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丰溪书院化春泥
树荫微凉2021-06-09 20:595,435

  宋绍兴十年八月,徽州。

  这乡下不像城里,好在没有多少约束,只要有钱有人所有施工项目自然都是进展顺利的。八月中秋的时候,所有项目都按时交付验收完毕。吴事的新宅院也在中秋之前修造完毕,中秋这日他们一家三口也就顺利地搬进了新宅院,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来参观他的新宅院。这宅院虽说不大,按这时代的眼光粗一看也看不出任何奢华来,但各处细节却是很别致的,很多设计装饰这村里人自然是从来都没见过的。

  吴事也入乡随俗,热热闹闹办了一场乔迁新居的酒席请大家吃,也趁机进一步和村子里的人喝一场酒,套一套近乎。

  吴事的这座新宅院虽然不大,但花费却不少。比如为了防潮,吴事故意把一层地基加高了约四尺,且全部用整块整块的大青石奠基。还有整个房子的木料全部用的都是杉木或楠木,那些超大的窗户也都安装上了玻璃。说到这玻璃,其实这宋代也根本没有用玻璃做窗户的,这玻璃也仅仅是用来做些器皿或首饰之类的。吴事这新宅院的玻璃窗估计也是这天下的又一个第一了,为了这几十片玻璃,他专程和鲁氏营造坊的掌柜跑去新安江上游一家玻璃作坊进行定制。由于技术原因,这玻璃只能做成一尺多见方的大小,而且这玻璃透光度也是无法和几百年后的玻璃相比的。于是,吴事家的玻璃窗都是一格一格的,白天都是要把窗户统统打开才能让房间内透亮,若是关上多少还是有些暗淡的,不过总是要好过这时代的纸窗户或木窗户的。光这几十片玻璃就花了将近三个月时间,四万多贯,整个宅院建下来一共花了十一万贯。再加上村里的道路、码头都是按很高标准修建的,全部都是用整块整块的大青石铺就。还有,那书院不但进行了修复,而且还进行了扩建,增建了几间教室,修造了一块很大的操场,还定制了很多健身的设施。这一系列下来,又花了吴事将近十万贯。

  这村子里的道路等修建完了,这热闹的场景也并没有停下来,接着就是造园工程。整个造园工程可是比之前的修路、修码头之类的大多了,吴事的想法甚是宏伟,他想把整个村子都修建到园林里去,在不改变村里各处房屋院落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处处设景。山石树木,小桥流水,亭台阁楼,花圃树林,草地秋千等等,无不要精巧细致,即参考了中国传统江南园林的样式,又引进了很多西方园林的样式,诸如大片的草地,以及湿地水景等。

  其实从五月份开始,吴事就已经让鲁氏营造坊的人开始设计这丰溪村园林图了。经过前前后后不停地讨论,不停地修改,这设计图都画了十几张,也终于于中秋前定下稿来。最终鲁氏给吴事的预算报价是一十四万贯,听得吴事心惊肉跳。他先前从临安带来的钱大约四十三万贯,这样一算自己也就剩七万贯左右了。其实这七万贯自是让吴事一家三口衣食无忧了,但是这钱花得如此之快,也难免会让人心惊肉跳了些。

  但钱就是挣来花的,花对了,花值了,再多也是无所谓的。吴事一点头,这丰溪园林就立即展开了建造。

  自从吴事搬进了新宅院,他每日的生活便又开始了新的规律。一样每日起得很早,以前他都是做些器械锻炼,现在到了这丰溪村,他便开始了跑步。每日一早起来,他便顺着丰乐河往下跑去,跑到下游村尾的码头然后转弯绕着村子一圈跑回自己家,这一圈下来大约四五千米。他每日早起都要跑上两圈,然后回来自家小院里做些器械运动。和以往在临安一样,在这丰溪村的新院子里,吴事也同样做了单杠及石锁之类,每日里他的健身锻炼几乎是雷打不动的,比他先前在临安城还要勤快多了。这最主要是因为这年代实在是没什么娱乐活动,到了这乡下就更是不像临安城里还能到处逛逛,这里着实是无聊得很,所以每天的健身锻炼其实也是吴事排解无聊的一项主要活动。

  锻炼完,用完早食,吴事便晃晃悠悠到村子里去转了。为了赶在明年八月交付,村子里的园林建造都是分三四处同时展开的。吴事每日里便一处一处的转悠,看看施工进度,检查施工质量,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要求改正。转上一圈,吴事便又朝丰溪书院去了。

  自从丰溪书院翻修扩建完后,吴事又出钱专门从徽州府聘请了两位老师过来。这一般乡下的民间书院大都只请一位老师,很少两位以上的。但是吴事一次就聘请了两位。丰溪书院主要收五到十二岁的孩童,以小学教育为主。吴事毛遂自荐做了这书院的院长,由于书院是他出钱翻修扩建,老师也是他出钱聘请,他要做院长自是无人反对。吴事不但做了院子,还做了老师,他想先讲两门课,体育和数学,还想着未来再开发几门课,比如科学、音乐、劳动之类。但是他一时半会也写不出教材来,所以就先从最容易上手的体育和数学开始。

  吴事根据学生们的年龄及学习程度,将学生分成高低两个年级。这书院的学生也不仅限于丰溪村的,周边村镇的孩童若要过来学习也是一律照收的,而且所有孩童入学均都免费。但是本村的学生中午可以免费在食堂用餐,外村的学生则需缴纳伙食费,每月四百钱。

  书院聘请的两位老师都是五六十岁,村里面便将吴事先前住的那座小院给了两位老师居住。除了两位老师,书院里还聘请了一位杂工,除了做饭就是打扫书院的卫生。

  这丰溪书院原先都是有一套完整的学规的,但是吴事当了院长就直接弃之不用了,他按自己的想法重新制定一套丰溪书院学规。比如上学时间,每日上午辰时开课,午时放学吃饭,下午未时开课,酉初放学。每月逢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放假,其余节假也会放一到三日不等的假。另外,春节前后各十五日共放一个月寒假。要知道,这时代的孩子是十分苦逼的,到了上学的年纪一旦被送入了私塾或书院之类的学校,除了春节、冬至等大的节日会放假,其他时间是一律没有假期的。另外,这每日里的学习时间也都是很长的,天蒙蒙亮就要起床读书,天擦黑才能放学回家,遇到严苛的老师晚上回去还得做功课。

  因此,这书院的时间安排一出来自是引来一片议论纷纷,孩子们肯定是高兴得不得了,但大人们却是满心担忧。尤其是村里的老人都是听得直摇头,吴佩亦是不无疑惑地道:“如此安排会不会太过松懈了?”

  吴事笑道:“七公,学生学习自当劳逸结合,尤其是这些年纪尚幼的孩童,只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的学习,只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也才能更好的长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点可是很重要的。”

  吴佩听得一头雾水,道:“什么本钱?”

  吴事笑道:“孩子们长大了,无论是当官、经商,亦或是务农,这身体可是根基,没有好根基,不管做什么都是做不好的。所以呢,要想学习好,身体必须好。”

  这话自然是说服不了这个时代的人的,尤其是老人。吴事便又道:“不若这样吧七公,先试运行半年吧,若学生们的确不如以往那般进步,到时再改过来,七公觉得如何?”

  吴佩也只好点点头,道:“那就先听你这个院长的。”毕竟吴事是院长,这钱也都是他出的,先试运行半年的要求也并不过分。

  除了这作息时间,让家长们更大跌眼镜的是书院里的课程安排。吴事几乎每日都安排半个时辰给学生们上体育课,半个时辰上数学课。

  尤其这体育课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丰溪书院翻修扩建的时候,吴事特意设计了一些健身设施。比如在书院的操场上,有高低杆、沙坑等。吴事根据高低年级学生的不同,安排了不同的游戏或锻炼活动,诸如老鹰捉小鸡、拔河、跑步、跳远、引体向上、蹴鞠等。一般吴事都把体育课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这样学生们开开心心地上完体育课就去休息或放学回家了。所以,每日里这书院一放学就如同小猪出栏一般,学生们都是满头大汗的冲出了书院,然后朝着各自的家飞奔而去。尤其让家长们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如今这些孩子们每日早晨都再也不如以往那样很难叫起床了,俱都早早起床十分积极地赶到学校去和大家一起做早操,进行早锻炼。

  吴事第一次开书院全员大会的时候,就说过身体第一,学习第二的话。所以书院早上开课第一件事便是做早操,这是吴事定下的规矩。一开始,这请来的两位老师也自是不能接受的。道从来没见过如此这般的书院,早上上课本身就晚了半个时辰,这一来还不上正经课,如此浪费时间,学生的学习如何进展。

  吴事笑道:“两位老师,你们教学多年,实话实说,在二位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都是十分喜欢上学呢?还是十分不喜欢上学呢?”

  两位老师奇道:“实话实说,这学习本身是极其枯燥的事情,如此这般大的孩子自然是不喜欢的。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乃是出人头地之根本,虽然枯燥那也是要发狠心去读的,否则如何科举?”

  吴事知道这宋代科举兴盛,这时代的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科举,就是为了当官出仕。只有在科举不中时,才会想起来经商,教书等生计。所以,吴事自然不会和他们两位老师说什么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当官之类的话,他道:“两位老师喜欢吃芥辣么?”

  两位俱都摇头道:“芥辣太冲了,着实吃不习惯那味道。”吴事知道两位老师一位是福建人,一位是徽州人,他们自是吃不了这芥辣的。

  吴事道:“但是芥辣有祛湿活血之功效,好处很多啊,为何两位老师不每日吃下一碗芥辣呢?”

  两位老师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吴事说这话是何意,一时无语。

  吴事接着道:“这事物再有好处,若你不喜欢,也是吃不下的。相反,若你喜欢,这事物哪怕一无是处,亦或很臭若毛豆腐,你也是想着日日吃上一大碗的。说明什么?”

  两位老师依然一时反应不过来。

  吴事笑道:“说明,喜好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若能让他喜好读书,纵使他天资一般,也是能把书中的道理读清楚的。相反,一个人若是不喜好读书,打死都不想来书院,纵使他天赋英才,那也是解不了书中百味的。我这样说,不知道对不对?”

  吴事这样一说,两位老师哪里会听不懂呢?都道:“道理的确是这样的,只是,这书院难道真的要在这样办下去,会不会太过松懈?”

  吴事笑道:“还是之前的说法,先试试看,若学生们进展不如两位老师以往的教学,那就改过来,改成你们以往那般如何?”

  这体育课虽让大人们大跌眼镜,但是孩子们却是喜欢得不得了。每日里一下课便三五成群跑到外面玩吴事体育课上教的各种游戏,或者小运动。但是,吴事早就定下了规矩,并且反复交待孩子们,玩就要好好玩,尽情地玩,但是只能下课玩,一上课必须把心收回来认认真真地听课,认认真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发现有人上课不认真听讲,每发现一次取消一次体育课。这时代的学生和几百年后的比起来,是极其听话,极其受管束的。在吴事停了孩子们两次体育课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上课开小差,在下面打闹的情况了。

  吴事管理书院的原则是宽严相济,非上课时间管得很松,只要学生们不犯大错,不犯违背道德的事,吴事几乎都是放养的,让孩子们尽情的玩耍。但是上课时却是极其严厉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按时完成,否则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其实,这时代的学生有一点是比九百年后的学生幸福的,那就是作业。这时代没有考卷,没有练习册,没有五花八门的各种习题等,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就是低年级写字,高年级背书,仅此。

  丰溪书院重新开学也就两三个月后,书院里的老师和学生们的家长都发现,如今这孩子们竟然对去书院学习十分感兴趣。每日里不用多喊,也都是自觉起床了,放学后也不用多说,也都自觉写字背书去了。尤其是书院里的两位老师,他们发现这些学生比他们以往教过的学生爱学习多了,每日布置的写字背书也都完成得很好,而且上课的纪律几乎都不用他们操心,学生们竟能自觉地遵守。这两位老师对吴事的教学政策也是无不慢慢地接受了,甚至到后来也是发自内心的有些佩服,觉得这吴事年纪轻轻竟然深谙教学之道。

  而这学生的家长及村子里的人并不会因为孩子们学习更积极了,更爱往书院去了就会觉得吴事的办学政策是可以接受的。倒是,吴事开设的数学课,渐渐的让所有人感到了这书院里的学生是真正有了进步。

  吴事在书院教授数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按小时候学习数学的顺序精心制定了教案。低年级学生先从数数开始教,他带领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数数小棒。然后学习加法、减法,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等。再学习乘法、除法,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到了高年级,吴事便教学生方程,一元一次,二元一次等简单的方程,以及简单的几何,诸如圆周率及勾三股四弦五等。

  吴事的数学教学都是比较注重实务的,他都是以学生生活中的案例来出应用题让大家来解。比如,在低年级他就出,腊月里要腌制腊肉,你家五口人,每人每日吃二两肉,若要从正月开始吃到明年四月,则你家需要腌制多少腊肉?而在高年级他便出,你大哥每个时辰步行十五里前往徽州府,已经走了两个时辰了,若你每个时辰最多步行二十里,你现在出发想要赶上他,需要多少时辰?在哪里能赶上大哥?诸如此类的问题。

  直到这年年底,入了腊月这徽州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腌制腊肉腊鸡腊鸭及灌制腊肠等。这腊货,尤其是腊肠的灌制都是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的,多少肉配多少肠衣多少盐多少糖多少香料等,总是让每家的娘子头疼不已的。所以,这每家到腊月里需要腌制腊肉灌制腊肠是几乎每年都是一样的数量,或者直接简单减半。如果要减去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数时,便就需要请村里有学问的人帮忙算上一算了,若是自己随便算错了,让腌制出来的腊肉失了味道,可是会让人笑话的。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了,这上了书院的孩子们竟然神奇般地如村里有学问的人一样会算计了,随便多少肉都能算出需要配多少肠衣多少盐等。很多家长自然是不敢相信的,依然去问了村里的有学问的人,竟然得出一样的答案。这一家是这样,两家三家也是这样,一时之间这村里便纷纷议论开来了,都道以后再也不用请七叔帮忙算计了,家里已经出了个懂算之人了,看来我们这丰溪书院也真是没白上呢,进步比之以往去溪尾村的私塾大多了。

  慢慢的,这村里人也便渐渐接受了吴事在这丰溪书院的办学政策,虽然还是会偶尔有些议论,比如吴事带着学生们去爬山踏秋的时候,比如书院举办运动会的时候,但总体上对于学生们的进步都是看在眼里的。

继续阅读:第74章 人生匆匆如来日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宋生存手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