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刚暗下去,宋晨光就听见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震动声。
不是风刮门板,也不是锅碗碰撞。那声音短促、规律,像是某种电子设备在持续报警。她立刻站起身,穿过厨房走到前厅,目光扫过一排排挂满辣椒灯笼的屋檐。
其中一盏,正忽明忽暗地闪着红光。
她没喊人,也没慌。只是转身按下墙上的总闸,整个饭馆瞬间陷入昏暗。几桌客人抬头张望,有人问是不是停电了。她走过去,声音平稳:“线路有点问题,马上修好,先给大家上壶热茶。”
说完,她掏出对讲机低声说了句“三号灯异常”,然后快步回到灯笼下。李阳已经提着工具箱赶来,手里还套上了厨房用的防割手套。
“别碰底座。”他说,“从侧面看,金属芯有接线痕迹。”
两人蹲在灯笼前,借着手电反光往里照。一根细线连着中心柱,通向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黑色模块,屏幕上原本漆黑一片,此刻突然亮起数字:00:08:23。
倒计时开始了。
李阳伸手去拆固定卡扣,动作很稳。他知道这时候不能急,更不能乱。可就在他剪断第二根蓝线的瞬间,屏幕猛地跳动了一下,数值刷新得更快——00:08:20。
“退后!”他一把将宋晨光拉到身后,自己半跪在地上,刀尖卡住最后一根引线。
时间一秒一秒往下掉。
八分十九秒。
十八秒。
十七秒。
空气像是凝住了。店里没人说话,只有风扇还在缓慢转动,吹得另一串未触发的辣椒灯笼轻轻晃动。
就在倒计时跳到00:08:15的刹那,李阳手腕上的小红布包忽然泛出微弱的光。那是宋晚妹几年前亲手缝的护身符,里面塞了一颗晒干的小辣椒,针脚歪歪扭扭,边角都磨得起毛了。他们谁也没当回事,只觉得是妹妹的心意。
可现在,那点红光竟像活过来一样,顺着光线投射到炸弹核心位置,芯片表面的频率纹路开始同步闪烁,节奏越来越慢,最后定格在00:08:23。
滴——
屏幕不再变动。
李阳喘了口气,额头全是汗。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又看了看那枚仍在微微发烫的护身符,喉咙动了动,没说出话来。
宋晨光蹲下来,伸手碰了碰灯笼残骸的底部。金属壳已经被高温烤得发软,但接口处留有一圈精密卡槽,不像普通手工能做出的东西。
“这不是随便塞进去的。”她说,“是装好了,等某个信号启动。”
李阳点点头,把护身符摘下来,翻来覆去地看。“晚妹去年给我的时候,说这东西‘说不定哪天能救命’。”他声音压得很低,“我当时以为她在开玩笑。”
宋晨光没接话。她站起来,走向收银台旁的监控主机。手指快速点开回放,调取过去两小时的门前画面。摄像头拍到了几个送外卖的骑手,也有顾客进出,但没有任何人靠近屋檐。
直到十五分钟前,一个穿灰色工装的男人出现在镜头边缘。他推着一辆清洁车,抬头看了眼灯笼,停留不到五秒,随后离开。
画面再没别的异常。
“是他吗?”李阳站到她身后问。
“不知道。”宋晨光放大那人背影,衣服上有模糊的字样,但看不清单位名称。“但他知道哪个灯有问题。不然不会只抬头那一眼。”
李阳盯着屏幕,忽然想起什么。“刚才炸弹启动前,有没有收到晚妹的消息?”
宋晨光回头看他。
“她半小时前发过一条语音。”她打开手机,点播放键。
里面只有三个字,语速很快:“小心辣椒。”
没有多余解释,也没有背景音。就像她知道自己只能传一句话,必须选最紧要的词。
李阳沉默了一会儿,把手里的护身符递给宋晨光。“你拿着这个。我去把剩下的灯笼全拆了。”
“不行。”她摇头,“万一其他灯也连着感应系统,贸然拆卸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那也不能让客人继续坐在下面吃饭。”
“那就换个方式。”她转身走进厨房,拿起广播器,“各位街坊邻居,今晚我们准备了一份特别节目——现场炒制十斤超辣酱料,欢迎大家来后厨围观,免费试吃!”
外面一阵哄笑,有人起哄说早就想看看秘方怎么做的。不到五分钟,大厅清空大半,剩下几个带孩子的家长也被服务员劝着去了二楼包间。
店里安静下来。
李阳重新戴上手套,这次带着小型探针仪,一点点测试每盏灯笼的电流反馈。宋晨光则守在主机前,反复查看那段清洁工的画面。她把帧率调到最低,逐秒推进。
第三遍播放时,她发现了细节。
那人推车经过门口时,裤兜里露出一角金属装置,形状和炸弹上的接收模块极为相似。而且他的右手始终贴在身侧,像是在控制什么。
她截了图,发给警校认识的一位老教官,附言:“请查此人是否登记在案,重点关注与教育系统后勤关联人员。”
消息刚发出,手机震了一下。
不是回复。
是一条匿名彩信。
照片拍的是一间教室内部,墙上挂着干辣椒装饰画,中间贴着一张名单,写着“生活老师值班表”。她的名字在上面,标注岗位为“夜间巡查”。
拍摄时间显示是十分钟前。
宋晨光盯着那张图,手指慢慢收紧。
李阳走过来,看见她脸色不对。“怎么了?”
她没说话,把手机递过去。
他看完,眉头皱紧。“他们已经在监视你了?”
“不只是我。”她低声说,“晚妹在学校发现的那些编号……1076的目标是晨曦。现在轮到我了。”
李阳沉默片刻,忽然弯腰从工具箱夹层取出一把改装过的检测笔。这是他以前在技校学电子时留下的老物件,能测微弱电磁波。
他沿着屋檐走了一圈,在第七盏灯笼下方停下。
检测笔尖端发出轻微蜂鸣。
“这里有信号残留。”他抬头,“不是定时装置,是远程接收端。只要对方按下指令,就能激活。”
宋晨光走过去,伸手摸了摸灯笼挂钩。木头表面光滑,但在靠近铁环的位置,有一道极细的刻痕,像是被人用工具撬动过。
“他们是分批安装的。”她说,“一次不会换太多,怕引起注意。所以每一盏灯,都可能是下一个引爆点。”
李阳收起检测笔,看向她。“接下来怎么办?报警?”
“不能报。”她摇头,“上次直播被入侵的事还没查清,说明对方能在我们之前掌握信息。现在贸然惊动警方,反而会让幕后的人加快动作。”
“那你打算?”
她低头看着手中的护身符,那点红光已经熄灭,但布料仍有些温热。
“他们想让我们害怕,想让我们躲起来。”她声音不高,却很稳,“可如果我们不躲呢?如果我们反过来,让他们知道——我们也看得见他们?”
李阳看着她。
“你想直播?”
“不是普通的直播。”她走向操作台,打开备用摄像机,“我要把这一整晚的过程播出去。拆炸弹的步骤,护身符的反应,还有那个清洁工的照片。我要让所有人一起看,一起找线索。”
“万一他们看到直播,直接远程引爆怎么办?”
“那就说明,”她按下录制键,镜头对准桌上静止的倒计时屏幕,“他们的系统依赖视觉反馈。而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就能设计反制。”
李阳没再反对。他坐到她旁边,把护身符放在镜头前,轻声说:“晚妹留下这个,是不是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宋晨光没回答。
她只把摄像机角度调低,让观众能清楚看到芯片上定格的数字:08:23。
灯光打在桌面上,映出两个并排的身影。
门外,风掠过空荡的屋檐,吹得最后一串完好的辣椒灯笼轻轻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