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放下过去,不再抱怨
(德)杰奎琳·库彭2023-10-07 15:456,334

“没有错误,只有反馈。”

—— 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过去?

在有关清晰思维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探究过大脑的消极思考倾向,明白我们的思想会偏好纠结过去消极的事情。某些失望、受伤、内疚、失败的经历会比某些疾病更长久地纠缠着我们。从进化角度来看,这种消极思考倾向意义重大,因为我们会从记忆中学到哪些行为于己有益,哪些行为于己不利。如果我们积累了一种消极经验,我们会意识到以后应尽量另行他法。我们正是通过情绪来存储这样的信息。这一经历带来的伤痛越大,情绪就埋藏得越深。正是由于这种联系,我们通常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牢牢记住消极经历。

然而,大脑的消极倾向常常会惹出麻烦。如果我们对痛苦的经历和感受耿耿于怀,这就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得糟糕。我们的幸福受到损害,人际关系遭到破坏,目标的实现也受到阻碍,因为我们总是纠结于过去,认为自己被环境所拖累。

如果我们长期这么想,那这些消极的感觉首先会影响我们当前的情绪,然后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态,接着影响性格,最终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许多人都感到苦闷、抑郁和不幸福,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放下自己的过去。过去经历的伤痛可能影响当事人长达30年、50年,甚至70年之久,他们的生活也被这些伤痛所支配。如果我们借助恰当的技巧,尽快调整这些感觉,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重新评价过去

我们怎样才能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过去?过去已成事实,难以改变。内疚、羞愧、悲痛、愤怒或攻击性等任何强烈的情绪都不能改变事实。但是,我们的大脑可以重塑过去。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赋予其全新的意义,甚至是抹去事件的部分内容。遗忘是否可以被人为控制?我们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忘记消极情绪和记忆?科研人员已经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删除信息。但是,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不能说明人们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地遗忘。在这一科学方法被研究出来之前,我们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过去。对于这种心理能力,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创始人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描述道:“幸福的过去永远不会太晚。”当然,形成对过去的全新看法是无法通过驱散过往回忆或转移注意力来完成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勇敢地面对过去,视其为助益而非负担。这样的重新评价会让大脑的神经元链接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建立与过去的联系。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样做,因为我们的记忆一直在变化。

我们的记忆并不客观

“记忆是客观的,能够准确反映我们的经历”这一认知是错误的。研究表明,人脑对记忆的存储并不像纪录片那样,可以随时调用和回放客观真实的画面。相反,我们的大脑会存储由画面、声音、气味、味道和感觉组成的短序列。存储哪些信息取决于我们个人的过滤器和信息之于我们的意义。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重组记忆中的信息。每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某件事,我们都会改变自己对这件事的内心体会。同时,我们相信回忆的最新版本反映的是实际情况。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向别人讲述自己如何度过上一个假期,我们现在的描述会和一年后的再次描述有所不同。我们的记忆总是不完整的、扭曲的、高度主观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轻松地放下过去,因为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客观地记住过去的一切。

积极面对过去的三种能力

为了能积极地面对失望、内疚、失败等消极经历,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三种能力:

◆接受能力。

◆原谅能力。

◆重塑能力,即对事件进行有意识地重新解读的能力。

1.培养接受过去的能力

当我们遇到消极的事情时,我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多希望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多希望自己之前不是这么做的”“我多希望时间能倒流”。此时此刻,我们再次体会到接受的重要性。当我们接受了发生的一切,我们会更容易放下消极的情绪和回忆。你可以借助下列想法(或类似的想法),培养更强大的接受能力,与过去达成和解:“事情就是这样。它已经发生了,已经结束了。世界已经向前发展, 与这件事有关的人也都继续向前看,继续在生活中面对各自的问题和挑战。用不了多久,这件事对我而言也不重要了。”

2.练习原谅

能够原谅自己和他人是一项宝贵的艺术。原谅意味着接受某人的悔意,免其罪责。下文介绍了提高原谅能力的几条策略。

①应对自责的心理策略

如果我们犯了错,我们常常会用自责、负罪感和悔恨折磨自己,对自己说:“我怎么会这么做呢?我应该更了解这件事才对。我就是一个白痴。”但这样的自责毫无益处。

如果我们的思维一直执着于某一次失败,结果并不会产生任何改变,只会使我们产生更强烈的情绪。由此可见,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积极地塑造未来。我们越早原谅自己,向前迈步,就能越快把僵化的思维和自责抛诸脑后。

②应对责备他人的心理策略

当有人伤害我们时,愤怒是一种正常反应。此外,我们很快会倾向于指责他人,认为是他们做错了,甚至可能认为他们心怀恶意、鲁莽无知。但这样的做法绝不可能推动我们前进。

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别人一直是在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范围内采取行动。每一个行为都有其积极意图,即使我们个人并不赞成该行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人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如果我们总是盯着主观想象中的他人的错误行为,并不断寻找事情的责任人,就会自动使自己成为受害者。然而,如果我们明白他人的行为在其个人世界中是正确的、有益的,我们就能更轻松地原谅他人。因为事实不同于我们常做的假设,他人的行为背后没有恶意,只有想保护自身利益和需求的愿望—— 这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

3.重塑能力—— 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过去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可以自由地以一种于己有利的方式评价过去。对此,我们可以使用如下所示的各种问句和陈述句:

①“谁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好处?”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通常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而我们在很久之后才意识到其价值。下文的故事正好描述了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好处:

一个老人和他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在一个小农场里。他们只有一匹马,依靠这匹马耕田种地,勉强糊口。有一天,这匹马跑丢了。村里的人来到老人家里,呼喊道:“啊!多么不幸啊!”但老人却平静地答道:“谁知道呢?谁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好处?”

过了一周,这匹马跑了回来,还领着一群漂亮健硕的野马一起回到农场。村里的人又来了,说着:“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福气啊!”但老人还是说:“谁知道呢?谁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好处?”

过了几天,老人的儿子去驯服一匹野马,但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这下子老人只能一个人扛起农活。村里的人又对老人说:“多么不幸啊!”老人仍然回道:“谁知道呢?谁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好处?”

又过了几天,老人所在的国家和邻国爆发了战争。军队的士兵来到村子里征兵。村里所有的年轻人不得不上前线打仗,许多人命丧战场。但是老人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腿而免于征召,留在家中。“谁知道呢?谁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好处?”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生活中的种种会将我们引向何方。某一次失败可能会结出十分宝贵的果实,而这是我们在事情发生的当下难以想象的。我们也可能因为以往的消极经验而遇到好事。此外,我们的失败经历往往是能够激励他人的励志故事,助力其个性发展。他人可以借鉴我们的经验教训,不必再亲身经历同样的错误。

②“这是世界末日还是微不足道的灾难?”

对我们来说,许多事情在发生时就像世界末日。然而一旦我们仔细观察并问自己:“这件事在我的整个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就会很快意识到,大多数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灾难,之后的某一刻它们都会变得不再重要。每一种消极感受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消失。接着,已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所说或所做的事情变得无足轻重。在未来的某一刻,我们甚至会忘记这些微不足道的灾难。谁还能说出十年前的今天所发生的微小灾难,有哪些对自己的生活仍有重要意义?

⑤“这种情况和这种感觉也会消失。”

我们已经探讨过,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痛苦的经历都会逐渐淡化,悄然而逝。我们会再展笑颜,重获幸福,为成功而欢欣鼓舞。同样地,我们也会再次经历哭泣、悲伤和失败。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进程。晴天之后是雨天,雨过天晴之后又是雨天。问题在于,在太阳再次照耀大地之前,我们会经历多久的风雨。

学会失败的艺术

成功人士的故事大多光芒万丈。我们很少听说他们会有满是挣扎、怀疑、恐惧、失望、忧虑、失败、问题和挫折的时候。由此,我们的脑海中会形成这样的画面:他们通往顶峰的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成功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前都曾多次失败。

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厌恶失败,因为失败后,我们会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认为自己丢了脸面。因此,有些人绞尽脑汁,试图通过天衣无缝的计划提前排除所有的错误选项;有些人甚至完全拒绝行动,只是为了避免失败的风险。

但可惜的是,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安全。我们不能掌控一切。我们会遇到失败,但他人甚至常常犯更严重的错误。让我们回想一下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那些错误。

拿破仑(Napoleon)刚愎自用,下令军队远征沙俄。600000士兵只有16000人幸存归国。拿破仑遭到放逐,欧洲历史被改写。

哥伦布(Kolumbus)在将希腊标准海里换算成罗马标准海里时出现严重失误。更为糟糕的是,他的计算还以地球周长的错误假设为基础。这样一来,他最终登陆美洲而非亚洲,为西班牙夺得世界霸主的地位铺平了道路。

英国迪卡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以“吉他乐队已经过时”为由拒绝甲壳虫乐队的签约—— 后来该乐队签约百代唱片公司(EMI),成功改变了世界音乐发展史。

比萨斜塔建于沙土和黏土之上,修建过程中塔身开始向一边倾斜,现在却成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当荷兰人第一次登上澳大利亚大陆时,他们认为这片大陆十分“乏味”。英国得以在164年后将澳大利亚纳入其殖民帝国的版图。

每个人都会犯错,有时甚至无法避免犯错。但我们总是可以选择自己面对失败的态度和反应。如果我们能把自认为错误的东西理解为反馈,用以调整自身行为,我们就可以从过往的经历中快速解脱出来。这样一来,我们会在消极的经历中搭建解脱的阶梯,而非设置绊脚石。

我们作为“人”的价值不会因自身的过错而受损

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常常会由此产生关于自己的绝对想法,比如:“我这次失败了,因此我是一个失败者。”当我们把自己和失败等同起来时,这会对我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毁灭性伤害。我们的大脑由此开始了一场邪恶的游戏。我们越来越多地、不自觉地想:“我最好不要这么做,因为我可能会失败。”我们回避挑战,因为每一次失败对我们来说都像是世界末日。

只要我们把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混为一谈,我们就注定永远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将实验失败看作自尊的指示标,那他在第一次实验失败后就会对外宣布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放弃照亮世界的目标。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犯了一次或几次错,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我们作为“人”的价值不会因为犯错而减少,因为我们并不等同于我们所犯的错。原则上,我们不应该从自己的失败中推断自己的价值,而应该将失败和错误视为我们不想要的结果。然后,我们应该再次采取行动,取得不一样的结果。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有助于增强自尊的句子,将注意力从自身的缺点上移开,比如:“是的,我失败了。但我拒绝因此而贬低自己,因为我并不等同于我的失败和错误。”

★★★

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实用策略

策略1:深层沟通

你的感觉想被你好好体会。当我们遭遇困难、受到沉重打击时,我们会感到痛苦,有时只是轻微的痛苦,有时却是近乎难以承受的剧痛。这都是正常的。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归咎于自己,也不要试图责怪他人或寻找原因。不要试图驱散任何不愉快的回忆,即使你与这件事有关系,也不要为此而谴责自己。你是一个人,人都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请你接受事实。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无法改变过去。请你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呼吸,告诉自己当下的感觉肯定会过去—— 就在你接受自身感觉的那一刻。

策略2:选择放下

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选择放下某种感觉。放下并重新看待过去的消极经历,这件事一直都取决于你自己。例如,你可以对自己说“我不是非得现在处理这个问题”或是“这件事的背后一定有特定的积极因素,只是我现在还不知道罢了”,从而轻而易举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当你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时,你已经有意识地选择放下你对过去的负面情绪。

策略3:24小时游戏

唐·舒拉(Don Shula)是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练之一。他在训练时运用独到之法,带领队伍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他认为,想要保持向前发展、实现目标的力量,就不应该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定性定式。如果我们过度沉溺于成功,就会变得过于自信,从而丧失干劲,不再像之前那样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如果我们过度沉溺于失败,就会失去能量,自身竞争力也会连连受损。

因此,不管是放肆地庆祝胜利,还是对失败进行反思,舒拉都只给他的球员和工作人员24小时。他会鼓励大家在这段时间内尽情地感受所有情绪。过了这24小时,就要将成功和失败抛诸脑后,专心准备应对下一个挑战。

策略4:失败会让你获得好感

虽然你可能不信,但你的错误会让你更加讨喜。想象一下,一个超级英雄一下子就战胜了所有人。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很无聊吗?你要知道,你可以有弱点,也可以犯错。正是那些与你的失败经历有关的故事让你变得有趣、有人情味儿。

策略5:制止你内心的批评者

当你经历失败,正感觉非常糟糕时,谁会在此时开始工作?是的,正是你最大的敌人—— 你内心的批评者。你的脑海中一直上演着一出戏剧,它比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部戏剧都更有说服力。因此,从现在开始,你要密切关注自己内心的批评者,这样才能识破它的诡计,见招拆招。

当你再次失败并自我贬低时,可以试试以下策略:

◆正面回击内心的批评者。“你现在到底在说什么?你是个白痴吗?”在这些句子的冲击下,你内心的批评者很快就会败北。

◆改变内心批评者的语气。用尖锐的女高音或很性感的男低音对自己说几句否定自我的话。尝试改变自己的音调,直到你忍不住发自内心地笑起来。

◆把你的自我批评当作歌词,唱给自己听,感情越夸张越好。

策略6:用正确的问题转移注意力

放下消极情绪的一个快速方法是通过问自己问题形成不同的焦点和视角。你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应该聚焦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所在。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消极的事物上,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到难受。如果你专注于积极的事物,你会感觉良好。不要问自己“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为什么我当初不那么做?”“我当时为什么要这么说?”。你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这种情况的积极面是什么?

◆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这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什么地方还可以改善?

◆现在我陷入了什么样的心理模式?

◆我现在可以改进自身个性的哪一方面?

◆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当你再次纠结于过去时,请具体思考上述问题。你已经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的话,答案具体是什么?在这一练习中,你不必立刻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因为找到有些答案需要时间。

策略7:明白自己不知道他人的真实想法

我们因为失败而丢了面子,这种想法往往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如果一个朋友拼尽全力但还是失败了,我们会认为他是失败者吗?通常来说,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不,当然不会”。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当我们失败时,别人会觉得我们是失败者呢?

以下三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从自认为知道他人想法的陷阱中跳脱出来:

①认为自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那只是我们的幻想。事实上,我们捏造的他人想法往往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②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挑战、问题和失败,每个人也都可以学着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别人忘记我们的失败要比我们忘记自己的失败快得多,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问题要处理。

③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总是比别人苛刻,甚至我们常常是唯一对事件作出如此消极判断的人。别人可能会赞叹我们的勇气,同时希望自己能像我们一样果断地采取行动。

继续阅读:第五章 不带着怒气生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谁说我不可以:如何停止自我破坏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