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给八路军指条路,他们就能自己一路跑下去,越走越对。
原来驻扎在大真湾的特战营,现在早已解散。
他带他们打进太原后,直接让他们当了护矿军新兵的主训教官。
换句话说,这支五万人的护矿军,骨子里流着特战队的血。
在特种兵学校待了半天,宁远便坐车前往英库洞矿区。
一路上岗哨林立,层层盘查。
要不是守备司令萧司令亲自陪着,光办手续就得耗半天。
吉普车上,萧司令笑着开口:
“托你的福啊,我手下这支守备军现在扩编成一个师了,足足两万多人!”
宁远明白,原先宝塔山这边也就一个旅的兵力。
后来新建这么多设施,高层怕出事,才加大了警卫力量。
再加上他发现的金矿铜矿,让部队有了充足资源扩编。
“功劳不在我,这是大势所趋。八路军迟早要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心骨。”
萧司令笑了笑,摇摇头:“这话也就你能说出来。咱们现在是比去年壮大了不少,可跟南京那边的中央军比,硬实力还是差一大截。别说正面对抗,就算让他们单独打一场全面仗,咱也不一定打得赢。”
“可华夏有四万万五千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靠山。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一切为了百姓,这一点,跟中央军天生就不一样。”
“说得对!虽然前头还有千山万水要闯,但我信你这句话——最后赢的,一定是我们!”
车子开到矿山脚下,萧司令特意让司机绕山转了一圈。
只见山脚一圈全是高耸的烟囱,矿石从山顶用滑道一路送下来,直接倒进高炉熔炼,铜水哗哗往外流。
看到这一幕,宁远心里猛地一震。
这就是老百姓的力量。
工业底子薄又怎样?群众的智慧能把土办法变成高效生产力。
这种炼铜方式,一天出的铜就够造几百万发子弹。
放在一年前,谁敢信?那时候咱们用的子弹,大部分都是从敌人手里抢来的,剩下的一点点,是靠兵工厂把打过的旧弹壳捡回来重新装药凑合着用。老蒋虽然名义上把我们编进了国民革命军,可压根就没给一粒子弹、一颗炮弹。这局面能彻底翻过来,全是你带来的变化啊!
“萧司令,咱俩又不是外人,您这话就别说了。别忘了我也是八路军的一员,干这点事,分内而已。”
车子开进黄广洞时,宁远一眼就看出不对劲了——这地方跟以前比,简直脱胎换骨。
原来只占一个山洞的地盘,现在硬生生打通了好几个相连的山体,整出个能装上万人的大厂子,热火朝天的。
陈工听说宁远来了,连外套都没穿好,一路小跑从办公室冲出来,一把抱住他就原地转了好几圈。
“你小子!半年多杳无音信,电话不通,信也不写一封,我还以为你把我这个老哥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老陈,你这脸红扑扑的,走路带风,一看就是日子过得美得很嘛。”
“那当然!人一顺心气儿就足,咱这兵工厂现在简直是天天变样。枪炮弹药产量翻着番往上蹦,部队要啥有啥,我能不精神?”
在陈工的带领下,宁远挨个看了生产线:
AK突击步枪的流水线。
迫击炮的组装区。
榴弹炮的铸造车间。
高射炮的加工台。
还有炮弹和子弹的量产线。
其中最大的一块地儿,全让给了AK步枪。如今一天能下线五百支,比宁远走之前足足多了五倍。
各种口径的迫击炮每天也能搞出几十门来。
至于150毫米榴弹炮和88毫米高射炮,产量还是老样子,一个月顶多造个几门。
但关键在于,它们不再挤占其他武器的资源了。
最猛的是弹药生产——每天两三千发各型炮弹,子弹更是十几万发起步。
这才是咱们队伍真正硬气的资本!
现在陈工的主要心思,已经不在轻武器上了,他盯上了坦克和飞机。
不过飞机用的特殊合金材料暂时搞不定,八路军自己还造不出来,所以他的重心全压在了坦克研发上。
而坦克最核心的东西,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主炮系统。
宁远扫了一眼他桌上的图纸堆,心里一动:巧了。
他刚从苏联搞来一套自行火炮的设计资料——严格来说,这就是现代坦克的雏形。
当他把这一整套详细图纸拍在陈工面前时,对方当场愣住,捧着纸站在那儿直咧嘴,笑得像个傻子。
中了举人也没这么疯吧?
宁远抬手“啪”地给了他一巴掌。
“醒醒!光有图纸还不行,要把整条生产线建起来,没个一两年别想出活,你现在乐得太早了。”
陈工回过神,激动得声音都在抖:“宁远,我早说过,你才是最适合坐这总工程师位置的人。我头疼半年的事,你一来就解决了。我还在这儿待着,真是臊得慌!”
“臊你也得继续干!”宁远一笑,“我要是不来兵工厂,那谁去前线打鬼子?我这话不是吹,要是我没带着护矿军杀出晋省,这场仗还得拖好几年才能赢。”
两人正说着,陈工的眼睛又黏回图纸上了。
对这种技术疯子来说,再珍贵的宝贝也比不上一张突破性的设计图。
宁远敲了敲桌子:“这图我又不拿走,你想看多久都行。我就在这待半天,以后可能就不会回来了——就不能安安心心聊会儿天?”
陈工猛地抬头:“啥意思?咋就不回来了?”
他跟宁远的感情,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当初为了升级兵工厂、建火电厂,两人一起泡在“九五零”基地整整两个多月,吃睡都在车间。
这份情谊,别人根本没法比。
这次宁远过来,本就是来告别的。
他坦白道:“不瞒你说,我这次上宝塔山,其实另有任务。组织上有密令,要我去办一件大事。”
“我打算带护矿军出晋省,直接打进敌占区去打鬼子。”
陈工沉默了几秒。他虽常年窝在山沟里,对外面局势不怎么过问,但宁远这支护矿军的事,他多少也知道些。
他忍不住劝一句:“兄弟,哥哥多句嘴——你不如干脆把队伍并进八路军序列,跟着主力一步步往外扩,稳扎稳打多好?”
“非得孤军深入?那样的话,补给谁来供?人打没了,兵从哪儿补?”
宁远听罢,虽觉他没说到根子上,但也知道他是真心为自己着想,便耐心解释:
“老陈,护矿军发展到现在,早就不是个小股力量了。要是突然整建制并入八路军,很可能被中央军当成挑衅,直接引爆摩擦。”
“眼下能不动就别动。”
“至于你说的粮弹供应、兵员补充,我也想好了——这次出征,走的就是‘以战养战’的路子,打到哪儿,吃喝拉撒就在哪儿解决。”
“再说弹药这块也不愁。我在河源县城建的工业体系,规模比你这儿的黄广洞还要大一圈。十万人的部队,后勤完全撑得住,打持久战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