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决的第一种能力:精确的认知
(德)杰奎琳·库彭2023-10-07 17:004,519

“每个人都认为,他所认为的现实就是正确的现实。”

—— 希尔德·多敏(Hilde Domin)

我们无法掌握世界的全貌

上一个与你搭话的陌生人的眼睛是什么颜色?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当然,这是完全正常的反应。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我们只是略有认知或根本一无所知。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树干、树枝和树叶。当我们进一步观察这棵树,我们通常会发现一些比第一印象更多的特征。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树皮的纹理、树叶的形状或是第一根树枝的分叉点。如果这棵树被暴风雨连根拔起,我们可以观察它的根系;如果这棵树被砍倒,做成了木板,我们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那些木屑,我们会发现它的纤维是由许多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纤维送到量子物理学家那里,他会告诉我们这棵树是由分子、原子、夸克或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而我们通常并不清楚这些东西。

我们无法看到一棵树的全貌,同样,我们也无法掌握现实世界的全貌。我们只能窥见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且我们还会基于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不断地“筛选”现实。这样一来,我们一直都在无意识地错过现实世界中的无数信息。这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认知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反映,这就成了问题。

我们的意识只感知到百万分之一的现实

生理学家和疼痛学研究者曼弗雷德·齐默尔曼(Manfred Zimmermann)研究发现,人眼每秒会接收260亿条信息。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当你从书本中抬起头,看看周围各种事物,你会对视觉收集到的巨量信息有一个总体印象。当你再次埋头阅读时,你会自动屏蔽掉刚刚获得的大部分信息。

我们的其他感官也一直受到巨大的信息洪流的冲击,而大脑不能完全掌握这些巨量信息。我们无意识的感知力每秒只能承受大约1100万条信息。相比之下,我们有意识的感知力要有限得多,每秒只能接收大约40条信息。这意味着对于我们无意识接收到的信息,大脑只能有意识地处理其中的百万分之一。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所处环境。如果有意识的感知会对潜意识造成影响,我们会失去生活的方向。太多的信息会使我们的大脑超载,限制我们的思考能力,最终导致我们的工作记忆失灵,不能处理好有关信息,判断屡屡出错,压力也会增大。

“过滤器”限制了我们的感知

为了防止大脑超载,我们体内有许多感知过滤器,它们能确保只有一小部分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保持充足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行动力,同时构建自身对现实世界和个人经历的印象。下列几个“过滤器”十分活跃,总是影响着我们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1.神经过滤器

受人体感觉器官的神经特性所局限,很多物理上可测量的现象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比如,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紫外线;耳朵既听不到超声波也听不到次声波;由于触觉敏感性不同,我们也只能感受到某些刺激。

2.社会过滤器

社会过滤器通过教育、文化等进一步限制了我们的认知。当然,社会过滤器还包括语言、宗教、舆论、偏见、礼仪、习俗或社会结构等。因此,单一社会团体的认知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认知。比如,因纽特人熟知的雪的类型有二十多种,他们需要靠不同种类的雪在冰天雪地里辨别方向。而通常来说,西欧人认识的雪的种类要少得多,他们可能会认识浆状雪和粉状雪。但对许多西欧人而言,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这些雪能不能堆雪人或者家里的壁炉是不是该烧起来了。

3.个体过滤器

我们所有的感知还将经过个人的经验、价值观、信仰、假设、期待、习惯和偏好等个体过滤器的过滤。这些东西控制了我们的个人倾向,决定我们如何评价所感知到的一切。同时,它们也帮我们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

地图不是疆域

如果我们的意识只涵盖了很小一部分的现实世界,那我们所掌握的究竟是现实的哪一部分呢?其实,我们感知到的是符合我们个人世界的模型的那部分。这个模型由大脑创建而成,其基础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个人经验创建并不断更新的心理地图。这些心理地图帮助我们在大千世界中明确个人方向,就像现实中有形的地图指引我们在异国他乡找到方向一样。每个人都有许多这样的心理地图。比如,我们拥有事业地图、人际关系地图、经济状况地图,以及指导我们独处或与他人共处的地图。我们的认知、思维、感觉、言语和行动等内容都要遵循这些心理地图。因此,这些心理地图控制了我们所有的生活经验。

心理地图只绘制了那些我们感兴趣且看起来与我们有关的东西。如此一来,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空间,并以此作为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指引。这就好比植物学家观察一棵树的角度完全不同于猎人、木匠、艺术家或物理学家一样,因为他的心中有不同的心理地图,他的意识也指向不同的经验。我们虽然身处同一个现实世界,但同时也各自活在自己所构建的世界里。神经语言程序学用“地图不是疆域”这一基本假设描述这种联系。该假设指出,我们的心理地图只是疆域的代表,并不是疆域本身。

任何心理地图都不是完整的,也不必完整,因为我们能够以个人世界的模型生活得很好:我们的地图对自己来说都是合乎逻辑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凭此找到在现实世界的方向,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生活。如果我们混淆了心理地图与现实疆域,认为个人的认识就是绝对的真理,那么,当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与我们想法并不一致的事物,就会产生问题。尽可能有自主意识地展开认知活动,能帮助我们扩大心理地图,越来越准确地把握现实疆域。

认知敏锐的好处

自主认知力越强,我们能体会到的现实世界的东西就越多,我们的经验也会更加丰富、更加真实。在以下三个方面,我们将受益匪浅。

1.我们会更善于评估情况

事先自以为正确地认识和评估了某一事物,事后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样的经历你有过几次呢?认知敏锐,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和评估事物,也能有目的性地作出应对,而不是急于下结论,草草了事。

2.我们会找到更具创意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按常理出牌、容易接受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往往能更有创意、更快速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为他们不仅会思考浅显的问题,还会考虑非常规的情况。

3.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得到改善

与他人的交往使我们一再确信:自己的世界模型明显不同于他人的世界模型。在很多对话中,我们可能会激烈地争辩谁的世界模型“更正确”。

这种“心理地图冲突”常常是争吵、伤害和拒绝的诱因。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得更多,都坚信自己是对的。同时我们常常自认为足够了解别人的想法,所以我们会为他们的行为找原因,并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解读他们的语言。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心理地图而只相信一个“真相”,而这个“真相”往往与对方的“真相”相去甚远。

如果我们想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反复提醒自己:我们不知道全部的现实,意见分歧主要是因为“心理地图冲突”产生的。谁都没有切实经历过我们所经历的世界。人们可以从无数个角度去观察某一事物,但没有人敢说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绝对的权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模型,在自己看来它就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

有了这种意识,我们不仅能更容易、更开放地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且在发生冲突时也不会冲动地指责、攻击和抵抗。我们会更自主地与他人展开交流,更轻松地避免争吵,面对批评也不会那么敏感,鲜少对他人发脾气。我们将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方式都看作是对方心理地图的表达,对方的心理地图本身并不比我们的心理地图“更正确”或“更错误”。我们也不再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绝对的真理,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个体的思维和行动都符合各自的世界模型。基于这种意识,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改善。

★★★

自主认知力的培养方法

方法一:体验认知日

把明天当作认知日。早晨起床时就问自己以下问题:

◆你听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你闻到了什么?

◆你尝到了什么?

◆你触到了什么?

在这一天的不同场景中重复上述练习,比如在车上、在会议中、在超市里、在吃饭的时候以及躺在床上的时候。有哪些东西是你平常忽略了而今天感知到了的?晚上回家后要做好认知日的相关记录。常常重复这个练习,你会逐渐形成对现实世界更为全面的认知,扩大自己的心理地图。你的大脑会慢慢习惯去察觉世界上更多的细微差别,并给你指出新的行动方向。

方法二:强化视觉感知

培养仔细观察他人的习惯。他们的头发是什么颜色?发型是什么样的?眼睛是什么颜色?鼻子是什么形状?什么肤色?他们跑起来是什么样子?坐着是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戴什么手表?戴什么首饰?你还能观察到哪些平常注意不到的事情?反复练习,逐渐练就专心观察他人的本领,但同时也要注意,这些推断可能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因为它毕竟是以你自己的心理地图为基础的。

方法三:强化听觉

大家都知道,在对话中,我们往往还没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就忙着在心里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做法会严重限制我们的感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他们具体说了什么?用了哪些词句?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什么时候出现了口误?哪些内容脱离了当下的语境,出现了思维跳跃?你从他们的言语中得出了关于其世界模型的什么结论?对此你也要牢记,你是通过自己个人的过滤器来感知世界的,所以不要草率地评判他人。

方法四:使用多种感知渠道

每个人都偏好使用某个特定的感知渠道。想要确定自己的偏好渠道是哪一个,现在就思考一下自己用哪个感官接收信息的效果最好。你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学习行为来发现自己的偏好感知渠道:当你听(听觉型)、读(视觉型)或是触碰(触觉型)某样东西时,通过哪种方式得到的信息更为印象深刻?当然,没有人会局限于单一的感知渠道,我们都是交叉使用各种渠道的,只是会更偏好某一特定渠道。

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偏好渠道,那就开始练习轮换使用不同的渠道。如果你是视觉型的,那就经常有意识地感知自己所听到和触到的东西。如果你是触觉型的,那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上。如果你是听觉型的,那就尝试多多触碰自己周围的东西,仔细地观察它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勤加练习,你会更了解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

方法五:像密探一样观察自己

如果你已经练习过用心观察周边环境,那么现在可以练习时刻专注于细节。周边环境和他人身上的特别之处是什么?什么东西比较有趣?什么东西充满矛盾?从此时此刻开始,像一个密探一样去观察一切,每个信息不论大小都很重要。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方法六:明智选择解读模式

对于自己所感知到的内容,你可以选择以任何可能的含义来解读,从而停止内心或许已经自动开始的消极解读模式。你要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地决定自己如何解读他人、情境和经历。

方法七:有自主意识、不冲动地对自己的感知作出反应

生活中,我们常常冲动地应对各种情况。因此,当你感知到一个信息时,心里要多按几次暂停键,明确这一信息只是反映了自己选择性感知到的内容。你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空间里自主决定处理方式。如果你没有立即对这一内在或外在刺激作出反应,你就将有更多的行动可能,提高自己的效率。这样一来,你会收获自由,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非只是任由大脑自发反应。

方法八:避免草率下结论

我们常常使用“大家都知道这事儿”“这很清楚”“这很明显”等语句。然而,我们认为很清楚、很明显的东西,只是自己心理地图的写照而已。这对别人来说绝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要因为某些东西对自己来说显而易见就强求他人都知道,我们要做的是向他人解释自己的世界,并通过自主认知理解他人的世界。

继续阅读:第三章 自决的第二种能力:清晰的思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谁说我不可以:如何停止自我破坏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