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王守仁的话,刘健的身子也不住一颤。
他竟是也有一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倒不是说王守仁的学问有多精妙深刻,而是他的思路,一下破解了眼前的一个死局。
自程朱理学蔚然成风以来,读书人们都以为四书乃是不二法门,何谓不二法门?在天下读书人眼里,四书既是圣人之言,也是一本理论指导的书。
不然也不会有那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荒谬之词。
而这个风气,其实在程朱理学出现前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北宋的丞相赵普,别人认为他一声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合适,皇帝赵匡胤问他是不是,赵普便是回答,我以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
于是乎,人们固执的将论语或者四书,当成了理论指导的书籍,认为只要读好这几本书,就能解决这天下所有的问题。
真正可怕的还不仅于此,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朱夫子又将圣人之道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天下读书人都深信不疑,认为天下学问在四书面前都是不入流的杂学。
这些儒学门人疯狂的去理解所谓的四书五经,等他们终于如愿以偿,踏入仕途,自然也将四书当做自己从政和治理国家的标准,但结果却是,出现了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就是书中的那一套放到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正常人如果觉得一个办法行不通,自然会想办法去解决,但在这个社会氛围的驱使下,人们只知道钻圣人之道的牛角尖。
既然圣人之道没有错,朱夫子没有错,那错的是谁?
那肯定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自己学艺不精,书读得不够,才没能将圣人的学问化为己用。
所以这些读书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就是继续读书,越是读书,就越觉得迷茫。
甚至一句简单的圣人之言,他们也会去曲解成高深莫测的含义。
这是一个死循环,绝大多数人,读书读到死,依然觉得自己没有悟到圣人的学问,到死的时候依旧还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刘健明白了,为何刘培强来一趟西山后就疯了。
刘培强书读得太多了,可真正进入仕途,他却发现自己能用的学问太少,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如此无能,是因为自己书读得不够。
陷入了死循环的怪圈。
只是,在人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怀疑的念头。
只是这些读书人不敢去揭开这个怀疑,不敢去质疑圣人,不敢去质疑朱夫子。
而王守仁的办法很简单,他只是将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天下学问包罗万象,怎么能靠半部论语去解释?
圣人需要被读书人尊重,在王守仁的阐述里,圣人之道是区别人与畜生的本根,但圣人之道却不是解决问题,不是治国的办法。
而解决问题,需要什么?需要知行合一!需要科学!
刘健深深吸了口气,他现在是理解刘培强的想法了。
这是因为...
因为他自己也曾遇到这个困惑,而自己的困惑,现在...被王守仁这个晚辈给解开了吗?
不行!要冷静!
可不能让一个毛头小子扰乱了老夫的心智,不然若是被别人知道自己被王守仁给忽悠了,那全天下的读书人会怎么看自己这个文渊阁大学士。
哼!不过是几句剑走偏锋的怪谈,想要动摇程朱理学?简直是可笑。
但在刘健的心里,却隐隐又有一个声音,似乎在不断的重复,重复着王守仁的话,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而此时,一个读书人忍不住反驳王守仁:“宋朝赵普能以半步论语治天下,这难道是假的不成?”
王守仁微笑道:“赵普自然不是假的。”
一下子,那些被王守仁按在地上摩擦智商的读书人就像是看到希望的曙光,似乎抓住了王守仁的软肋。
“既然赵普没错,那岂不是王先生错了!”
面对质问,王守仁缓缓的站起身,不急不慌的说道:“你又错了,赵普跟随宋太祖南征北战,四处用兵,四处平定纷乱,这可是在读书?其实他大半生都在带兵,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读书。他之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你们看来似乎真的只用半部论语。”
王守仁看着反驳的那个读书人,目光如同一把利剑直击他的灵魂深处。
“赵普的行为可实则却是暗合知行合一,半部论语便是知了忠孝仁义,但何谓忠孝仁义,这就需要俯身去做事,在行事之后明白更多的道理,因而赵普才担得起贤相的头衔。”
众人这下又被王守仁说得沉默不言,这家伙太能说了,就连刘健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反驳王守仁。
王守仁的话发人深省,这就如同有人要开锁,想尽办法,却是奈何不得,琢磨了一千年,这群读书人还守在门口,讨论如何找到钥匙。
而王守仁不一样,老子不需要钥匙,直接一脚把门给踢开了。
打开门固然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但唯一让这些读书人不能接受的就是,这开门的方式是不是有点太粗暴了?
于是乎,有人佩服王守仁,觉得他说的有理,带却又让人觉得有问题,只是这问题到底在哪儿,却说不出上来。
就像是你感觉背上很痒,你却不知道具体哪里痒,但就是觉得痒。
但也有一部分人激动万分,觉得打开门不就行了,还要什么钥匙,这不是犯贱吗?
王守仁拿起地上的锄头,接着道:“歇息得差不多了,咱们这么多人,难道还挖不完十亩地吗?”
刘杰顿时觉得心里堵得慌,还想听王守仁继续说点什么,这下又要挖番薯了?
“还要挖呀?”
“王先生,既然已经通过挖番薯教授了学生们此间的道理,这番薯,要不然还是不要挖了。”另一个读书人苦着脸说道。
王守仁却是一副疑惑的模样:“我说过是为了给你教授道理吗?”
啊?难道不是为了讲授学问?那我们为什么要挖番薯。
王守仁坦然的道:“本来让你们来,就是因为马上入冬,这番薯再不挖起来可就坏了,我家老师看我们几个门生都在休沐,便是让我们抓紧时间来帮忙,若是今天不把番薯给挖完,可是要被老师责罚的。”
不要说这些读书人,就连毛澄等人都瞪大了眼睛。
出门前只有王守仁去了李兆的书房,出来后王守仁就说今天要替老师办件大事,说是老师随后就到,众人都以为是李兆要来学堂上课,结果李兆没来,便是想着王守仁今天代师上课。
却是没想到李兆叮嘱的事情,居然就是挖番薯。
王守仁回头朝师兄弟们道:“师兄弟们,他们不想挖没关系,咱们可得加把劲啊,老师说了,干不完活今晚上回去就没晚饭了。”
几人看出来了,王守仁吹了这些牛,只有这句话是实打实。
眼下也没时间怪王守仁说话没说清楚了,几人都开始认真的挖番薯。
毕竟,恩师说不给饭吃,那就是真的没饭吃啊。
而一众读书人顿时有种被狗曰了的感觉,我们这是当冤种了?
一个书生突然问道:“敢问王先生,您的学问都是舟山侯教授的吗?”
“自然,没有恩师,我便难以考上科举,没有恩师,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明白知行合一。”
王守仁说完这句话自己都有些感动,自己跟在恩师的身边,真的学到太多东西了。
但实际上王守仁这些学说,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王守仁自己悟出来的,李某人顶多了教了四个字:知行合一。
毕竟有这么一个圣人学生,李兆哪里愿意去花心思教导,对于这种天才型学生,你只需要给他一点提示,他自己就能考上重本,连补习班都不用上。
此时,在场的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疑惑,这个舟山侯真的如此厉害?
关于舟山侯,大部分都是战功赫赫的印象,三百募兵镇倭寇,一骑出关退金帐,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很有钱,舟山侯特别有钱!
没想到舟山侯居然连学问也做得如此高深,要知道舟山侯才不过二十岁啊,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居然能有如此的学识,简直太可怕了。
转念一想,舟山侯毕竟是今岁会试三鼎甲的恩师,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只是一个武夫。
虽然是被王守仁忽悠了,可所有人都没有离去,而是跟着王守仁等人继续挖番薯。
很快到了傍晚,众人又累又饿,可有了之前的经验,许多人开始掌握到挖番薯的技巧,接下来的活就显得很有效率。
十亩地的番薯被全部挖出来堆积在田埂上,足足二百五十石的番薯。
这些读书人虽然满身狼狈,可看着自己挖出来的番薯,想到这些番薯会在不久后就会成为百姓的口粮,心里不禁欣慰了不少,似乎比起在屋子里做学问,这干农活也不算坏事。
刘杰朝王守仁恭敬的行了一礼,才告辞离去,回到学堂外的茶肆上。
刘健正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番薯干,看着刘杰满身大汗,气喘吁吁的模样,刘健微微一笑。
站起身拍拍刘杰的肩膀:“感觉如何?”
刘杰是知道自己父亲的脾气,在刘杰看来,王守仁的话语在父亲看来肯定是荒谬的言论。
于是小声道:“儿子觉得,王先...不,王守仁是在胡言乱语。”
刘健叹了口气,却是没有揭穿王杰的心思,丢下几个铜板便径直离开:“咱们也回府吧。”
【作者题外话】:更得少,还是要求票,脸皮子就是这么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