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王升山”这个名字,是在北京市延庆区作家协会举办的年会上。王升山以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的身份参会,并对延庆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点评。当时,在我的心里,“王升山”这位带有距离感的领导,却是作家林遥口中亲切的“老师”:“升山老师是位厚道人,他特别关心北京郊区的基层作家和基层作者,如果没有王老师的帮助,我写不出来,更走不出去。”
王升山老师一九七九年参加工作,一九九〇年调入北京作协,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北京地区文学发展的后备力量,更为基层作家搭建平台,为他们的创作发展提供机会。在他的心中装着北京文学,更装着北京作家,正如林遥所说:“北京的作家就没有他不熟悉的。”
我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作家,被王老师认识啊!”机会说来就来。二〇一九年九月,我有幸参加老舍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又重新当回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王升山老师当时已经从北京作协副主席的领导岗位上退休,志愿来到老舍文学院,给我们这些学员当带班老师。在短短两周的幸福时光里,我们与王老师朝夕相处,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老师”的“魔力”。
“老师”真是一个有魔法的词!当你亲切喊出“老师”时,双方的关系,瞬间贴近,仿佛神话故事里的“缩地成寸”,不经意的一个跨步,就走进彼此的内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十五天的学习中,我时刻能够感受到王升山老师教诲中所包含的期望,宛若汩汩不舍昼夜流淌的清泉,悉心浇灌翠绿的新苗。在主讲老师的课程之外,他掌握所有碎片时间,向学生们传递写作知识、学习方法。
两周时间,二十四名学生,三十三场课程,学生性格、兴趣、背景迥然有异,这样短暂的时间,这样密集的知识,这样多角度的观点,学生们能否快速掌握?写作水平能否通过这次充电,真正提升档次?王老师其实比我们还要着急。
“谁知道‘辞章’是什么意思?孙郁老师反复提到‘辞章’,说明这个词非常重要。你们不知道,却没有人问,也没有人查!怎么学习?首在学习态度,要真学才能真懂!”
孙郁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他的课程结束后,王升山老师迫不及待地问大家,言下之意,两分遗憾,三分不满,倒有五分是急切。王老师先解读了“辞章”的含义,继而阐释了他在这堂讲座的收获。
这时候,他的语速很快,身体前倾,目光热烈,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桌面。
座位上的我低下了头。我们文过饰非,王老师一针见血。老舍文学院请来的老师都是著名作家和重量级理论专家,
但是写散文的人泰半腼腆,像乖乖的小学生,以为尊敬老师,就应该站定、敬礼,然后鞠躬,让老师先行,面对久仰的老师,内心充满崇拜,却不敢上前。王老师急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招呼我们:“你们怎么那么傻啊!人们聊天时点拨你一句,够你自己学好几个月的。”
操心至极的话,真的拿我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这也一下戳中了我的短板,我在工作和学习方面,一直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因为害怕露怯,所以不敢张口请教。其实某些道理在专家那里是常识,对初学者反而是看不透的迷雾。只有大胆求教,老师才会告诉你,被什么遮蔽了眼睛。
王老师不仅为我们总结课程,他也亲自上课。他的课不讲理论,而是逐句拆解文章,将如何突破散文语言困境的秘密,讲给大家:“文章中最有灵性的是动词,动词带心,心随之动。”“写别人不知道的,写别人没写过的,在思想上翻新。”他降维指导,把写作知识,变成朴实的话语。
两周的时间里,他通过课堂学习、实际写作、逐篇点评的训练方式,带领我们螺旋上升,引导我们步步突破。六个晚上,六次点评,王老师每次都提前通读全班的练笔作业,逐一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方向。他告诉我们,要抛弃掉原来的写作习惯,结合学到的知识真诚地表达;他对比我们观察后和采访后写出的文字,让我们自己去体味文字背后隐藏着的多元感情。
我们到附近的村庄采访,面对陌生人,我总不敢主动说话。王老师说:“不与人交流,怎么能写出深入人心的文章?你看到的,永远只是表层!与人沟通,其实很简单,张开嘴说话就好了。”王老师亲自示范,主动与村里人打招呼,在闲谈中提问题,教我如何打破沟通的屏障。
他比我们更盼着我们早日破茧成蝶。师生,其实是天然的亲人。
王老师每天谈笑风生、步伐稳健,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其实他血糖高,腿也曾经做过手术,不能过于劳累,但是他一直陪伴我们,白天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两堂大讲座;晚上从七点到九点,点评作业或者外出采访。
密集的课程,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感到吃力,可想而知王老师的辛苦。
毕业半年后,老舍文学院组织创作点评会,请来国内著名期刊的编辑点评我们的作品。点评结束后,王老师说:“编辑的话专业高深,如果你们没听明白,或者不知道应该具体怎么改,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这次我没有犹豫,致电王老师。王老师当时正在哄孙子,却急忙钻进书房,给我详细讲解,通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我相信,其他同学也同样会给王老师打电话请教。不知我们的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在王老师那里,会累积成怎样巨大的时间成本。
学贵得师,犹行路之有导也,身为一名基层作者,能够得遇王升山这样的良师,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