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光拆开快递盒,里面是几本新订的台账本,封面印着“顾客反馈记录”几个字。她把旧的那本拿出来对比了一下,纸张厚了些,翻页更顺。刚把新本子放进柜台抽屉,门口传来一声“老板娘”,抬头看见老张端着空饭盒走进来。
他把饭盒往柜台上一放,“还是十八块那个套餐?肉比前两天又少了。”
宋晨光没说话,拉开抽屉取出新本子,翻开第一页,写下:“4月19日,老张,低价套餐肉量持续减少,顾客不满。”写完合上本子,抬头问:“您觉得多少合适?”
“不说多,起码得有两块。”老张指了指自己碗底残留的菜汤,“以前那块肉能盖满饭,现在夹一筷子就没了。价没降,分量缩水,吃着不踏实。”
她点点头,“明天您再来,我让厨房重新调。”
老张“嗯”了一声,转身走了。门铃响了一下,店里恢复安静。
李阳从后厨探头,“听见了?”
“听见了。”她说,“不只是他,昨天那桌年轻人也说,三十八的套餐贵是贵了,但没吃出啥不一样。”
“那就不是价格问题。”李阳擦了擦手,“是值不值的问题。”
前妻这时从账房出来,手里拿着今天的销售单,“低价套餐卖了二十七份,回头点的只有五个。高价套餐一共卖出四份,没人第二次点。”
宋晨光把本子递过去,“我们得改。”
晚上八点,闭店后三人围坐在角落餐桌旁。桌上摊着过去五天的销售记录、成本核算表和那本反馈本。墙上白板还留着上一章写下的三条管理守则,她拿板擦擦掉,重新写下:“套餐问题:价值感缺失。”
“我觉得不能改。”前妻先开口,“低价就是为了拉人流,本来就不指望赚钱。客人贪便宜,你还想让他们吃得饱?那干脆送饭算了。”
李阳摇头,“可现在是又便宜又吃不饱,谁还来?”
“关键是,”宋晨光指着数据,“点低价的人来了也不回头,点高价的吃完就走。我们没留住人。”
前妻皱眉,“那你想咋办?提价?还是加量?成本扛不住。”
“都不是。”她说,“我们以前做菜,讲究的是‘一口记住’。红烧肉要入口化、回甜,炒青菜要锅气足、油亮不腻。可现在套餐一推,全成了流水线打饭,味道没变,但感觉没了。”
李阳点头,“确实,这几天我盯着出餐,为了快,菜都是提前炒好保温。汤也是一锅接一锅,咸淡靠感觉。”
“问题就在这。”宋晨光说,“低价套餐不是不能做,但得让人觉得‘划算’;高价套餐也不是光贵就行,得让人吃出‘特别’。现在我们两头都没做到。”
前妻沉默了一会儿,“你要怎么改?”
“三档。”她说,“经济档、标准档、尊享档。每档都有一个让人记住的点。经济档不是‘少肉’,而是‘加量’;尊享档不是‘堆菜’,而是‘体验’。”
李阳眼睛亮了,“比如,经济档加一份免费续菜,标准档主菜升级,尊享档加一道限量小食?”
“对。”她拿起笔,在纸上画出结构,“经济档十八块,主荤不变,但红烧肉切成小块,数量不减,配菜加一碟时令蔬菜;标准档二十八,主菜换成大块炖肉,汤里加点干货;尊享档三十八,双主菜,再加个饭后茶点。”
前妻翻了翻成本表,“尊享档的茶点要是用现做的,一单至少亏五块。”
“那就不用现做。”宋晨光说,“买成品小点心,成本三块以内,配上热茶,显得讲究。关键是,吃完有回味。”
李阳笑了,“行,我来配。”
第二天中午,新套餐试做版上线。经济档加了青菜,肉块虽小但数量足;标准档的炖肉炖得更久,汤里浮着几片香菇;尊享档配了茶和一小碟芝麻酥。
老张来了,点了一份经济档。吃完后没走,站在柜台前说:“这回肉是多了,但菜太油,吃完口干。”
宋晨光记下:“4月20日,老张,经济档菜油重。”
下午,一对年轻情侣试吃尊享档。女生在反馈本上写:“甜品太普通,像超市买的。”
晚上开会,三人围着试吃反馈汇总。李阳看着数据,“经济档试吃十二份,七人提油大;尊享档四份,三个说甜品没诚意。”
“油的问题好改。”李阳说,“炒菜时少放一勺油,出锅前加点蒜末提味,不腻还能香。”
“甜品也换。”宋晨光说,“换成花生糖,本地老店做的,五毛一粒,成本低,味道正。”
前妻看着成本核算,“要是每桌都配茶,茶叶钱也不少。”
“那就限量。”她说,“尊享档每天限二十份,先到先得。茶也不是随便上,得由服务员端上来,说一句‘老板送的,尝尝味道’。”
李阳笑了,“那客人会觉得特别。”
第三天,调整后的套餐再次试做。经济档的青菜换了做法,油减半,加了蒜香;尊享档的芝麻酥换成手工花生糖,每份两粒,用小纸袋装着;标准档的汤里加了虾皮和紫菜,咸淡由李阳亲自试味,定下“一勺盐半勺糖”的标准。
老刘叔带了两个工友来,一人点一份标准档。吃完后,老刘叔把反馈本递过来,上面写着:“汤有味了,肉烂而不散,值这个价。”
晚上,三人最后一次核对数据。经济档试吃反馈中,油重的抱怨没了,有人写“菜清爽,饭能多吃半碗”;尊享档的花生糖被夸“有小时候的味道”;标准档成了最受欢迎的,回头试吃率超过六成。
“就按这个定。”前妻合上成本表,“明早打印新菜单。”
第二天中午,新套餐正式上线。菜单换了颜色,三档套餐用不同符号标注,每档下面都有一行小字:“经济档——吃饱吃好;标准档——家常味道;尊享档——特别日子。”
前妻在门口立起一块小黑板,贴着三天来的试吃好评纸条,最上面一张写着:“昨天吃了标准档,今天带老婆来尝尊享档。”
午市刚开始,就有客人指着黑板问:“那个花生糖真送?”
“真送。”宋晨光说,“每天前二十位点尊享档的,老板请。”
老刘叔带着一帮工友进来,点了三份标准档。坐下后大声说:“这才叫吃饭!汤有料,肉入味,比外面小馆子强。”
话音没落,又有两桌客人进来,直接点尊享档。
到下午两点,午市结束,统计出单:经济档售出23份,标准档15份,尊享档4份,总共42份,是前几日的两倍还多。
晚市提前预订了12桌,其中6桌点明要尊享套餐。
宋晨光翻开反馈本,看到第一条新记录:“新套餐,吃得踏实。”
她把本子翻到下一页,准备记录明天的反馈。笔尖刚碰纸面,抬头看见李阳从后厨走出来,手里端着一小碗汤。
“试了新汤底,你尝尝。”
她接过碗,吹了口气,喝了一口。味道比之前稳,咸淡刚好。
李阳问:“怎么样?”
她正要说话,门口铃声响起,一个穿工装的男人探头问:“花生糖还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