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名噪一时
今宵初弦月2025-10-24 12:234,995

时光倏忽,转眼便是半月之后。大姐府上张灯结彩,一派喜庆,今日正是她长子大婚之期。李智云随同阿妈前往赴宴贺喜。

值此良辰吉日,李家除了大哥、二哥正率劲旅东征洛阳,四哥镇守龙兴之地太原外,阖府上下,从长辈到小辈,几乎倾巢而出。当李智云乘坐的马车驶入大姐府邸所在的街巷时,他方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簪缨世胄,钟鸣鼎食”。

府门前车马如龙,冠盖云集。放眼望去,光是姐姐、姐夫就有十几位,更别提那些穿红着绿、追逐嬉闹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以及众多堂叔、堂婶、堂兄、堂嫂等亲眷,济济一堂,人声鼎沸。再加上长安城里有头有脸的达官显贵、勋戚子弟……前来贺喜的宾客,粗粗算去,竟不下七八百人。

大姐的府邸在长安城中也算得上轩敞阔大,然而此刻却是人满为患。前院、后院、正厅、偏厢,但凡能摆下桌案之处,皆设下了丰盛的酒席,鳞次栉比,少说也有一百余桌。红绸如瀑,彩灯高悬,空气中弥漫着酒香、脂粉香和食物的香气,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交织成一幅极致的盛世浮华图卷。

这一日,李智云成了当之无愧的焦点。仿佛约定好一般,无论熟识与否,络绎不绝的宾客纷纷向他举杯致意。他的风头之盛,甚至一度盖过了阿爸。觥筹交错间,醇酒入喉,李智云渐觉双颊滚烫,视线微醺,连脚步都有些虚浮了。

这盛况,并非无因。近些时日,他那些“妙手偶得”的“诗作”和惊世骇俗的“圣言”,早已如野火燎原般在长安城中流传开来,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那些原本对李家心存疑虑、甚至隐隐抵触的势力,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横空出世的李家幼子。坊间议论纷纷,皆言李家出了个“小李谪仙”,堪比当年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然而,在许多人心中,这位李五公子比之曹植犹有过之!曹植空负诗才,而李智云不仅诗情磅礴,更蕴藏着足以开宗立派的“思想”光芒。他那些振聋发聩的“圣言”,其格局气魄,竟能与古代圣贤的传世箴言相提并论,俨然是足以照耀千古的不朽篇章!这意味着什么?即便是最迟钝的人也能嗅出其中非同寻常的气息。一个崭新的、以“唐”为号的王朝气象,似乎正随着这位年轻公子的声名鹊起,在悄然孕育之中。

更有甚者,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荡,开始憧憬那由文运开启的煌煌盛世。自古以来,文运昌隆则国祚必盛!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揭开了强秦雄汉的序幕;如今李智云如彗星般崛起,是否预示着又一个足以媲美乃至超越秦汉的、更为恢弘壮丽的大唐帝国,即将降临这片古老的土地?……

至于李智云为营救未来岳父而不顾形象“满地打滚”的“逸闻”,非但没有折损他的光彩,反被传为一段彰显真性情的佳话。才子名士,本就该是这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的模样!成大事者,何须在意这些小节?此事在长安贵族闺阁之中,更是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那些待字闺中的千金小姐们,私下里不知生出了多少钦羡与微妙的嫉妒——试问天下,还有比一位出身显赫、才华横溢、又如此重情重义的翩翩公子更理想的良配吗?更何况,传言这位公子还生得玉树临风,俊逸非凡。于是乎,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贵女们,竟纷纷软语央求父母,定要带她们来赴这场婚宴,不为别的,只为一睹这位名动京华的李五公子那卓然不群的风采!……

这场盛筵,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李智云卷入其中,直至酒阑人散。待他回到太极宫时,已是身心俱疲,倒头便睡,整整酣眠了一天一夜才缓过劲儿来。

这日午后,李智云神清气爽,正准备出宫散心。刚行至宫门,便听得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与守门的卫士争得面红耳赤。走近一瞧,竟然是韦小宝。

原来韦小宝专程来太极宫寻他,却被恪尽职守的宫卫拦下,这才起了争执。韦小宝眼尖,一眼瞥见李智云,登时喜出望外,撇开卫士便冲了过来:“李兄!可算找着你了!你这是要出去?”

“嗯,随意走走,透透气。”李智云应道。

“那正好!”韦小宝不由分说,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带你去个好地方!保管有趣!”李智云好奇追问去处,韦小宝却卖起了关子,只神秘一笑:“到了便知!”

两人穿街过巷,走了约莫两条街,停在一座气派的酒楼前。韦小宝熟门熟路,领着李智云直上二楼雅间。推门进去,只见一张偌大的八仙桌旁,已围坐了七八位锦衣华服的少年郎,年纪皆与李智云相仿。其中一人见了他,慌忙起身,快步趋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舅舅安好!”

李智云一愣,看着眼前这张陌生的年轻面孔:“你是……?”

“甥儿窦孝谌啊!前几日大姨妈府上婚宴,不是刚见过舅舅么?”少年脸上带着几分热切。

那日宾客如云,李智云被灌得晕头转向,哪里记得住这许多面孔?不过对方既称自己为“舅舅”,想必是某位姐姐的儿子。他稍一回想,二姐夫正是姓窦。于是李智云恍然,一拍脑门笑道:“噢!想起来了!你是二姐家的贤甥!瞧我这记性!”

窦孝谌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殷勤地请李智云上座,并热情地为他引荐在座的各位公子。李智云一一望去:有刘文静的公子刘树义;有裴寂的爱子裴律师(李智云心道:这名字倒吉利,以后若惹上官司,倒是现成的帮手);还有一位是礼部尚书李纲的幼子李玄旨。

提起李纲,此人经历颇为曲折。他原是隋朝尚书右丞,更是前太子杨勇的授业恩师。杨广登基后,他心灰意冷,便辞官归隐于鄠县老家。后来,大盗何潘仁盘踞司竹园时,强行将其“请”出山,委任为长史。待到何潘仁归附三姐的义军后,李渊入主长安,何潘仁便遣李纲前来觐见述职。李渊深知其才,当即将他留下,委以礼部尚书的重任。

其余几位,也皆是朝中显贵的子弟。其中一人名叫屈突寿,正是兵部尚书屈突通的爱子。说起屈突通,其归唐经历堪称忠烈。李渊攻占长安时,屈突通正率领精锐在潼关与刘文静大军对峙。部下曾有人劝他投降,他却断然拒绝,时常抚摸着脖颈慨然道:“应当为国家挨一刀!”其忠义可见一斑。

当时屈突通的家属都在长安,尽数被李渊所俘。刘文静为迫降屈突通,特意派人将其子屈突寿接到军中,命他在阵前劝父归降。谁知屈突通见儿子前来,勃然大怒,厉声呵斥:“贼奴何故来此?昔日我为汝父,今日我与汝是仇敌!”竟命令左右军士放箭射向自己的亲生儿子!

后来,屈突通见大势已去,只得留下部将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率军东奔,欲投洛阳。然而他前脚刚走,桑显和便献关投降了刘文静。刘文静立刻派遣轻骑,协同桑显和一路追击,终于在稠桑追上了屈突通。屈突通结阵自守,桑显和却策马阵前,对其麾下将士高喊:“京师已陷,汝辈皆关西人,今欲何往?”此言一出,军心瓦解,士兵们纷纷弃械归降。屈突通知事不可为,仰天长叹,翻身下马,面朝东南(隋炀帝所在扬州方向)屈膝跪倒,悲声恸哭:“臣力屈至此,非敢负国,天地神祗,实所鉴察!”最终被士兵缚送长安。李渊深爱其才其忠,非但不罪,反委以兵部尚书重任,并赐爵蒋国公,恩遇极隆。

李渊用人之道,与那刚愎吝啬的楚霸王项羽截然不同。项羽能亲为士卒吮吸痈疽,可谓爱兵。然其吝于封赏,功勋之臣,印信在握,棱角磨平亦不舍授之,终致韩信等奇才背楚投汉。李渊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封官授爵一事上,堪称挥金如土。一郡守若举城来降,非但官位不动,更往往赐予公爵之尊。当初大军打到河西郡时,其一日之内发下的委任状竟逾千份!可以说,自晋阳起兵至长安定鼎,李渊最乐此不疲、也最见成效的“大业”,便是这裂土封侯之举。

果然,这份慷慨为他赢得了海纳百川的声名。长安既定,北起商洛,南抵巴蜀,各地郡县长官、豪强纷纷遣使入京,输诚归顺。负责接纳的官署,每日回复的文书堆积如山,大唐的疆域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很难说,这些投诚者中,有多少是冲着李渊许诺的官爵而来。而这,正是李渊的精明之处:你要富贵权势,我要江山社稷,各取所需,互不相欠,岂非两全其美?

今日这场酒楼小聚,本是韦小宝与这群贵胄公子们相约饮酒。席间,话题自然绕不开近来风头无两的李智云,好几位公子都流露出结交之意。韦小宝一听,顿感面上有光,拍着胸脯自告奋勇:“此事包在我身上!我与李五公子颇有几分交情,这就去把他请来!”这才有了太极宫门前那一幕。

如今李家坐拥关中,已是实际上的主人。李智云身为唐王李渊的亲子,在这群少年郎眼中,自是当之无愧的“大哥”。无论年岁长幼,众人皆以此尊称。他们望向李智云的目光,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敬慕,纷纷起身敬酒,言辞恳切地请求聆听他的“高论”。李智云见此情景,胸中豪气顿生,酒意也涌了上来。眼前这群少年,意气相投,正是他渴望交往的伙伴。于是,他兴致勃发,口若悬河,将后世那些闻所未闻、光怪陆离的奇谈怪论、思想火花,添油加醋地倾泻而出。什么“地球是圆的”、“大海彼岸有巨陆”、“未来铁鸟飞天、铁龙行地”……直听得这群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们目瞪口呆,如坠云雾,却又觉新奇无比,仿佛眼前推开了一扇通往不可思议之境的大门,个个心驰神往,对这位“大哥”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酒足饭饱,已是日影西斜。一群少年郎带着七八分醉意,满脸酡红,勾肩搭背地晃出了酒楼,沿着长安喧闹的大街漫无目的地闲逛。行至一座颇为轩昂气派的府邸门前,朱门高墙,石狮威武,李智云不由驻足多看了两眼,随口问道:“这是谁家府邸?好生气派。”

“哦,这是李靖李大人的府上。”韦小宝打着酒嗝回答。

“李靖?”李智云眼睛一亮,酒意似乎都醒了几分,“可是那位托塔天王李靖?哪吒三太子的父亲?”他顿时来了极大的兴趣,几步上前,抬手便去叩那沉重的兽首门环。

“笃、笃、笃!”敲门声在寂静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清晰。不多时,侧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一个仆役探出头来,疑惑地打量着这群明显带着醉意的少年郎:“各位公子,请问找谁?”

李智云借着酒劲,也不答话,伸手便轻轻推开挡路的仆役,招呼着身后一帮兄弟:“走,进去瞧瞧!”一群人嬉笑着,不管不顾地涌入了府门。穿过花木扶疏的庭院,他们直奔正厅而去。李智云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正欲掀帘而入,眼前光线一暗,一个身影已挡在门前。他抬头一瞧,哇!你好高大,好威猛呀!那人黑面虬髯,双目炯炯如电,不怒自威,沉声喝道:“尔等何人?擅闯私宅,意欲何为?”

“找人!”李智云理直气壮地回答。

“找谁?”黑面将军李靖眉头紧锁。

“哪吒!”李智云脱口而出。

“哪吒?”李靖一脸茫然,“哪吒是谁?”

“一个小男孩,”李智云比划着,描述得绘声绘色,“长得白白胖胖、虎头虎脑的,最喜欢穿一件红肚兜,脖子上挂个亮闪闪的银项圈,手里耍一杆红缨枪,脚底下踩着两个能喷火的轮子,叫‘风火轮’,急了还能从嘴里喷出三昧真火来……”他越说越起劲,仿佛亲眼所见。

李靖的脸色越来越黑,不等他说完,便不耐烦地大手一挥,声如洪钟:“荒谬!我家从未有过这等妖……这等人物!速速离去!”说罢,不由分说,如同驱赶一群聒噪的麻雀般,将这群醉醺醺的少年郎轰出了大门。

“砰!”一声巨响,厚重的府门在李智云面前紧紧关闭,震得门环嗡嗡作响。

李智云被这巨大的关门声震得一愣,盯着那紧闭的朱漆大门,酒醒了大半,心头掠过一丝不快:吾好歹也是唐王之子,未来封王拜将的人物,这李靖怎地如此不给面子?

一旁的刘树义凑过来,带着几分不解和好笑:“大哥,您这说的……脚踩风火轮?口中能喷火?这……听着像是志怪传奇里的人物,现实中哪会有这样的人呀?”

李智云闻言,挠了挠头,也觉自己有些荒唐,大约是前世看的神话故事混入了现实记忆。他讪讪地摆摆手:“咳,兴许是我记岔了,走了走了!”说罢,转身欲走。

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轻微的“吱呀”声。李智云下意识回头,只见那紧闭的大门竟又拉开了一条窄缝。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正扒着门缝,好奇又略带怯意地向外张望。男孩眉眼清秀,眼神灵动,与刚才那黑面虬髯的李靖颇有几分神似,却又透着少年人的稚气。

李智云心中一动,朝他招了招手。那男孩犹豫了一下,随即推开大门,快步跑了过来,在离李智云几步远的地方站定,仰着脸看他。

“你是李靖的儿子?”李智云问道。

男孩用力点了点头,目光在李智云和他身后那群衣着光鲜的少年身上扫过,带着一丝向往。

“你叫什么名字?”

“回公子,我叫李德誉。”男孩声音清脆。

“李德誉?”李智云低声重复了一遍,心中那点关于“哪吒”的期待彻底落了空,不免有些失望。看来此李靖非彼托塔天王。

然而,男孩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心中一暖:“大哥,”他学着刚才刘树义他们的称呼,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我……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吗?”

这声“大哥”叫得李智云心头舒畅。他看着眼前这个被严父关在府内、渴望伙伴的少年,再看看自己身后这群意气相投的兄弟,一股豪气油然而生。他展颜一笑,伸手拍了拍李德誉略显单薄的肩膀:“你既叫我一声大哥,那便是自家兄弟了!从今往后,我们这帮人里,算你一个!走!”

继续阅读:第二十四章 上林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家父唐高祖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