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四分之一决战十七
樱花约2021-03-01 11:132,791

  上世纪90年代J联赛诞生之前,日本并不存在真正的足球产业。但随着职业足球诞生,J联赛发展迅猛,也使得日本足球迅速成为亚洲之王。而在日本足协众多大刀阔斧的改革中,青训被视为重中之重,不过日本青训成功的精髓,在当下中国却根本行不通。

  以1993年J职业联赛诞生为界,日本足协将昔日几乎全然交由校园,无力亲自打理的青训工作,真正自上而下“抓”了起来。第一步,即是为新生的日本职业足球俱乐部立下规矩。

  建立青训梯队,加盟J联赛的必须条件!

  1991年底,J职业联盟(类似“中超公司”)第一任主席川渊三郎受日本足协重托筹建职业足球联赛之际,效法“俱乐部准入制度”的创始者德国足协,为当时全日本业余足球顶级联赛的47支企业球队,以铁的手腕亲拟了联盟准入条件:“必须拥有至少12名职业球员,确保拥有可自由支配的可容纳观众人数达1万5千人的足球场,建立球员育成梯次体系,教练班子必须持有资格证书”。

  此后进一步提高门槛,追加“球队法人化、职业球员需达18人以上,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确保分担联赛经费”。

  这样,J联盟旗下全体俱乐部自1993年J联赛诞生之日起,就拥有U12、U15和U18三个年龄段的梯队,这是其加盟的必要条件,也被J联盟标榜为自身特色之一。自2013年起,日本足协更是将上述准入条件升格为制度性的“准入制度”,一年一审,为亚足联在亚冠联赛实施这一制度作了率先探索和垂范。

  打破依赖“校园足球”的无知与偏见!

  川渊三郎筹建职业联赛,为职业俱乐部拟定上述准入标准,特别是立规“建立球员育成梯次体系”,鉴于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新理念:希翼透过J职业联赛的诞生和职业俱乐部的出现,让“日本的孩子充分拥有欧洲那样健全的、近在身边的运动设施与环境,随时随地享受运动的快乐;最终,青少年在新时代的土壤上出落成职业体育人,成为受人敬仰的社会楷模”。

  此前日本足球不是没有联赛。早从1965年起,日本足球就在原有的涵盖九大地域到市町乡村的四级联赛架构基础上,诞生了日本顶级的全国性业余联赛(JFL)。

  然而,参加联赛的主体是企业球队,作为企业旗下一个部门,依附于母体的球队不过是企业无形的广告和门面;球队命运亦为私人财阀的喜恶所操控,与社会公众需求隔着难以逾越的高墙。

  此前日本足球也不是没有青训。日本高中足球和大学足球傲然拥有百年基业,传统上“校园足球”乃是日本足球浑然天成又令人艳羡的青训基地。然而在校园之外,日本却是“社会体育”的荒漠,无论是这一概念,还是如社会型俱乐部这般可接纳孩子们踢球的“容器”,都近乎真空,这与足球发达国家大相径庭。

  川渊煞费苦心铁腕筹建J联赛,乃是向日本体育的无知与偏见霍霍开刀:日本足球需要也必须从企业球队充当主角的、名曰“企业足球”的旧时代,进化到由职业俱乐部担纲领衔、在发达国家蔚为常态的“社会足球”新时代;而职业化足球时代的青训,必须以J青训为王!

  川渊在《J联盟加盟规约》中的立规,无一不是向旧有俗窠开刀:著名的“球队法人化”,指的是加盟球队必须脱离母体企业,以独立法人身份立足社会;“确保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直接对应球队主场搬出企业,转而联姻自治体公立球场。纵观当下中超的“房地产”足球形态,这一核心变化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新生职业俱乐部队就这样从财阀手中被抢出来,还给了社会。而“建立球员育成梯次体系”,落实的正是J青训为王。日本足球连同日本青训,由此华丽丽实现转身。

  资质覆盖,强力推动青训教练职业化!

  为不断推动业余性质的青少年指导转型为职业化时代的青训教练,J联盟配合日本足协制定有五档制(S、A、B、C、D)“教练资质制度”。除规定职业俱乐部一线队主教练必须拥有S级教练资质,一线队助理教练、二线队主教练被要求必须拥有日本足协认证的A级及以上教练资质;职业俱乐部执教“第2种登录者(高中年龄段,U18)”及 “第3种登录者(中学年龄段,U15)”队伍的主教练,则须拥有日本足协颁发的B级及以上教练资格证书。

  J联盟为此定期开办教练资格培训班,通过“教练资质覆盖”这一杀手锏,提升旗下青训教练的质与量。从前,一名球员凭借现役时期的名声就能从事足球指导的旧有做法被永久翻篇。如今,“培养青少年教练”更是被纳入日本足球定义下的“育成”概念,重视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培养青少年球员”。

  坚信不存在人种劣势,独缺育才环境!

  经过多年摸索和积累,J联盟自2002年成立了“J青训委员会”,选拔优秀青训专家出任青训技术委员长,从理念和技术上全盘指导J旗下青训梯队。J联盟的青训理念是--“日本,完全能够亲手培养出自己的球星!”

  现任J青训委员长上野山信行就说过:“同是地球人,日本人与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等让世人仰视的人才宝库之间不存在壁垒。

  日本孩子中也潜藏着毫不逊色于世界的足球天才”,“关键看能否打造一个能够唤醒其天资并长期为之提供指导的环境”。

  在这一思路下,J联盟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旗下的竞赛体系,在既有的U12、U15、U18参与竞夺的J青年杯之外,也细化年龄建立了U13、U14、U16梯队和相应赛事,并积极派遣队伍参与国际大赛的锤炼。就在不久前,在有“小世界杯”之称的“哥德堡杯”世青赛上,“代表日本出战的J联盟U14选拔队就力克德国球队一举摘魁。J青训后生可畏!”

  “言必称日本!”这是中国足球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足协自职业化以来前后组织过不下10个考察团、赴日考察过不下20次,也请来日本足协官员多次来华讲课,多数浮于表面,效果如何?不言自明。中国足球界思想混乱,甚至在决策过程中出现偏差,至于执行层面的情况就不难想象了。

  这些年来,记者多次前往日本深入探访,从最基层的小学到中学、大学;从职业俱乐部的青少年培养到民间社会俱乐部的青少年体系建设,包括各级训练中心、各级国字号队伍的建设等等,唯独没有能走进日本的足球学院。借助此番在日本大阪进行的世俱杯赛期间,记者有机会深入其中。

  日本足协迄今为止总共建有四所足球学院(JFA Academy),除最早的“福岛足球学院”因为在2011年大地震后临时搬迁到静冈外,其他三所分别为熊本宇城足球学院、今治足球学院、足球学院,记者走访的就是大阪府市内的这家。

  不管是“足球学院”还是其他三所足球学院,采用的均是“寄宿制”,一周五天全部都吃住在同一个地方,只有周六、周日才回家,但回家的目的是参加比赛。这不啻是给国内部分鼓吹“国内足校的最大弊端是三集中”的“忽悠人士”一个响亮耳光。

  要借鉴或拷贝国外足球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培养的模式,首先要搞清楚国外足球发展的全部情况,尤其是诸多细节问题更需要认真研究。否则只能把中国足球引入一条虚无缥缈之路,中国足球根本就耗不起!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足球学院,从乌兹别克斯坦的“本尤德科足球学院”这类隶属于俱乐部的,到卡塔尔的“精英学院”这类隶属于政府部门的,记者都深有感触。这一次所到的“市足球学院”,则属于日本足协。从属性上来说,同为“足球学院”,但各国的性质各不相同,且差异不小。

继续阅读:第二百一十章 四分之一决战十八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转校生的教练人生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