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夏,南夏皇上与漠北王一起病倒了。
说是小事,因为两人不过都是感冒,并无大碍。
说是大事,两人都不再年轻,这样一场小感冒就需静养才能痊愈。
于是,南夏皇上带着后妃和宠臣去了京郊的温泉,漠北王带着宠妃和幼子去了王都的牧场。一时间,南北两大权力中心呈现一种诡异的状态。当权力的中心点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抽离时,尘土之下的心思纷纷被扬了起来。
南夏这边,留守的太子本想趁机断掉王皇后的一个助力,却没想到中朝先对他发难了。虽然太子与王皇后一副母慈子孝的样子,但是出面为难过太子的中朝,却无法与太子和解。
两方在几天内就斗到日月无光的地步。
杀红眼的太子,利用监国的权力,绕过宰相,罢免了中朝几位要员,从地方到中央都受到了影响,甚至连边城的守将都为了躲避这次风头,带着嫡系部队去巡查防线了。
就在南夏朝野上下沉浸在政斗中时,漠北却发生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宫变。
如丧家之犬一样,私逃回漠北的慕容晖,在把汤晓丹献给漠北王后,虽然暂时免除了被送回南夏的危机,但他这种行为,让他在漠北王都成了过街老鼠般的存在,谁都可以踩他一脚。
对此,慕容晖并不反抗。
演了几个月的苦情戏后,慕容晖终于等来了机会。
他趁漠北王出京之际,联合漠北王的宠妃,两人一个在牧场发动宫变杀了漠北王,另一个在京城发动政变屠尽了漠北王的成年王子。
与慕容晖登基的消息一起传到京城的,还有漠北的雁骑兵临边城的噩耗。
太子连发三道急令让守将回援,但根本来不及。两天的时间,漠北的雁骑就攻破了外城,而回援的部队则被截在了半路上。
守将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的结果,主动撤退,并向边城飞鸽传书,让他们在漠北雁骑围城未成之时,撤出边城,向东撤退到海边。等漠北雁骑进入南夏腹地后,再行夺回边城。
守将这个办法对于边城守军而言是最优的选择。主动撤退,保存实力,等漠北军队进来后,再关门打狗,最大限度地吃掉漠北的有生力量。因为漠北的其他的部队,机动性远不如雁骑。
等漠北的后续部队赶来时,边关各城已经完成了防守性收缩,不会在短时间内被攻破。漠北的后续部队也知道这点,所以他们的主要功效,就是接应雁骑回到漠北。
以雁骑的机动性,就算边城被南夏重新夺回,他们也还是有办法脱困,不至于全军覆没。
南夏边军,甚至会为了尽早结束战争,故意敞开一条口子,让雁骑离开。因为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边军得到了战功,雁骑得到了财物。
但这个办法,对于南夏北方人民来说,是灭顶之灾。因为雁骑所到之处,无论是出于军事目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皆是烧杀劫掠赤地千里。
就算雁骑最终被赶了出去,拒敌之功也全都记在军队身上,老百姓遭受的祸害却无人问津,只能自认倒霉。
这事情在前朝常常上演,到了南夏鲜家当政后,与漠北签了和平协议,两方不再有大战,但小规模的侵扰,还是时有发生。
大家心里都有些数。
所以河间王在听到雁骑到了边城后,他第一时间疏散弓高、乐成两县的居民,让他们携家带口,收好粮财细软,转移到信都县,或者是山里。除了有什么特殊情况,雁骑的马队是不会进山的。
弓高、乐成两县的居民几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事,自是不肯走。不走不要紧,河间王直接把守城的军队和存粮全拉去了信都县,只留少数衙役维持当地治安。
两县的居民一看这架势,也只好听从了河间王的安排。反正已经到夏天了,山里的条件还不错,就当去山里去春游。
早就做过几轮城防加固的信都县里,一时间挤满了人,好在城内的粮食和水源都不成问题。
信都县毕竟是国都,信都县人世面见得也多,见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立刻把城里城外能见到的菜全都腌了,大有固守三年的觉悟。
河间王虽然也摆开了固守信都县的架势,但他还是准备,一旦雁骑有围城的架势,就立刻逃到山里去。他知道,庄校尉可不是雁骑的对手。好在进山的密道已经初具规模,只要转移的够快,两三天内应该能转移走一城人。
河间王如此紧张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知道,汤晓丹是慕容晖心中永远过不去的那道坎。慕容晖敢弑父夺权,完全是因为汤晓丹被漠北王折磨的不成人形。若不是太子的人从中相助,汤晓丹怕是已经成一具枯骨了。
汤晓丹的遭遇,冲破了慕容晖最后的理智,他现在只有恨,只想报复,只想要天下给他与汤晓丹的爱情和孩子陪葬。
河间王自觉,汤晓丹走到今天这步与他有很大关系。如果汤晓丹不嫁给他,可能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所以,他觉得,慕容晖一定想将他杀之而后快。
可是,向来神机妙算的河间王这次却想错了。在他之前慕容晖还恨着更多的人,准确的说应该是京城内那些曾给他无尽的羞辱与痛苦的人。
为了能尽快攻入京城,慕容晖放过了河间王,而是指挥雁骑直扑北都。
这下子,除了河间王外,正在收复边城的边军也傻眼了。
边军本以为雁骑会像前朝一样,在边关附近的城镇劫掠一番,然后火速退去。毕竟漠北根本没有灭了南夏的实力这件事,天下人都清楚。
劫掠哪里边军都不在乎,只要他们后面能取得大胜,拿到足够的斩首数量,就能给朝廷一个交代。但北都不一样,除了北都城破后,雁骑会直接威胁到京城外,北都里也住了大批的权贵。
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可以不顾,但权贵可是会去皇上面前告状的。那些死了人的权贵之家,只要见到皇上,想起此事,便会不停地说下去。他们可受不了这长年累月的折磨。
边军虽然着急,但现在去救援北都显然是不可能的。边城夺不回来,他们哪都不能去。因为他们一旦放弃边城不顾,去救援北都,漠北的援军到了,他们就是腹背受敌的状态。到那时,南夏的江山才真的危险了。
好在,接到边城城破的消息后,皇上就从温泉回到京城,继续履行他的责任。
太子与中朝也暂时放下成见,共同抗敌。毕竟他们争的是对这个江山的管理权,要是江山没了,还管理个屁。
只可惜,朝堂上的众志成城,在漠北开始进攻北都的那刻直接土崩瓦解。
大家都知道,只要北都被攻破,雁骑五天内就会到达京城。
太子力劝皇上带着年幼的皇子们去江南暂避,自己固守京城等待勤王之师来解围。雁骑能迅速攻下城池,靠的是机动性高,但机动性高也有缺点,那就是编制小。
虽然不知道这次雁骑来了多少人,但漠北的雁骑一共才三万。
就算这三万人都来了,一路上全无减员掉队,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攻下城高池深储备丰富的京城。只要太子能坚持半个月,各地勤王之师就算不到,雁骑的补给也根本不上了。
想要马跑得快,就要背的少。如果能做到坚壁清野,雁骑很难以战养战得到补给。
太子觉得自己一定能稳住大局,不会让京城失守。皇上只需要在江南住上个把月,就能回来。
虽然太子希望能借此机会获得名声,但他这个建议确实也是从关心皇上出发。皇上为了能全力处理漠北入侵的事情,虽然病还没好,却自己给自己停了药。
太子害怕皇上硬挺下去,会病情加重,以后落下什么病根。
而且石夫人现在已经怀孕七个月了,再晚就无法承受舟车劳顿了。
但太子的这番好意,却遭到了皇上与中朝的全力反对。
皇上自是不肯将自己的一世清名毁在此处。他怕自己抛弃臣民不顾的行为会遭到天下的诟病。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
所以他要太子带领京城妇孺去江南暂避,自己则留在京城主持大局。只要他在,人心就不会散,漠北失败的速度会更快。
对于皇上的决议,中朝是举双手赞同。
只要皇上在,皇上赋予他们的权力就在。皇上的威望不倒,他们的权威就不会倒。
再说了,谁知道皇上离开后,太子会不会对他们下黑手。
战时,死的人都可以推到漠北的头上。
就在朝堂上几番争执的时候,北都传来消息,他们只能在坚持两天了。
面对这残酷的事实,太子还是屈服了。他带着京城的老弱妇孺们,以最快的速度奔出南门,直奔江南而去。
他的目标是禾春郡,江南最美的地方之一。
太子去禾春郡并非是贪恋美景,而是因为禾春郡交通较为闭塞,好藏人。
就在太子离开京城的时候,河间王也准备离开信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