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淮商陈幼学(上)
余寿2025-07-28 17:343,070

  朱翊镠并没有在岸上等多久,便有一只快船脱离了船队,朝着岸边码头急速靠近。

  等到靠拢之后,从那船上跳下一人,朝着朱翊镠的方向奔来。

  这来人不是别人,正是田乐田长史。

  “潞王!”

  田乐来到朱翊镠跟前,便是一个行礼。

  “别多礼,别多礼。”

  朱翊镠自然是看重这田乐的,当即便也上前几步一把将其扶住,“田长史,我的田长史啊,你可算是来了啊。”

  “本王盼你盼得好苦。”

  “让潞王担忧了,内臣在登州耗了些时日,故而来晚了。”

  “诶,不晚,不晚。”

  朱翊镠直接摇头否定,“本王也是刚到这辽阳的,你这怎么能算晚,应当是及时!”

  “这次倒是辛苦你了。”

  “好叫殿下知晓。”

  田乐是个聪明人,一见到朱翊镠将目光瞟向那远处河面上的船只,便已经揣摩出朱翊镠的心思。

  还不等朱翊镠开口询问什么,田乐便自动担起了作为长史的职责,一个抱拳道,“这次内臣督运粮草,少说可供王府护卫军半年之用。”

  “此次上解运辽的,有京库夏粮米十万石。”

  “肥猪一千三百二十口,鹅一千二百只,鸡三百四十只。”

  “军器有翎毛十四万四千根,箭十万枝,弦七万九千九百条。”

  “起运京库夏税丝绵折绢二千八百匹。”

  “战袄五千六百七十五条。”

  “诶?战袄?这是朝廷给的吗?”

  朱翊镠原本一直静静地听着,但是听到这战袄之后,还是忍不住出口打断田乐。

  因为自从这洪武九年以后,就不再赐给各边军士成衣,转而是给棉布和棉花了。

  “回殿下,不是。”

  田乐一个抱拳道,“是内臣自作主张,这辽东苦寒,如今又已是秋末,内臣便将这登莱两府的棉袄都买了,连夜赶制成战袄。”

  “也是难为你了。”

  朱翊镠听到这话,也是不禁感叹田乐的心思缜密,“这所花费银两,到时候报到府上来,本王给一并报销了。”

  “不用的,殿下。”

  田乐一个摇头,拒绝了朱翊镠的这个提议。

  “好了,跟本王有什么好客气的。”

  面对如此得力的手下,朱翊镠自然不愿意让其自己掏钱填坑。

  “田长史啊,这一路过来,不算容易吧,你们是从登莱那过来的?”

  “正是。”

  “诶——”

  朱翊镠轻叹一口气,“海运籴粟饷边,本王也是深为便,可是…”

  “朝廷已经很久没有再开海运了。”

  “殿下。”

  田乐闻言抬头看向了朱翊镠,在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而后又隐没不见。

  “是的,殿下,自从隆庆五年开洋之后,仅仅一年之后…”

  田乐沉默了一下,没有将其他话说出口。

  但是朱翊镠知道他后面的话。

  这等话,并不是他田乐一个长史能说出口的,也只有自己作为皇帝的亲弟弟才能没有太多顾忌。

  这任何一个时代啊,王子犯罪与庶民,都不可能同罪,当下如此,哪怕是后世也是如此。

  而且更要紧的是,所有从中枢层面出来的政策,其背后必然都是有着利益挂钩的。

  这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惯性,又怎么能是一两次革命,又或是几十年的小变动而出现全新变化呢?

  不会,从来不会的,有着惯性存在之后,最终的命运只有一条,那就是修正。

  唉——

  就比如这次开洋之后重新暂停的举动。

  看起来就跟儿戏一样,海漕之举旋开旋罢,正所谓朝令夕改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其背后也是有着利益挂钩的。

  隆庆六年被暂停海道的原因是发生了海难,粮船有着七只被毁,损失了差不多五千石的粮米,以及十五名运军水手。

  而就是这样一次事故,就让大明王朝重新停止了海运。

  其看似荒诞无比的借口背后,还是利益集团的捆绑而已。

  漕运已经通行上百年,这依托于漕运为生计,乃至敛财手段的人不计其数,更是不乏京中权贵。

  这立国百年之后,漕运也通行百年之久了,利益集团早已根深蒂固,朝廷决策会深受影响,朱翊镠并不奇怪,只是感叹而已。

  但是令他想不明白的是那号称一代雄主的成祖朱棣,为何会选择漕运,而非海运。

  是因为利益集团的威逼吗?

  不,不可能。

  因为就连万历帝这个权术根本比不上祖父的年轻皇帝,也能因为自己的就藩,而暂开海漕。

  成祖那时候,可是威望正盛啊。

  他推行折钞法,狠狠地剥削了所有文武百官,但是文官集团有敢说半个不字吗?

  没有,一个都没有,因为有的已经被灭了十族了。

  所以朱翊镠才对朱棣在会通河开通之后,就废掉海漕,就连那遮洋总运送辽、蓟粮饷也被废掉的举动感到不解。

  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河漕有多少艰难,但是这朱棣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了兴河槽。

  朱翊镠思来想去,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那朱棣用意很深,想着借助这漕运来消耗掉南方的民力。

  毕竟,对于朱棣来说,自己的根基在北方。

  再说那权术通天的嘉靖帝,也就是自己的祖父。

  他本人也是反对海运的,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收到钱薇的影响。

  但是本质上来看,必然也是想着要耗尽江南民力。

  因为漕运之后,便可有一系列的额外钱粮收入,被称为加耗。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啊。

  想想当年,这大明开国之初,便组织起大规模的海运,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就曾组织起庞大的船队,一次运粮达到七十五万石!

  这船队的数量可以千计!

  想到这,朱翊镠又是一声长叹。

  朱棣啊,朱棣,你这是给后世子孙埋下多大的雷啊。

  朱翊镠摇了摇头,对着田乐继续问道,“这虽说南方月港已然开关。”

  “但是这北方诸省的水师早已荒废已久,你这些船又是从何而来的。”

  朱翊镠说话间,看向了还漂泊在河面之上的大批舟船。

  都不用田乐等人说,按着常理来看,这些舟船必然都是平底船。

  这些平底船又被称为浅船。

  这大明官方的粮船有两种。

  一则为遮洋船,二则为浅船。

  海运于大洋之上的用遮洋船,行于里河则用浅船。

  从三岔河到那牛家庄一带,水位还算深,那海运的粮船可以长驱直入,但是过了那牛家庄之后,河浅泥多之后,便只能用那平底船了。

  但是这些个浅船的载重量并不多,顶破天了也不过是三百石。

  而遮洋船,普遍都在两千石以上。

  这单单十万石的粮食,少说也要有三百条浅船。

  朱翊镠可不相信现如今大明的水师,尤其是北方的水师能抽出这般数量的船只。

  别的不说,就说那登州卫水师营,也就是后世熟知的登州水师。

  此刻的水师营当下不过是五营十哨。

  每一哨不过战舰五艘,大大小小船只算上也有着五十艘了。

  但是其中能作为遮洋船的大船也就只有两艘,也就是两艘一号福船。

  其他的都是小吨位的海苍船,或是哨船。

  这合在一块啊,也就是二十艘遮洋船,根本是不够用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水师力量,也是经过恢复过的。

  在正统年间,这登州卫的海船一度削减到十八艘,实在离谱。

  “殿下明鉴。”

  田乐又是一个行礼,这礼数上倒是到位得很,“登莱两府的水师营,内臣只征召了二十艘,其余的大多窄小不能多载。”

  “并上临时抽调的京操军春戍兵一百二十人,捕倭军八十二人,军余二十五人作为运军水手。”

  “那其他的船,是民船?”

  “是的,殿下,其余的皆是民船。”

  田乐点了点头,“内臣征募了民间淮船八十九只,皆可载二千石以上,给与他们照身、牌面,借他们之力,兼搭接运此次军食。”

  “淮船啊?”

  朱翊镠的双眼瞬间眯起,这淮船又被称为海雕船,算是民间船只当中的巨无霸存在了。

  自己在京城就听闻天津一带的麦米供应就是靠着这海雕船来回供运的。

  “短时间内能凑齐如此多的民船,怕不是你田长史一人之力吧?”

  “殿下明鉴!”

  田乐听到朱翊镠这话,脸上则是扬起笑意,“这如此数量的淮船征募,并不是内臣所为。”

  “内臣。”

  田乐说到这,再次一个行礼,“向殿下引荐一人。”

  “谁?”

  “回殿下,是商人陈幼学!”

  田乐直接又是一个点头,“此人征募淮船,佐运辽粮,并自垫付鲜粮款六千两,并上货银四千两!”

  “那战袄?”

  “殿下明鉴,也正是此人垫资。”

  “呵呵,有意思。”

  朱翊镠闻言先是一愣,而后便是放声大笑起来,“这陈幼学倒是有些意思,他这是想要学葛耿啊。”

  朱翊镠所说的葛耿,也是商人佐运军粮的典范。

  嘉靖年间,此人就曾帮着朝廷一次输送军粮整整七十万石,从而被嘉靖亲自诏封赐官为鸿胪少卿。

  “对了,葛耿是淮安人。”

  朱翊镠突然想起一个问题,“那他也是淮安人?”

  “是的,殿下。”

  “淮商啊——”

  听到田乐肯定的回答之后,朱翊镠微微感叹了一句。

继续阅读:第112章 淮商陈幼学(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惊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