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何来无巧不成书
树荫微凉2021-06-09 21:035,348

  所谓无巧不成书,让人想不到的是吴凡他们从新安江岔进来的这条河竟然叫丰乐河。

  是的,竟和临安城第一名楼丰乐楼同名。

  而且,这丰乐河边四五十户人家的村庄叫丰溪村,竟然几乎全部姓吴,吴凡的吴。

  这丰溪村远远看去四五十户人家,但走近前却发现将近一半的房屋却是空的。原来,二十年前方腊起事,村里很多人便随了起义军而去,从此便未再归来。

  族长吴佩是位已年近八十的老者,须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得知吴凡也姓吴,而且希望在此地落地生根,便觉得十分高兴。

  “这村子里空着的屋子你们可以随便挑一间来住。”吴佩领着吴凡三人在村子里慢慢地逛了一圈,他指着那些空了很久的屋子道:“这屋子住不坏,反倒是空得坏。这世间的万物离了人气也都是死物。”他边说边用手中的桃木拐杖指着村子周围远远近近的隐隐青山,和村边缓缓流淌的河流,道:“包括这山川河流,没了人看,再漂亮又能如何?当年我吴氏先祖看中此地山抱水绕,风光旖旎,当真是风水宝地,才定居于此。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我丰溪吴氏已经达五十一户四百二十多人,却二十年前,都跟着圣公起事,只剩下如今三十一户,不到两百人。”吴佩说着不禁深深叹了口气,接着又道:“这少了人气啊,这山川河流怎么看都不如往昔般好看了,总觉着那山再不如以往那么青,这水也不如以往那么绿了。人呐,兴许是老朽太老了,看的时间长了,把那青山绿水都看褪色了,呵呵。”说到最后,他不禁莫名的笑了出来。

  吴凡选了一间村子最外围临水的院子,这间院子虽然不大,但保存状况却比较好,没有明显的破败,而且离水近也方便。

  “真是无巧不成书呢。”九儿和橘儿边收拾屋子边和吴凡说道。

  “无巧不成书?何来无巧不成书的事,都是我事先就筹备好的呢。”吴凡笑着道。

  九儿和橘儿一脸惊奇,道:“官人是何意?难道官人来过此地?”

  吴凡笑道:“我姓吴,此村乃吴氏村落,你们觉得巧么?”

  两位女子相互看了一眼,一时未反应过来吴凡此话何意。

  吴凡见她们没明白过来,便接着道:“其实,九百年后我就出生在这里。不,准确地说再往前走七八里的另一个村子。但是也是这吴氏大村分出去的,我也姓吴也是这丰溪吴氏的后人。”

  九儿和橘儿听得惊愕不已,心道难怪官人对这里这么熟悉,那新安江支流也是不少,他却直接驾船七弯八拐到了这里,真是不可能有这么巧的事情。

  橘儿忽然问道:“那吴佩,是官人?”

  吴凡笑道:“自是我祖宗了。”

  “祖宗?”九儿和橘儿忍不住咯咯笑了出来。

  吴凡道:“我的身世你们切记,不可说予任何人听。”

  橘儿笑道:“知道的官人,说出来且不吓死人了。”

  吴凡道:“还有啊,从此后在这丰溪村我便不叫吴凡了,得改名。”

  两位娘子奇道:“改名?那叫何名啊?”

  吴凡道:“叫,吴事。”

  “无事?”两位娘子听得不禁咯咯笑出声来,道这官人取的名字着实有趣得很。

  村里来了户新人的消息,自吴事进村便就传遍了整个村子每户人家。说这一男二女三人,男的长得高大魁梧真如大将军一般,两个女的真是和天上的仙女一般十分漂亮。你看人家这举手投足,这穿着打扮,这一看就是大城市来的。

  这乡下人从来就是自来熟,无论九百年前还是九百年后,吴事是深有感受的。他们选了这间小院刚收拾不一会,便陆陆续续来了很多村里人。这些人进门就笑嘻嘻地打个招呼,然后简单两句自我介绍后便挽起袖子帮忙收拾起屋子来。

  这小小的院子一下就涌进来十几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女子,她们不但帮忙干活,而且都还各自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用具,比如脸盆、扫帚、水瓶等。大家说说笑笑,问东问西。时不时盯着这一男二女看上一阵,都不禁道:“哎哟,两位娘子如何长得这般美貌呢?”

  九儿和橘儿哪里见过这等场面,她们小时候都是城里官宦人家的女儿,自是养在深闺。就算后来逃到雁荡山里,也是几乎与世隔绝不与人往来的。后来到了临安住在定民坊,也是绝少与周边街坊来往的。所以,这乡下人的自来熟,以及爽直的话语,着实让二人尴尬不已,十分不习惯。

  人多做起事来就快,因为屋子空的时间太久,里面的很多家具大多不能用了,尤其是需要承重的家具,比如床,凳子,椅子等。吴事把这些家具统统清了出来,不到半天这座小院就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再摆上大家送来的各种用品用具,过几天再去买些生活用品来,那这院子便就又是个整整齐齐的家了。

  这座徽州的小院坐北朝南,并不是几百年后那样的徽州民居坐南朝北。吴事知道这个时代的徽州人还没有兴起外出经商的风气,所以商家门不宜南向的习俗在这里也便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建筑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儒家仪俗来。小院并不是四合院的样式,正厅进深很深,分内外两层。外间是厅,厅很宽,是接人待客的地方。内间就是厅的后面是间卧房,厅左侧有个走廊,通过走廊便是后门,出了后门便是丰乐河,这小院就是背靠着丰乐河而建。正厅的两侧各一间房,一边是卧房,一边是厨房。这小院虽小,可比他们在临安城租的那周邦家的小院大多了。这乡下什么不多,就是地多,不但院子里宽阔些,就是院子外围也是十分宽阔的。吴事想,要是在这青山绿水的地方,在这临水的河边修座小院,不要大,再比这大些就好,要两层小楼,采光要更透亮些。要在院子里种棵大树,夏天的时候在院子里纳凉数星星,吃饭也是可以在院子里吃的。还有,要修一座木头平台直接伸到水里,天气炎热推开门就可以从家里跳到河里去。另外,也还是要修座炕,这里冬天是很冷的,他是知道的。

  吴事这样想着,零零碎碎的。他想到一点便和九儿、橘儿她们说到一点,两位娘子听着吴事絮絮叨叨零零碎碎的想法,自己再想象着,觉得这样的日子其实也真的很不错呢。

  三日后,吴佩开了吴氏宗祠,请了村子里所有的人来开会,当然也是请了吴事过来的,因为这会的主旨就是讨论要不要接纳吴事永久留在丰溪村。

  其实,开会之前的两日吴事是专门去拜访过吴佩几次的,他把自己的想法细细和吴佩说了一遍。吴佩沉默了半晌,道:“这是关系全村人的事,不是老朽一人所能决定的,还是让大家来决定吧。”

  于是,便有了这一日的开祠。这一般开祠都是男人入祠说事,女人原则上不能入内说话的,但今日吴佩让全村所有人无论男女全部进了祠堂。一是因为村里人本身就不多,进去也都是装得下的。二是吴佩觉得这事重要,还是让所有人都知道一下,让大家都参与决定比较好,而且,有些人家目前也都是女子在做主。

  这开了祠堂,所有人都悉数到了,吴事才清清楚楚发现这一村的人口状况。一半多是女子,各个年龄层都有。剩下大约七八十位男子。而这七八十位男子中,三十多位都是六十以上的老者,剩下四十多位却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或孩子。中间的四五十岁的中壮年男子几乎没有。

  吴佩举着拐杖简单说了几句,无非就是吴事三日前来到本村,目前住在村西头的空屋子里。说吴事也姓吴,本是一家,只是起源于哪里,也已不可考。最后,吴佩又说了一下村子里的状况,目前中青年男子较少,很多田亩也都开始逐渐荒芜了,很多房屋也都腐朽倒塌了,村子里的路很多都破损不堪也无力去修复。还有,族里无力聘请老师,致使村子里的孩子也都要到另一个村子去上学。吴佩越说越多,说到后面,他发现自己说岔了主题。便挥一挥手道:“算了,让吴事说吧。”

  吴佩说完这些,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想法,这吴七公是希望吴事留下来的,要不然他这些有的没的干啥?

  没有人说话,只是好奇地看着吴事站了起来,走到前面道:“在下吴事,字子闲。和诸位一样,口天吴。以前我家住汴京,后来大家也知道,建炎南渡时全家都是四处逃难。金人的铁蹄来得太快,及至逃得出来也是死的死,散的散了,最后只剩下我一家三口了。后来我四处做生意,赚了些钱,就想着以前爹爹说的徽州府丰乐河边有个吴氏乃是同源,便带着妻子驾着船一路寻了过来。也是冥冥中祖先保佑,三日前便让我真的找到了这里。”

  所有的人都沉默着,看着吴事接着说下去。其实,吴事的这一段话从内容上来说基本等于废话,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涵。而且这话是真是假,大家也根本就不关心。

  吴事接着道:“我知道,我对于诸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如果偶尔来此地住几日,玩一玩,想必大家也是好奇而高兴的。但是一旦我要长久住下来,大家也必定是担心而疑惑的。”

  依然没有人说话,只是好奇而冷漠地望着吴事,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吴事继续道:“大家担心我这个陌生人住在这里会不会给大家带来危险,大家担心我一个陌生人长久住下去会不会挤占了大家的土地钱财,对不对?”

  还是没有人说话。

  吴事有点尴尬,心道怎么就没人说句话,回应一下自己呢?我他妈这演讲还怎么讲下去啊?没办法,吴事继续硬着头皮道:“在这里请诸位放心,我吴事经商多年,也多少积蓄了些财富,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可以保证如果我长久住下来,必定会带领我丰溪吴氏人丁越来越旺,越来越富裕,村庄越来越漂亮。”

  “如何富裕?如何漂亮?”人群里终于有位年轻人问出了声音。

  吴事内心深深吁了一口气,这单口相声的确难度大多了。他笑道:“首先,翻修村中的书院,聘请老师来为孩子们教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翻修村中的道路,修建河边码头,让村内村外的出行都方便舒适。另外,将村子的周边进行重新规划,修建园林,供村中老者和孩童休憩玩耍。”

  “说起来容易,这可是要很多钱的。”人群中不禁有人议论起来。

  吴事大声笑道:“诸位放心,所有这些所需花费全部由我来承担。”

  此话一出,人群里便一下炸开了锅。没听错吧?这修书院修路修码头至少好几万贯呢,还要修园林,那没个十几万贯哪里行……这,图甚啊?

  “图甚?”吴事笑道:“我图甚呢?我看着年轻,但是这么多年见过国破家亡,见过亲人离散,吃过苦,逃过命,也见过钱,很多的钱。人在外漂泊久了,总想找个归宿。图甚?我就是图个归宿,图个安宁。丰溪吴氏究竟是不是和我同一个发源,重要么?其实已无所谓重要与否,重要的是诸位的接受,和我的心是不是能够在这里停泊的下来。”

  这几句话说的简单,却又有些深奥,在场的没有几人能够真正懂了这话里的内涵。

  吴佩重重地在地上敲了几下拐杖,道:“诸位,还有没有话要说的?”

  “那如何越来越富裕呢?”人群中依然是年轻人最关心这个问题,如今这村子中间力量脱节,老的老,少的少,没有人带领,村子里的资源优势早已无法发挥出来,各家各户的日子较以前过得越来越紧张。

  吴事道:“其实,我们丰溪村有良田一千五百多亩,周边山岭环绕,水系丰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不足良田开始逐渐荒芜,也因村中缺了主心骨带领,村中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如若我在此落地生根,我便把诸位所有的田亩全部租下来,诸位每家每户不用耕作,也不用纳税,我每年每亩给租两百五十斤稻谷,四十斤香油。诸位每家都少则十几亩,多则上百亩,靠着田租也是衣食无忧了吧。算不算富裕呢?”

  这祠堂里不到两百人的人群一时议论纷纷,天下竟有如此好事?

  吴事这三日其实也一直都在做功课,据他观察,这丰溪村有一千五百多亩田,而且都是难得的优质良田。但是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逐渐开始出现了荒芜。村里人其实也想过从外面请人来耕作,或者把这些田亩发包出去。但是年纪大的老者心不在此,也无力去管理。年纪轻的又不懂农作,再加上整个村子里的风气还是以读书科举为主,对于农耕之事也不是很上心,加之无人领头,导致这村子里的田地也就一日日不上不下的耕作着,实在忙不过来就让它荒芜了。

  而对于每年给出的田租,其实吴事心里早就有个大概的算计的。这宋代的水稻亩产大概是三百斤左右,而这丰乐河边的良田吴事估计如果细细耕作至少有三百五十斤的产量。每年两季大约亩产六百到七百斤稻谷。而如今,这良田在村子里这些老少手里产量才两百五十斤左右,每年统共也就五百斤。吴事承诺给出两百五十斤的田租,而且是不劳作不纳税的情况下,有谁是不愿意的呢?

  吴事看着人群里大家议论纷纷,对于这等好事似乎有些不敢相信。他继续道:“诸位,也用不着担心,这田亩不是其他宝贝,是拿不起带不走的。诸位若不信我,那就这样,我先付田租,后耕作如何?”

  又是轰然一片议论,这真是好事好到底,虽然不敢相信,但先付田租那还有什么担心的呢?人群里点头的人越来越多。吴事接着道:“诸位也许会问我是来做善事的么?不是,我不是来做善事的,我只是想要一个安宁的归宿,我只是想要一个美好的家园。我租下诸位的田亩所多产出的所有谷物将全部用在族里和村里,我吴事颗粒不收。这些产出用来赡养村里的老者,让他们能够颐养天年。这些产出用来聘请老师,教授村里的孩童读书习字,让他们知书达理,出人头地。这些产出用来帮助贫困病残,让所有人都能平等享受生活。”

  祠堂里一片安静,没有人在再议论什么。吴事所说的这些美好的事情,那都是古书里的场景,虽是人人向往,但也都知道那是几无可能的事情。但是,现在就有人承诺要去做这个事情,虽一时想不通,但也极是向往的。

  见无人再说话,吴佩便举着拐杖起了身,道:“其实,我们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就算吴事没有租下大家的田亩,他住下来也没什么不可以。当年,我们吴氏先祖也没有征询谁的意愿,不就直接落地为根了么?”吴佩看着人群,人群看着他。他接着道:“最近十几二十年,我们丰溪吴氏没落得厉害了,老的太老,小的太小,缺了见过世面的领头人。吴事虽年轻,却经过商见过世面,既然他愿意落此为根,也愿意带领我们继续繁衍昌盛,我觉得大家也没什么可疑虑的了。”他环视了一眼四周所有的人,道:“若没有反对的,那自今日起吴事便是我丰溪吴氏的人了,如何?”

  祠堂里的人先是一时沉默,然后忽然都纷纷点头道好。

继续阅读:第72章 清江一曲抱村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宋生存手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