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的粮食从浸米、上甑、摊凉、拌曲到装进酒缸,封缸等,都是和旨亲手完成。春生、三哥、细妹在一边给她打下手。等待发酵的日子里,和旨每天都会去酒窖,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酒缸,心里才踏实,这是她重振刘记酒坊的希望。
刘保衡不放心,在刘王氏的陪同下来酒坊,反复问和旨,过段时日开缸,不知道酒缸里是酒液,还是腐败的废水。
和旨理解爹爹的心情,刘记酒坊已经不起任何打击。但在未开缸前,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她也无法肯定缸里就是好酒,只是请爹爹放心,她遵循了酿酒的每一道程序。
刘保衡听后,脸一沉,但也无法责怪和旨,有经验的耙头,都不能保证每一次酿造都成功,何况和旨是新手。
和旨给爹爹和娘奉上茶,告知他们董长河明知酒坊现在是借粮造酒,也知道还有未用完的酒曲,但在开工第一天就来派发,有故意多派的嫌疑。自己拒绝后,董长河威胁不接受酒曲,刘记酒馆就降为脚店,无奈之下只好签字画押,导致又欠了都曲院一笔酒曲钱。
刘保衡叹息一声,告诫和旨,酒坊要想维持下去,就不能得罪都曲院,能忍则忍,毕竟脖子上已被人系上了绳索,有些事情由不得自己。
和旨不太认可爹爹的看法,心里琢磨着,如果所有“由不得自己的”事情,一味忍下去,也许会越忍越糟糕,只有“破”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落实到酒坊的具体经营上,就是酒曲实际用多少,都曲院就派发多少,这样酒坊的压力会相应减轻,也能更好地发展。
刘保衡捶了捶胸口,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已看不懂人心、人性,他看向和旨,不满地说道:“叶家这次肯借粮,出乎我的意料。德兴酒坊,还有你舅舅家的作为,也出乎我的意料,前者曾被我联手打压出东京,后者则是我尽心尽力帮助过的。”
“就像我们酿酒的曲子,不是你向蒸熟的粮食里放得越多,就一定出高品质的酒,人心、人性也如此,爹爹就不要再计较德兴酒坊和舅舅的冷漠。”和旨说完,神色轻松了几分,她告诉刘保衡,会仙楼酒坊现在的当家人是叶天朗,据说不但擅长经营,还是酒坊的耙头,这样的全才在东京酒业领域里,挑不出第二人。更重要的是,叶天朗的行事风格,与叶耀宗有很大区别。
“他这次帮助我们,会不会有别的心思?就像仁和酒坊的朱贵明?”这是刘保衡得知和旨在叶家借到粮后,一直担心的问题。不然,他想不通叶家为什么以德报怨。
和旨顿了顿,不禁哑然,是自己主动去叶家借粮,而且几经波折叶天朗才同意,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有歪心思呢?
为了打消爹爹的顾虑,和旨转移了话题,告诉他三哥和细妹都去酒坊打杂了。一想起那天,细妹拧着三哥的耳朵进了酿酒坊,和旨就忍不住笑。现在多了两个帮手,等过些时日出酒后,酒馆也能开张接客。
见和旨提到细妹,刘王氏小心翼翼地偷笑,又猛然止住,抬头看向刘保衡,见他正盯着自己,一慌张就脱口而出:“老爷,我以前只要叫和旨做针线活,她就去细妹家,说是有个伴做得更快,我也不以为意,后来我有次去细妹家,无意中发现,细妹手里绣的那方帕子,正是我交给和旨叮嘱她绣的。当时,碍于细妹娘在一边,我就没有说破。”
“呵呵,细妹替你做针线活时,你在她家干什么?”刘保衡看向和旨,眼神里有了些许轻松。
和旨心里一暖,这是记忆中,爹爹第一次对她和颜悦色,而且是在得知她曾欺骗他们之后。
“读书,偷偷去学堂先生那里借的,读完一本去还时,再借另外一本,不懂的就在还书时向先生讨教。有时候没有读完又要去酒坊打扫,就带到酒坊,打扫完后躲在酒缸后面读。”和旨开心地告诉爹爹,她几乎读完了先生所有的藏书,也读了爹爹送给二哥那些与酿酒有关的书。
“肯读书、能担责,也机灵,可惜,你终归是女儿家,女孩子再能扑腾,又能飞得多远?”刘保衡垂下头,朝和旨摆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