过。正门有两道岗,后门通河岸,有船守着。西侧偏院墙塌了一角,可翻入,但夜间有人巡更。我在老槐树下埋了烟丸,若出事,一点就燃。”
沈瑜颔首:“你带两枚在身上。明日我入园,你不在明处,也不在暗处,去伙房。”
“伙房?”
“最容易听见闲话的地方。那些随行小厮、厨役、杂役,嘴最松。”
青鸢退下后,沈瑜坐回案前,翻开一本新册子。这是她昨夜重新整理的客户名录。她翻到中间,抽出三家盐商的名字,在旁标注“女眷偏好丝绣”。随即提笔写下三条指令:赠“霞光锦”小样各一匹,附笺注明“锦绣阁高级定制优先名录已录贵府”。
墨砚看着她写完,迟疑道:“走后宅的路……当真有用?”
“男人嘴上说着大义,回家还得听枕边话。”她将笺纸折好,“吴掌柜的夫人上月刚为女儿选嫁衣,陈家老太太最重体面。这点人情,比会上吵三天都管用。”
话音未落,外头传来脚步声。一名小厮递进一张回执——陈记掌柜已应下联合采购之议,并愿在集会上“听沈姑娘一句公道话”。
沈瑜嘴角微动,没笑,只将回执收入袖中。
次日清晨,天光未透,内院已悄然忙碌。沈瑜换上素银纹锦袍,外罩轻纱披风,发髻不饰珠翠,仅插一支白玉簪。她站在铜镜前,指尖抚过腰间一枚青铜令牌——“瑜”字刻得深而稳。
这是她第一次以沈家正式身份出席行业集会。
墨砚在外候着,手中捧着一只小匣。“车已备好,在前院。暗车也安排妥了,城东别院有人守着。”
沈瑜点头,正要出门,忽听院角传来一声轻响。她驻足,见是青鸢从墙头跃下,衣角沾着露水。
“清和园昨夜进了三批人,一批是裕通的,一批是瑞丰的,还有一批穿便服,像是府衙差役。伙房今早备了双倍酒菜,显然准备拖到晚间。”
“想耗我精力?”沈瑜冷笑,“也好,让他们多等一会儿。”
她迈步向前,脚步沉稳。院中桂花树下,两辆马车并列停着,外观一模一样,连车帘纹路都相同。
她走向左侧那辆,抬手扶住车门,忽又停住。
“墨砚。”
“在。”
“你刚才说,周元泰最怕什么?”
“怕被孤立,怕失了行首体面。”
她眸光一沉:“那他就不会让任何人在他的集会上,公然失态。”
她终于登车,帘幕落下。马车缓缓启动,轮轴碾过青石板,发出轻微震动。
车行半刻,她忽然掀开一角帘布,望向后方街口。一辆不起眼的灰布车正悄然跟出两条街,车轮微偏,似有故障。
她放下帘子,从袖中取出一枚薄铁片,轻轻插进车门缝隙,卡住机关。若有人强行撬门,铁片脱落,便会发出锐响。
马车继续前行,穿过闹市,驶向城外。
清和园已遥遥在望。朱红大门敞开,门前已有数辆马车停靠。宾客陆续下车,皆由仆从引向正厅。
沈瑜的车稳稳停在阶前。她未等仆人近前,自己掀开车帘,踏下第一级台阶。
阶上一名青衣老者负手而立,正是周元泰。他目光扫来,眼神微动,似有意外。
她迎上他的视线,不疾不徐地从怀中取出那枚青铜令牌,举至胸前。
周元泰盯着那枚令牌看了两息,终于抬手,做了个“请”的姿势。
沈瑜迈上最后一级台阶,站定在他面前。
“沈三房,沈瑜,应约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