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侨汇百货”的生意蒸蒸日上,林宇策划的代购业务也逐渐步入正轨。
然而,命运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涌起。
这天下午,林宇正在店里与商业局指派的经理核对新到的一批尼龙袜和电子表的库存。
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进来,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一切显得井然有序而又充满活力。
就在这时,店门口传来一阵骚动。一个穿着粗布汗衫、皮肤黝黑、操着浓重外地口音的中年汉子,不顾店员的阻拦,硬是挤了进来,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柜台后的林宇,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和困惑。
“宇娃子?!真的是你吗宇娃子?!”那汉子声音洪亮,带着乡野的质朴和不容错辨的熟稔,“俺没看花眼吧?你不是……你不是早就……”
这一声呼喊,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吸引了店内所有人的目光。店员和顾客们都好奇地看了过来。
林宇心中猛地一沉。这个口音……他迅速在原主混乱的记忆碎片中搜索,很快锁定了一个模糊的形象——
王老栓,原主林宇老家隔壁村的邻居,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原主离家行骗前,还曾顺手牵羊摸走过王老栓家晾在院里的几只腊鸡。
麻烦来了!
他很快反应过来,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个激动得快要冲过来的汉子,用带着明显“归国华侨”腔调的普通话,温和而疏离地问道:“这位老乡,你是在叫我吗?请问有什么事?”
他的镇定自若,与王老栓的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店员见状,连忙上前试图拉开王老栓:“老乡,你认错人了吧?这是我们店的林先生,从国外回来的华侨。”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王老栓用力甩开店员的胳膊,指着林宇,语气斩钉截铁,“他就是林宇!俺们村东头老林家的独苗!从小看着长大的,这眉眼,这身板,一模一样!
名字也对得上!宇娃子,你不认得俺了?俺是栓子叔啊!你小时候还偷过俺家鸡咧!”
店内一片哗然。偷鸡?这跟风光体面的林先生怎么也联系不起来啊。
林宇心中念头飞转,知道矢口否认长相和名字相同是下策,必须给出一个更合理、更符合他现有人设的解释。
他微微蹙眉,脸上露出一种混合着惊讶、感慨和些许悲伤的神情。
“栓子叔?”他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似乎在努力回忆,然后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老乡,我想……你可能真的认错人了。我不是你认识的那个‘林宇’。”
他顿了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用一种带着追忆的语气缓缓说道:“不过,这世间的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巧。
我中文名确实叫林宇,这并非我的本名,是我来到中国后,为了纪念一位……朋友,而取的。”
他看向王老栓,眼神真诚而带着一丝怜悯:“你说你认识的那个林宇,是不是大概一年前离开了家乡,后来就音讯全无了?”
“对对对!”王老栓连忙点头,“就是那时候没的信儿!村里人都说他可能死在外头了!”
“唉……”林宇长长地叹息一声,演技臻于化境,“那就没错了。我大概在半年前,在省城遇到过一位年轻人,他确实也叫林宇,而且,说来惭愧,我们的长相确实有八九分相似。
他当时生活似乎有些困顿,我见他机灵,又因为是同名,觉得有缘,就雇佣他帮我跑过几次腿,处理一些杂事。”
他编造着故事,细节模糊但逻辑通顺:“他跟我提过他是临川这边的人,家里没什么亲人了。
后来……有一次他帮我去外地办事,感染了急病,那边医疗条件不好,人就……没能救回来。我处理了他的后事,心里一直有些难过和遗憾。”
林宇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低沉:“我祖上其实也姓林,据说祖籍就在这一带。
为了纪念这位与我同名同貌、又曾为我做过事的年轻人,我后来在办理一些正式文件时,就用了‘林宇’这个中文名。没想到,今天会在这里,遇到他的故人。”
这一番话,合情合理地将所有巧合串联了起来:长相相似是天生缘分,名字相同是纪念行为,原主失踪有了合理解释。既否认了王老栓的指认,又显得自己重情重义。
店内的众人听完,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看向林宇的目光更加充满了敬佩和同情。
“原来是这样……”
“林先生真是重情重义啊!”
“我就说嘛,林先生怎么可能是那种人……”
王老栓也愣住了,他看看林宇那身与记忆中那个混混截然不同的气度和穿着,再看看周围人笃信不疑的目光,脑子里一团乱麻。
他印象里的林宇,油嘴滑舌,偷奸耍滑,跟眼前这个沉稳、大气、连县里领导都敬重三分的“林先生”确实判若两人。难道……真的只是长得像?名字也是巧合?那个混账小子真的死在外头了?
“他……他真的死了?”王老栓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但语气已经软了下来。
“是的,我很遗憾。”林宇面露悲戚,从柜台后走出来,拍了拍王老栓的肩膀。
顺手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十元面值的人民币,塞到王老栓手里,“老乡,难得你还能记得他。这点钱,你拿着,就当是……替他了却一点乡情,回去给他立个衣冠冢,让他魂归故里吧。也算是我这个用了他的名字的人,一点心意。”
这一手,既显得慷慨仁义,又彻底坐实了“原主已死”的事实。
王老捏着那厚厚一沓钱,相当于他地里刨食大半年收入,手都有些抖了。再看林宇那真诚的眼神,最后一点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他眼圈一红,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唉……这娃子,命苦啊!多谢林先生,您真是个大好人!俺……俺回去就跟村里人说,宇娃子……没了,是您好心给送走的,还给他立冢……”
一场突如其来的身份危机,就这样被林宇以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急智化解于无形。他不仅没有暴露,反而借此机会,彻底将“原主林宇”这个隐患从世界上“抹去”,并再次提升了自己“仁义的华侨商人”的形象。
王老栓千恩万谢地走了,带着对“林先生”的无限感激和关于“宇娃子”死讯的确认。
几天后,林宇通过县里的渠道,了解到王老栓所在的村子——那个原主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确实为“林宇”立了一个衣冠冢。村里人唏嘘一番,也就渐渐淡忘了这个曾经的不肖子弟。
然而,这件事给林宇提了个醒。这个世界并非完全与过去割裂,原主留下的痕迹和人际关系,就像埋藏的地雷,不知何时就会引爆。他必须更加谨慎,也要更主动地经营现在的一切。
于是,他主动找到了王建国主任和李为民副主任,提起了这件事。
他语气沉重地表示,虽然那只是一个与他有短暂交集、同名同貌的年轻人,但得知其家乡如此贫困,连为其立个像样的衣冠冢都勉强,心中甚是不忍。
“王主任,李主任,”林宇诚恳地说,“我既然用了‘林宇’这个名字,又与他有此渊源,就想为他家乡做点什么,也算是对这个名字有个交代,积点阴德。我听说他们村通往镇上的路非常难走,我想以……以纪念那位年轻人的名义,捐一笔钱,帮村里修修路,您看是否合适?”
王建国和李为民听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赏。这位林先生,不仅有能力,讲信誉,还如此念旧情、重仁义,热心公益,简直是侨胞中的楷模!
“林先生,这是大好事啊!”王建国当即表示支持,“积德行善,造福乡里!我们县里一定协助把这件事办好!您放心,这笔捐款,我们绝对监督使用,每一分钱都花在修路上!”
消息传开,林宇的声望再上一层楼。甚至连地区报纸都刊登了一则简讯,报道“爱国侨胞林宇先生情系桑梓,捐资为贫困山村修路”的感人事迹。人们谈论起他时,更多了一份敬重。
而那个远在深山的小村庄,因为这笔意外的捐款,即将迎来通往外界的第一条像样的道路。村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笔钱的真实由来,但他们会在未来无数个日子里,走在平坦的路上,感念那位名叫“林宇”的华侨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