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引路
许青山2025-11-11 16:521,903

  我们走过很多路,遇见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唱过很多歌。有的歌是历史的浓缩,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垓下歌》;有的歌是力量的凝聚,团结人们为同一方向奋斗,比如《国际歌》《劳动号子》;有的歌是情感的凝结,触动心灵柔软的角落,比如《母亲》《十年》有的歌跨越了时代,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有的歌专属于某一群体,变成快速归队的口令;有的歌是个人独创独享,是记录刻骨铭心记忆的保险箱。高度浓缩的歌曲,短小精悍,却具有神秘的魔力,可以修复心灵、陶冶情操,以其美妙的旋律搭建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也能够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歌声回到过去,回忆一桩桩故事,回望一张张面孔,回味一段段感情。

  我的生命里也有很多歌曲,与不同的感情关联。其中《难忘今宵》串起亲情的回忆。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平日里,人们走南闯北挣钱养家,谈生意、交朋友、玩情怀,洒脱地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等到临近春节,离家的人们心心念念想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打牌看电视,到好久不见的亲戚家串个门。仿佛走过千山万水,唯有到家方心安。我们期盼过年不是为了几天假期的休整,而是留恋与团圆密切关联的亲情。有一首歌串起的就是关于亲情的记忆。这首歌叫《难忘今宵》,春节晚会的固定曲目,除夕团圆饭的背景音乐。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在心中响起,我就知道,我想念那些与我血脉相连的人们了。

  一九八三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一九八四年,由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成为每年春晚的固定结束曲。回家过年,是被写入华夏民族基因的执念。为了与家人相聚共度春节,每年进入腊月,新闻里都在不停播报春运讯息,人潮如海的春运也成为外国人眼中难以理解的谜团。我在老家的县城工作,有幸每年都与亲人一起观看春晚。

  春晚的很多节目都已经忘记,因为看春晚的意义并不在于看,而在于聚。电视、电脑开着,不过是烘托气氛,大家一起和面剁馅包饺子聊天最重要。每年我都会提前打出节目单,提前圈定自己喜欢的节目。真到了除夕之夜,却没有人按照节目单观看,大家会在举杯祝愿的间隙,洗牌等待的空余,吃瓜果闲聊的停顿,给亲人电话拜年的闲暇,扫一眼电视,对当前节目进行无伤大雅也不需要负责的褒贬,喜欢的明星和好节目出现,会赶紧招呼打牌的、喝酒的、洗碗的人,停下手中的活儿过来看电视。窗外礼花与星月相互辉映,爆竹声音震天,电视音量开到最大也听不真切。这个晚上,是随意的,是闲散的,是无组织无计划的。只要与家人聚在一起,没有什么事是非干不可的,只要与家人聚在一起,做任何事都有意义。夜色渐深,困意袭来,强撑着眼等待新年的钟声,伴着《难忘今宵》的余韵进入黑甜梦乡。

  将近四十年的难忘今宵,观看春晚的载体不断变化———从屏幕就像一本杂志那样大的黑白电视到大背头彩色电视,再到超薄大屏高清电视,发展到电脑网络佐餐春晚的菜肴日益丰盛,餐桌边家人的衣饰日渐华丽,压在孩子枕头下的红包越来越大,客厅一角堆积的礼物甚至成为老人的负担。可我们觉得没意思了,节目不好看,菜品不好吃,在家没事儿干,与老人没得聊。回家过年仿佛是被习惯推动的不得已,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渴盼。

  二〇一三年除夕,我和妈妈去姨姥姥家拜年,老两口正在专心看春晚。聊天时,我吐槽春晚越来越难看。姨姥爷说:“咱们看事物要看两面才不会失之偏颇,今年春晚数字虚拟技术是首次应用,声光电效果震撼。这也说明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发展进步。”回家后,当《难忘今宵》的歌声响起,我还在想着姨姥爷说的话,为什么我看不见这个显著的变化?是因为我的关注点在于挑毛病,并不是客观公正的评论态度。为什么我要把重点放在挑毛病上?是要随众以证明自己在人群之中,通过人云亦云的吐槽显得自己更有品位。我真的觉得春晚更难看了吗?对于我来说,每年春晚能够记住的节目不过两三个,平心而论,当年的武术《少年中国》、小品《你摊上事儿了》、宋祖英联手席琳迪翁的歌都让我感到惊喜。其实,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追求张扬个性,获得资讯的渠道更加多元,电视节目选择更多样化,甚至各地方台春晚、网络春晚与央视春晚打擂,大家觉得春晚品质下降是正常。我反思的是我自己的随波逐流,丢掉了用自己的心看世界的能力。不只是春晚,还有工作与生活,我都只顾着挑毛病,对那些好视而不见。

  只有亲人和最好的朋友,才会在发现你走偏了道路的时候批评提醒,不顾及你是否会不快、会误解、会记恨。我想姨姥爷表面说春晚,真正的意图是纠正我对方方面面不满意的处世态度。姨姥爷退休前是学校的政治老师、教导主任,曾经关照过我们姐弟几个的生活和学业,教育我们如何读书和做人。在我毕业这么多年之后,他又给我上了一课。

  “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难忘今宵,难忘团聚的幸福,难忘亲情的温暖。

  

继续阅读:舞秋风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童谣年代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