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美食评论家的赞誉
成功的牛马2025-07-28 18:312,228

  天刚擦亮,宋知夏就着铜盆里的冷水洗了把脸。

  镜中倒映出她眼下淡淡的青影——昨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着那把绣墨梅的油纸伞。

  "娘子,刘先生递了拜帖!"小李举着张洒金红笺冲进后堂,发顶的汗珠在晨光里闪着亮,"说是要尝咱们的豆腐宴,还说...还说他最恨虚有其表的东西,让您莫要搞那些花架子!"

  宋知夏接过拜帖,指腹蹭过"刘砚之"三个端方小楷。

  这名字她早有耳闻——临安城最刻薄的美食评论家,曾在《食鉴》上写过"醉仙楼的东坡肉肥得像块城墙砖",吓得那百年老店连换三任厨子。

  "去把新腌的酱黄瓜切细丝,配嫩豆腐。"她把拜帖收进妆匣,转身往灶房走,"前儿磨的石磨豆腐还在陶瓮里镇着,记得用竹片划——木刀会串味。"

  未时三刻,青衫男子准时跨进门槛。

  他收了伞,帽檐仍压得低,宋知夏却一眼认出那伞面的墨梅——花瓣边缘晕着极淡的灰,和昨夜街角那把分毫不差。

  "宋娘子。"刘砚之抬眼,目光像浸了冰的银针,扫过柜台里码得齐整的豆干、挂着水珠的嫩豆腐,最后落在她沾着豆粉的围裙上,"我要尝你最得意的五样。"

  灶房里飘起豆香时,宋知夏的手心沁出薄汗。

  她盯着蒸笼上腾起的白雾,想起前世做美食测评时,为一道麻婆豆腐熬了七锅卤水;想起刚穿来时蹲在巷口支豆腐摊,被雨淋湿的木勺上还沾着没擦净的豆渣。

  第一道菜是蟹粉豆腐。

  白玉般的嫩豆腐浸在金黄的蟹粉汤汁里,撒着翠绿的葱花。

  刘砚之的银匙刚触到豆腐表面,那颤巍巍的模样就让他挑眉——这豆腐嫩得能吹弹,却没散成泥,分明是点卤时火候拿捏极准。

  他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原本绷紧的下颌线忽然松了松。

  蟹粉的鲜、豆腐的滑、姜醋的微辛在舌尖翻涌,竟比他在苏州船宴上吃过的蟹粉豆腐多了三分清润,少了两分油腻。

  第二道是冻豆腐炖白菜。

  蜂窝状的冻豆腐吸饱了骨汤,咬下去"噗"地爆出鲜汁。

  刘砚之夹着冻豆腐的筷子顿在半空——他原以为冻豆腐不过是穷人过冬的法子,可这豆腐里的蜂窝眼分布得极均匀,显然是用了慢冻法,让冰晶慢慢析出,难怪能锁住更多汤汁。

  第三道是豆腐雕花。

  九瓣莲花浮在青瓷碗里,花瓣薄得能透光,花蕊处点着胭脂色的胡萝卜丁。

  刘砚之盯着那朵"莲花"看了半刻,突然笑出声:"宋娘子,这可不是普通的雕花。"他用银签子挑起一瓣,"你在点卤时加了葛粉?

  所以豆腐能雕得这么细,又不会碎。"

  宋知夏垂眸,耳尖微微发烫。

  这是她试了十七次才成功的法子——葛粉能增加豆腐的韧性,却又不掩豆香。

  最后两道是臭豆腐和素鹅。

  臭豆腐的卤是用苋菜梗、笋根、香菇熬了三个月的,闻着臭吃着香;素鹅用腐皮卷了豆泥,抹上焦糖色的酱料,咬开竟有几分卤鹅的嚼劲。

  刘砚之放下筷子时,碗底已见了光。

  他掏出手帕擦了擦嘴,目光终于不再像银针:"《食鉴》下期头条,我给你留半版。"他指节叩了叩桌沿,"但有句话得说在前头——我夸你,是因为这豆腐里有股子狠劲。

  你把做豆腐当救命绳攥着,倒比那些世家厨子多了几分真心。"

  三日后,《食鉴》新刊在茶肆里被抢得脱销。

  "江南第一豆腐,知味斋的豆腐能鲜掉眉毛!"

  "刘先生说那冻豆腐炖白菜,连宫里的御厨都未必做得出来!"

  店铺的门槛被踩低了三寸。

  小李从早到晚在柜台和灶房之间跑,额前的碎发被热气蒸得卷成小团,可他越跑越精神——方才还有个穿湖绸衫的公子哥拍着桌子说,要包下下个月的豆腐宴给老夫人贺寿。

  "娘子,张婶家的二丫头想来当帮工!"小李擦着汗跑进来,"还有东市米行的周掌柜,说要给咱们送新碾的糯米,只要能在门口挂块'知味斋指定米商'的牌子。"

  宋知夏站在柜台后,望着外头排到巷口的队伍。

  她摸了摸新换的两层柜台——下层的豆干已经卖空了两笸箩。

  昨夜她和司徒景商量到三更,决定在后院搭个小灶房,专门做豆腐宴;再请两个识字的,管账兼记菜单。

  "让张婶家的丫头明日来试工。"她把算盘拨得噼啪响,"周掌柜的米要验过——咱们的豆腐得用最干净的水、最香的豆,少一分都不成。"

  此时在城西赵府的偏厅里,赵管家正捏着本《食鉴》,指节把纸页攥出了褶皱。

  案几上的茶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盯着头条那行"江南第一豆腐",喉结动了动——上个月赵家的布庄刚被司徒家截了单,如今这豆腐坊又压得赵家抬不起头,老爷昨夜咳得整宿没睡。

  "王二,这是五十两。"他把银锭推到桌对面,目光扫过对方脸上新结的疤,"你带弟兄们去后巷泼粪,再往井里撒把巴豆粉。

  只要闹得他们三天开不了张,再给你五十两。"

  王二盯着银锭,手指摩挲着桌沿的豁口。

  三天前他被官差锁走时,赵管家缩在人群里装不认识;可方才路过知味斋,他看见小李往讨饭的老妇手里塞了块热乎的豆腐——那小子上个月还帮他付过药钱。

  "赵管家放心。"他咧嘴一笑,把银锭揣进怀里,"小的准保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

  月上柳梢时,宋知夏关了店门。

  她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门槛上,数着今日的银钱——比昨日多了三两七钱。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臭味,她皱了皱眉,刚想起身去后巷看看,就听见墙根传来"咔嚓"一声。

  "谁?"她抄起门后的顶门杠,心跳突然快得像擂鼓。

  墙头上露出半张脸,月光下泛着青灰。

  那人刚要往下跳,后巷突然亮起一片火把——司徒景带着四个护院从拐角冲出来,腰刀出鞘的声响划破夜的寂静。

  "宋娘子,您回屋。"司徒景把她护在身后,目光扫过那几个缩成一团的地痞,最后落在王二脸上,"王二,上回的五十两没花完?"

  王二哆哆嗦嗦跪下来,额头顶着青石板:"小的鬼迷心窍!

  是赵管家让小的来...来..."

  "够了。"宋知夏打断他,望着墙根那滩还在往下滴的粪水,又看了看井边撒落的巴豆粉。

  她摸了摸怀里的银钱——那是今日卖豆腐的钱,带着灶房的余温。

  更夫的梆子声从远处传来,"咚——咚——"敲得人心发紧。

  宋知夏望着赵府方向忽明忽暗的灯火,把顶门杠往地上一拄。

继续阅读:第52章 危机四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豆腐西施:我在古代靠美食暴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