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饲料,渔村的村民就行动起来了。
第二天,孟雅茹就从孟建国口中得知,村里几乎每一户都买了饲料,而且还都按着限量两个的买。
见识过饲料的作用后,谁都不肯吃亏。
虽说是花了十块钱买,但是这渔获卖出去,钱很快就回来了,哪怕卖不完,自家做成干货也成,完全不怕浪费。
孟雅茹起得晚,没赶上大家伙出海的场景,倒是碰上他们回来了。
村里大多数人都没有大船,只有小船。
有些人家有点家底,就和亲戚或关系好的合买一条小船。
现在大大小小二十多条船就停靠在码头上,一个个都是满载而归。
“孟老哥,你也在啊!”
王大龙笑呵呵地和孟老爹打招呼。
他是村长,这么多年下来,也攒了点家底,三个儿子还没分家,四人都一起出海了,旁边是他婆娘和儿媳妇,在解网取下上面的渔获。
“收获还可以吧?”孟老根笑着搭话。
村长毕竟不一样,要打好关系,所以孟老根私底下送了他两个饲料,这样他们一家就有四个饲料,可以收获两百多斤的渔获。
“很可以!”王大龙竖起大拇指:“弟弟我记着你这份情了!”
孟老根点点头,笑着邀请:“我们家的烧烤院子,今儿在省城开业,大龙你也一块去吧?”
“你们家这么快就做生意啦?”王大龙眼睛放大了,有点迷幻。
他心想,这饲料居然这么好用,孟家之前也就是吃个饱,现在居然有钱做生意了!
想想也是,这饲料这么好用,孟家人肯定没少挣钱。要不是真有钱了,能舍得这么干?
王大龙心痒痒的,面上还要恭维:“我肯定到,还要带上我家那几个一起,给老哥帮忙去!”
孟老根忙摆手:“这怎么行,过去吃饭就行,今儿开业,一律五折呢!”
旁边几个一直竖着耳朵听的,立马追了过来:“孟老根,我们去了也能有五折吗?”
“当然有,都有!”
孟老根很热络的和大家伙搭话。
孟建国哥几个,则在船上帮忙,今儿可有的忙呢!
孟家今天也出海了。
和村里人不一样,他们家的渔获不卖。
这会子就要把东西运到县城去了。
家里的烧烤店今晚开业。
几个儿媳妇和林淑芬一大早就坐牛车过去了。
新买的碗盘筷子需要清洗,还要在附近宣传。
院子之前就打扫过了,干净程度没的说,比新房子还呈亮。
几个嫂子一开始还很不理解。
一个饭馆,干嘛搞得比新房还漂亮?
孟雅茹就说,难道他们愿意在脏兮兮的地方吃东西?吃了不怕不干净?
后来听说这院子需要有人轮流住着,几个嫂子心疼男人,立马就没话了。
开店第一天五折是孟雅茹定的,为了更大程度的吸引人流。
价格也是孟雅茹定的。
荤的一串一毛钱,素的两串一毛钱。
这样下来,只要吃个十串,就能挣五毛了。
孟建国几人嫌贵,毕竟他们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些东西都是无本买卖,也就费点饲料和力气,可是绝对没有那么贵的。
说话的都被孟雅茹打回去了。
也就他们几个力气大的,才觉得力气活不贵。
做餐饮可是个累活,只要有客人就歇不得,而且厨房那么热,待久了都怕中暑。
最后是她的调味品,孟雅茹买了一堆的调味料,像是孜然粉和辣椒粉,这些都是要自己做的,她试验了好久才找到满意的味道。
她当时都气得想打人,当是谁做烧烤都是能吃的呢!
她比较狠,直接让几个哥哥和她PK做烧烤。
没有了孟雅茹的调味料和合适的火候,哥几个的舌头被狠狠虐了一番。
东西不是烤糊了,就是外表焦了里面还没熟,关键几人还舍不得东西,过后上吐下泻的,林淑芬和孟老爹差点以为他们中毒了。
有了惨痛的教训,哥几个很快妥协了。
横竖打了五折也不贵。
私底下则是想着,要是后面生意不行,再把价格降下来!
餐桌是孟雅茹设计的,程木匠动作很快,合着几个徒弟,两天就做好了。
昨儿晚上就送到县城了,连带她要的竹签子。
烧烤炉子找了胡老板帮忙定做,也花了不少钱。
木炭是孟老爹找人烧的,是他的堂弟孟克。
原本孟老爹是打算自己做的,被孟雅茹否决了,家里需要做的事多着呢,完全可以把这点事交给别人做。
孟克的妻子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长年累月要吃药,又干不了什么活,唯一的儿子也体弱,干不了渔民的活计,一家人全指望着孟克。
因为这些原因,孟克家里一直没攒下钱。
知道孟老爹找人干活后,孟克想起上次孟雅茹给的十块,又听村里人说孟家发达了,便上门自荐。
孟雅茹其实心情蛮复杂的,她有那么多的赚钱法子,不介意拉拔自家亲戚,但孟克家里离不得他,便只能作罢。
最后孟雅茹千叮咛万嘱咐,让他记得做个口罩再烧炭,免得肺部吸入太多炭粉,将来会生病的。
孟克很怕生病,问的很仔细,后来做好了还特地上门给她看口罩。
因为这个,孟雅茹就让王翠翠把贝壳风铃的活教给了孟克的儿子孟益辉。
孟益辉虽然体弱,但这点力气还是有的,很能坐得住,一天下来也能做十几个。
贝壳风铃的生意还行,县城人多,人流量也广。
王翠翠教会了几个婶子,现在一天都能卖出几十个,挣好几块钱。
虽然是辛苦活,但大家都很欢喜,对孟雅茹很是感激。
王翠翠选的都是村里比较困难,心性又好的,其中便有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婆。
这个年纪了,轻易动不得。
骨质疏松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不小心摔了折了,命就没了。
上了年纪的人,最怕就是对家里没用,现在几个老婶子能挣钱,家里也和谐多了。
不用怕儿媳妇说闲话,也不怕儿子不孝顺。
一时间,渔村的气氛大好。
年轻一辈,都想靠着饲料多捕点渔获,好卖钱娶媳妇。
年纪大点的,就想着挣点钱给家里翻新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给女儿添嫁妆……
有那老一辈的,就想给自己多点养老钱。
大家伙都有自己的目标,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