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二次站在北京西城区红楼公共藏书楼的楼下,看着不大却相当雅致的门面橱窗里,大大的纯白色繁体“書”字,内心一下子就从浮躁变得安静,充满欢喜。
“这座藏书楼要是在延庆该有多好!”这个念头依然强烈,一如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怦然心动。
延庆是北京的郊区,离北京市中心有八十公里,因为孩子学习时间安排的原因,来一趟并不容易,所以我去一趟都会把购物、参观、游玩等事项排得很满。第一次来红楼公共藏书楼是二〇一八年国庆节期间,我特意将红楼公共藏书楼作为一个参观景点排进了日程。这次我利用清明假期,一日行程计划是上午到元大都遗址公园看海棠花溪,下午到西单购物,晚上看话剧,安排得很满很充实。从商场出来的时候,我的心是浮躁的。我在想:多与少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拥有多少财富才是恰好?欲望与贪婪如何界定?人若一味求多,又怎么能甘心于清贫、安宁于现状?若固守着少,让心如止水,是否会变成不思进取,又怎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的,你猜对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一件衣服动辄上千上万的标价让我心旌摇荡。
出了商场,我们沿着主街漫无目的地走着。猛一抬头,便看见了红楼公共藏书楼方正典雅的设计和橱窗中标志性的“書”字,我觉得心也一下子平和下来。远离拥挤的人群,从喧嚣走进安静,也不过是十几分钟的路程。距话剧开演还有近两个小时的空当,我们决定带着孩子就在红楼里静享两个小时的慢时光。
书楼正门朝西,装修很有情调,拾级而上,就踏进书的海洋。进入藏书区,要经过一条宽约五米,长约三十米的通道。通道两侧是休闲沙发座椅、书桌,球形的花束灯盏与墙上的艺术书架、装饰画作相得益彰,通道也是休闲阅读区。通道尽头是消费吧台,售卖咖啡茶点,提供阅读需要的餐饮、休闲等配套服务。吧台正对着一个洒满阳光的小院,绿色的藤蔓植物从阴影处的房间墙壁延伸到天井下的墙壁,仿佛是实实在在生活中的人家,院中铺满了鹅卵石的方寸庭院上摆放着一套纯白色的桌椅,还生长着一株真正的树:春天花开洁白,夏天绿荫遮蔽,秋天落叶缤纷,只是玻璃屋顶挡住了冬天的雪舞翩跹,我印象里,或者是期望中,那是一株玉兰。真的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日日读书无闲事,正是人间好时节。
走过通道,推开一扇门,来到近两千平方米的主体藏书区。推开门的那一刻,我的感觉是震撼!书柜高八米,环廊有三层,视觉上打通了三层楼之间的界限,顶天立地的书墙如同精神的巨人拥抱着整个大厅的阅读区域。大厅正中是阶梯座椅,阶梯座椅北边,有几张大的长条阅读书桌。
红楼公共藏书楼的前身是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红楼影院,红楼的名字正源于此。红楼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为红楼球社,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改为红楼影院,于一九五六年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区属重要文化设施。这座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影院,一度创造了不菲的业绩:她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是那个年代最新中外影片首轮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二〇一二年,因建筑破损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内部构造与设施无法满足公众观影体验要求,影院停止放映。为盘活闲置文化资产,延展留存的文化记忆,西城区从二〇一四年开始谋划对红楼进行改造提升,历时四年多创意、策划、改造,将她摇身一变成为新概念特色阅读空间———红楼公共藏书楼,继续承载着北京的文化记忆前行。
我深深佩服设计师的匠心独具,用四年时光精心打磨经典,让一座建筑实现凤凰涅槃。看到今日藏书楼,我感受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在承继中飞跃。红楼公共藏书楼依托红楼电影院的基础,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原来影院放映厅的高度,将主体大空间分为三层:低、中、高层。分布按人流量逐步减少原则进行设计。主体藏书区保持了电影院的空间风貌,北面是一块大屏幕,南面是原电影院座位台阶,改造成了令人惊艳的阶梯座椅,中间区域摆放了四排读书桌。藏书大厅平时作为阅览区域开放,也可为各类读书会、讲座、新书发布、阅读沙龙等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场地。我在藏书楼的公众号上看到关于讲座、沙龙的活动情况介绍的文章,从图片中可以看到阶梯座椅位置是观众席,四排读书桌的位置被布置成舞台,效果很好。屋顶透明的顶棚让整个大厅显得宽敞明亮。透过屋顶看云卷云舒,如同在蓝天白云下撑着书籍的小船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自然光源与人工照明相互补充,交相辉映。
我数了数,这里共有七种座椅,高低软硬,借势而设,错落有致,与雅致的装修风格融为一体:休闲区的沙发椅,宽大的阶梯座椅,大厅南侧、北侧的沙发椅,围着长条桌的办公桌椅,红色单人环抱沙发,二楼、三楼倚着护栏的休闲桌椅和高脚椅让人与书可以拥有很多种美好的相处方式,每一个读者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位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我喜欢把腿伸直靠在阶梯座椅上,借着屋顶投下的自然光,体味纸质印刷品特有的墨香,懒散而舒适地阅读。藏书楼还安装了洁净书本的机器、充电宝租借等设备,为大家提供便利。还书的桌子摆放在离开的门口,工作人员安静地坐在位于角落的服务台,没有人干涉你的行为,没有人询问你是否购书,非常方便舒服。不可否认,舒适的空间会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我忽然想到老子的一句话:无为而治。是否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前期用心,周密考量,精心设计,妥善布置;后期总结经验,结合实际修正不足;日常运转,却要减少干预,进入顺畅自如的自动运行模式,于无声中让一切合理高效妥帖。
红楼公共藏书楼的书架摆放与分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按文体、年代、书名分类的方法,根据捐书人或团体机构来划分:一层是共享图书、经营者自采图书,可看、可借、可买;二层是藏书区,包括众藏图书和名家藏书,以及口述录音室;三层是名人藏书。一层图书与图书馆分类方式类似,分为儿童区、哲学、建筑、文学等,但是众藏图书、名家藏书、名人藏书按照捐书人分区,以捐书人名字作为分类标签。二楼的显示屏循环介绍捐书人情况。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爱书人的一大“心病”就是书多,家里搁不下,扔掉舍不得,藏书楼为爱书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市民可以将自家有价值的图书免费托管至藏书楼供他人阅读。捐书人可以通过捐赠、托管和合作三种方式申请入藏图书,藏书楼经筛选把关确定入藏图书名录,然后以独特书籍分类方式和屏幕滚动展示的形式,向借书人隆重介绍捐赠者的情况,也向捐赠者表达着感谢和尊敬。读者在不同捐赠人捐赠的读书区阅读,与捐赠人阅读同一本书,不同时空的捐书人与阅读者惺惺相惜,两颗心在无形之中握手拥抱。
二层北侧,有几间锁着的房间,门牌上写着口述录音室,透过透明玻璃看见房间中配备高大上的录音、录像设备,隔音板等。听说口述录音室即将开放给个人使用,满足普通人口述录制的需要。我很期待带着家里老人来体验这项功能。每个老人都有一肚子故事,他们见证了有着毛茸茸细节的真实历史。大多数老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讲述过往,却不能系统有逻辑地将经历书写留存。伴随一代代老人离世,很多历史的细节随之消失。比如八九十岁的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他们说的每句话都可能是重大事件的关键线索或补充。同理,对一个家庭来说,家族史同样重要,也同样会随着人的消失而消逝。用录音的形式保存口述历史,能够为未来留存宝贵的研究资料。在时代发展新阶段,口述录音室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切实需求。
红楼公共藏书楼的入口,摆放着一块广告牌,介绍着藏书楼的核心理念:众藏、共阅、分享。“众藏”就是藏书来源于社会公众捐赠;“共阅”就是指无门槛阅读,面向社会开放;“分享”就是图书的藏家、作者通过强烈的个性引导,和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书目、提供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从“书”到“人”的过渡,让人与书融合在一起,让求知与悦赏融合在一起,让博爱与自爱融合在一起,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价值理念。好的公共建筑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塑造城市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对人美育的熏陶和文化的推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很喜欢一句话:幸福就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读书是重要的一项。家是爱的港湾,书是人类灵魂栖息的港湾。
由于家住延庆,到西城区的红楼公共藏书楼并不方便,我每次在藏书楼都只能待上很短的时间,所以每次我更关注的反而不是手中的书,而是身边的人。
人们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白发的老者,拎着买菜的布袋,端坐在长条桌前;年轻的妈妈,衣着简朴,容貌普通,牵着稚子,表情和微笑却展示着优雅;我看见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趴在阶梯座椅上翻看图画书,捂着嘴提醒自己不敢高声说话,轻悄悄来回往返二〇一九年四月,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整个朋友圈都在祈祷。浴火,一座建筑损毁,雨果的名著依旧耀目。物质终会被岁月侵蚀,会因天灾人祸而消逝,精神却可以不朽,思想可以万古流芳。书籍,正是精神的载体,思想的根基。我告诉自己不要再去追求物质的富足,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心灵依然会觉得空虚和不满足;我们去追求精神的充盈,唯有灵魂得到滋养,生命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红楼公共藏书楼对面,穿过马路,就是古香古色的“正阳书局”,院里有万松老人塔;电视里播放最火爆电视节目,是《诗词大会》《朗读者》,外卖小哥雷海为站上冠军席;外出旅游必须打卡的地点,是网红书店,是名人故居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停留在物质的领域,更对文化、精神需求有着更高要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五种人类需求中,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首先就要自我提升,自我提升的基础就是不断学习。
我再次感慨,真的希望在我的家乡,能够建起一座更好的公共阅读场所,建起一座刷屏朋友圈的网红图书馆,让远道来宾打卡晒照片,让我和我的朋友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泡在里面,安静地读书。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裕、疾病还是健康,书都一视同仁地给予我们知识和快乐。读书的关键是书,无所谓具体在哪里,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座椅上,可以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也可以在家中的书房、客厅、卧室打开一本书,乘上一艘船,自己掌舵起航,驶向更广阔的美好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