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光站在饭馆后厨的灯下,手里捏着那枚褪了色的辣椒护身符。它不再发光,表面布料有些起皱,边缘还留着当晚被电流刺激后微微裂开的痕迹。她盯着看了很久,手指慢慢抚过那一道细小的开口。
李阳在旁边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把修好的灯笼支架靠在墙边。“刚才我试了三次,信号确实对得上。”他声音低,像怕惊扰什么,“炸弹芯片的频段,和这东西发出的光,完全一样。”
她没应声,只是轻轻掀开护身符内侧的布角。电路板已经暴露出来,薄如纸片,上面刻着一行极小的手写字——“大姐,我用三年学到的电子技术救你”。
她的指尖停在那里,像是碰到了一句不敢相信的话。
“晚妹什么时候会这个?”李阳走近了些,蹲下来和她平视,“她以前连电饭锅都不会修。”
“但她学了。”宋晨光的声音很轻,却稳,“戒毒所里有个夜校班,教基础电子维修。她说想去,我没当真。我以为她是想找事做,打发时间。”她顿了顿,“可她攒了两年的钱,买了零件,在宿舍拼了个收音机。后来被人发现藏了电池,差点被退训。”
李阳怔住。“那你见过那个收音机吗?”
“没见过。”她摇头,“她只给我拍过一张照片,说是自己做的。我当时看不出来好坏,就说‘能听就行’。”她苦笑了一下,“我哪知道,她在学怎么接线路、调频率,甚至……做干扰器。”
李阳沉默片刻,伸手摸了摸护身符背面的芯片。“也就是说,这不是巧合。她早就准备好了?”
“不是临时起意。”宋晨光把护身符翻过来,对着灯光,“她说要救我,就真的在想办法。三年,一点一点地学,没人知道她在做什么。”她抬头看向李阳,“那天你剪断引线,倒计时跳出来的时候,是你本能护住了我。可真正停住时间的,是她。”
李阳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腕,那里空了。护身符摘下来之后,皮肤上还留着一圈淡淡的红印。“我一直当它是纪念品。她缝好那天笑着说,‘戴着它,吃饭香’。”他嗓音有点哑,“原来她想说的是——戴上它,你能活。”
外面街道安静下来,饭馆早已打烊。监控屏幕还亮着,回放画面定格在清洁工离开的背影。宋晨光没有关掉它,而是打开了另一个文件夹,里面存着三年来所有和宋晚妹的聊天记录。
一条条翻过去。
最早的是两年前的一条语音:“姐,我想报个班,学点有用的东西。”
她当时的回复是:“别太累,钱不够跟我说。”
再后来是一张照片,一块拆开的旧主板,配文:“老师说,我能考中级证。”
她回了个笑脸表情。
还有一次,半夜两点发来的消息:“姐,你们店里的灯坏了,要不要我帮你看看线路?”
她睡着了,第二天才看见,回了一句“回头再说”。
现在想来,那些都不是随口一提。那是她在一次次试探,在努力靠近她们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
“她不是突然变的。”宋晨光低声说,“她是憋着一口气,想证明自己还能有用。”
李阳站起身,走到操作台前倒了杯水。“那这个密码呢?你说她留了录音?”
“嗯。”她打开手机里的加密程序,输入“0823”。屏幕一闪,进度条缓缓推进。
几秒后,一段录音开始播放。
一个熟悉又略显紧张的声音响起:“大姐,如果你听到这个,说明我的程序成功了。那晚你说要重建饭馆,我就开始学电路……这护身符会感应危险波段,自动发射干扰信号。我不是累赘,我是你的盾。”
录音里的声音顿了一下,像是深吸了口气。
“我知道你总把我当小孩,出事了第一个想着护我。可这次,换我来守你一次。那炸弹的信号频率,我在网上查过资料,模拟测试了七次才调准。只要它启动,护身符就会响应。只要你还在店里,它就不会让你有事。”
宋晨光闭了闭眼。
“要是你还活着,那就说明我没搞砸。”录音继续,“等风头过了,我想回来,当面告诉你这些。我不敢打电话,怕他们监听。但你要记得,我不是以前那个只会花钱、信错人的妹妹了。我现在,也能为你做点事。”
声音到这里戛然而止。
屋里静得只剩空调运转的轻响。
李阳站在原地没动,手里的杯子慢慢凉了。良久,他问:“这段录音是什么时候录的?”
“上传时间是三个月前。”她看着文件属性,“就在她最后一次联系我之后。”
“也就是说,”李阳缓缓坐下,“她早就在准备了。哪怕我们以为她躲着,其实她一直在想办法回来。”
宋晨光点头。她把手机合上,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开始整理这些年妹妹寄来的手工挂件、短信截图、课程缴费单据。每一页都标了日期,附上简短说明。
“我要把这些都存下来。”她说,“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是为了记住——她不是突然长大的。她是摔进泥里,爬起来,一点点把自己重新拼好的。”
李阳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透明玻璃盒。他把护身符轻轻放进去,盖上盖子,然后摆在柜台最显眼的位置。正对着门口,像一件展品,也像一种宣告。
“以后谁来吃饭,都能看见。”他说。
她走过去,站在玻璃盒前看了一会儿,忽然想起什么,掏出手机拨通了那个很久没打的号码。
铃声响到第五声,终于被接起。
那边很安静,只有轻微的呼吸声。
“是我。”她说,“我看到字了,也听了录音。”
电话那头的人没说话。
“下次见面,”她声音不重,却清晰,“我要听你亲口讲完这些事。一个字都不许少。”
对方依旧沉默,但呼吸明显变了节奏。
“你在哪儿?”她问。
“……还在老地方。”声音终于传来,很轻,带着一丝颤抖,“我没走远。”
“好。”她说,“等我。”
挂了电话,她把手机放在玻璃盒旁边,转身走向后厨。墙上挂着一幅手绘的菜单,边上贴着几张泛黄的照片——三姐妹小时候在村口的合影,饭馆开业那天的留念,还有晚妹穿着蓝底白花的裙子站在门口笑的样子。
她取下那张笑得最灿烂的照片,仔细擦了擦边角,重新钉好。
李阳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你还打算查下去吗?”
“当然。”她接过杯子,暖意从掌心传上来,“护身符能挡住一次,不代表永远安全。他们既然敢动手,就不会只试一次。”
“可这东西电量快没了。”他提醒,“刚才检测显示,生物电池只能维持一次完整响应。强行重启,可能彻底报废。”
“所以不能用了。”她看着玻璃盒里的护身符,“但它已经是证据。我会把它拍照存档,连同录音一起发给警方协查通道。至少让他们知道,有人在暗处帮我们。”
李阳点点头,忽然想到什么:“你说晚妹学的是电子技术……那她能不能定位其他装置?比如,那些辣椒灯笼里是不是还有别的机关?”
宋晨光眼神一动。
她立刻打开电脑,调出当晚拆除的炸弹残骸照片,放大内部结构。接着,她翻出之前保存的其他灯笼图像,逐一对比卡槽位置、金属触点分布。
几分钟后,她在第三盏灯笼的底部发现了一个细微差异——一处不该存在的焊点,颜色比周围深。
“这不是装饰。”她指着屏幕,“这是接口。如果晚妹能在护身符里嵌入干扰芯片,那这些人也可能在别的灯笼里装了接收器。”
李阳凑近看。“你是说,它们可以远程激活?”
“不一定爆炸。”她摇头,“也许是监听,或者追踪信号。只要我们在这儿,他们就知道我们的动向。”
空气一下子沉了下来。
“那就得全拆。”李阳果断说,“一盏都不能留。”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李阳负责卸下灯笼支架,宋晨光则戴上手套,用镊子小心剥离每一层布料。两小时后,七盏灯笼全部检查完毕。
其中四盏底部发现了微型模块,大小如同指甲盖,与护身符芯片尺寸相近,但功能未知。
“这些不是炸弹组件。”宋晨光对比图纸,“更像是信号中继器。一旦触发主控端,就能反向定位。”
“那就是监视。”李阳皱眉,“他们在盯我们多久了?”
“不知道。”她把四个模块放进密封袋,“但现在知道了。”
她正要把袋子收好,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新消息。
来自一个陌生号码,没有文字,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一间屋子的角落,地上散落着几块烧焦的电路板,中间压着半截断裂的红色布条。
她放大图片,盯着那块布条看了许久。
针脚很密,是双线回缝。
和晚妹缝护身符的手法,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