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因快到及冠之年,不宜再寄居亲戚家,一早便出去看合适的府第了。”合璧回道。
顾言皎“哦”了一声,脸上表情不变,心里却有些空落落的,这才大半天没看见他,心里就不大舒服了。
“表兄的冠礼在哪一天?已经卜筮过吉日了吗?”她不由问道。
“在廿二日,侯爷说他直系亲属都已不在人世,冠礼也不须太过隆重,象征性办一点就好了。”合璧说完,又道:“侯爷的意思是,小姐不必准备什么大礼。”
经过昨天这出闹剧,顾府变得更繁忙了,顾绹的葬礼刚过,又要多准备两具棺材,不过因两位姨娘死得不太体面,膝下又无儿女,故而章程不多,连哭灵都被草草跳过了。
顾言皎穿过挂着素帐灵幡的府门,登上了入宫的马车。
在看完了顾言皎所写有关耕地与税收的心得后,皇帝的表情就像雨过云开般,逐渐放出晴空来。
但这晴朗只有一瞬,转而又道:“你小小年纪能有这般见解,实属难得,但你既然能看出耕地不足,在于贵族与将领圈田圈地,占用良山美池做私苑,也该知道此事说易行难,是么?”
“是。”顾言皎略略抬起头,盯着皇帝脚下的地毯,“想来陛下心里比臣女更清楚,倘若一味纵容这些人,民不聊生的局面将越来越大。”
“你怕是在危辞耸听吧?”皇帝不动声色地看着他:“民田被占这一现象的确存在,但民不聊生就太夸张了。”
“陛下封臣女为县主时,将淮陵划给了臣女,淮陵尚算温裕,其下这半年来就有十六户人家饿死或被迫迁徙,而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在淮陵没有发生旱灾涝灾的前提下。”
顾言皎停了一下,接着道:“也就是说,不少人民尚且赚得温饱,是因为幸运,而幸运是不能对抗意外的。”
“朕怎么不知道这回事?”皇帝皱眉道。
“这些是臣女让人暗中查访才知的,不然记录在簿册上,都是以病死代替,看不出有何问题,陛下若是不信,大可让人去查臣女所言是真是假。”顾言皎回道。
“朕会让人详查郡丞的。”皇帝深深看她一眼,又道:“这些话,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你父亲让你说的?”
“回陛下,臣女此番所言,字字都是自己的想法,与父亲无关。”顾言皎触及他渐冷的视线,解释道:“陛下或许知道,臣女之所以呈上这些想法,与前不久太后召臣女入宫有关。”
“朕知道,太后迫你嫁人,你不愿,情急之下把家国社稷都抬出来了。”
“是,所以臣女今日所言,究底只是为自己罢了。”
“你为自己考量,与你的话可能是你父亲编排好的,并不冲突。”皇帝紧盯着她,道:“你这么聪明,不会不清楚倘若朕听从了你的建议,下一步就该削减贵族和将军们的兵权了,是吧?”
“臣女不敢妄言军政。”顾言皎见他变色,连忙跪下辩道。
“但你方才所言,可是直指着军政去的,不然你提出的那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皇帝幽深的眼瞳仿佛深不见底似的,让人感觉如临寒渊,一个不当心就要滑下去了。
“陛下明察,臣女纵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如此置喙,其实坚决问题的法子不止一种,陛下雄才大略,自然直指根本,但迂回求成,也未尝不会见效。”顾言皎一边提出意见,一把把马屁拍上再说。
皇帝的表情总算松动了一点,道:“听你的口气,还能曲线救国不成?”
“臣女不敢妄言,但若不能从减少被圈占民田方面做出改进,还可以从提高耕地的收成和利用、以及保护和开垦适宜用作耕种的田地入手。”
“就算你说的有理,且能做到,这些也都是细枝末节罢了。”
“陛下,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单以每县每郡而论,这些改革确实收效不多,可以全苍国境内的范围来看,就十分可观了。”顾言皎重重叩头,道:“请陛下给臣女一个不说空话的计划,再将日期宽限一阵,臣女一定能整理出具体施行方案的。”
“你写完了,朕会看的,若觉得好,便会酌情使用。”皇帝示意她起来,“朕姑且相信你是出于自保和好心,不过近来有关你的传言,可谓是甚嚣尘上,连朕这个足不出宫的人都知道了。”
“臣女行得正,站得直,不怕那些流言。”顾言皎扶了一把跪得发麻的膝盖,维持平衡坐回了椅上。
“你一定听过三人成虎的故事,流言传得多了,信的人也就多了。”事实上最让皇帝不解的是,他至今不清楚顾言皎究竟想要什么,他坐在皇位上久了,早就不相信那些尽忠为国的漂亮话,最初以为顾言皎是为了名声、嫁个好人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人好像并不在乎。
“陛下若是怜悯臣女,担心流言影响到臣女的名声,不知可否下一道旨意呢?”顾言皎堆起了笑脸。
皇帝不防被她逗到了:“原来你绕了这一大圈,是为了让朕给你撑腰?”
“陛下一向仁德,大概是愿意替臣女洗脱冤屈的吧?”顾言皎满脸写着懂事。
“让朕给你撑腰,也不是不行,但太后那天召朕过去,说了些关于你的事情,朕听完觉得颇有道理。”皇帝说道。
“不知陛下所指,可是婚事?”顾言皎倾身问道。
“没错,朕不是太后,不会逼你嫁给武威将军的长子,但对于楚王,你还是打消这个心思为好。”皇帝已经想好了,如今太子已逝,诸子中他最看重周慕深,自然想为他挑一个好妻子,而顾言姝相对顾言皎来说,无疑是更好的人选。
一来顾言姝是嫡出,身份尊贵,二来顾言皎的性情过于刚强,娶妻娶德,还是顾言姝的观感更好一些。
“可是陛下,此事的关键在楚王,而不在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