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重建之路
成功的牛马2025-07-28 18:352,878

  第七日清晨,宋知夏踩着满地碎瓦进了工地。

  昨夜下过薄霜,焦黑的梁木上结着层白霜,像给废墟披了层孝。

  她蹲下身,用竹片拨了拨瓦砾堆——在烧得蜷曲的铜锁旁,竟钻出株嫩黄的豆苗,两片叶子上还凝着冰珠。

  "娘子!"林工的粗嗓门从东边传来,他正踩着新砖往这边走,鞋跟踢得碎瓷片叮当响,"灶房的地基线我重拉了,您看这位置——"

  他把手里的墨斗往地上一甩,拉出条紧绷的黑线,"往东挪半尺,离晒豆场远些,您说的那三道防火墙就能多砌半块砖。"

  宋知夏摸出袖袋里那颗焦黑的黄豆,在指尖转了转。

  这是从废墟最深处刨出来的,烧得只剩层壳,却在她掌心焐了七夜——此刻竟裂开道细缝,露出点鹅黄的芽尖。

  "好。"她把黄豆揣回袖中,指腹隔着布料轻轻压了压,"地窖的门轴要换青铜的,我昨日去铁器行问了,王铁匠说三日后能送过来。"

  林工蹲下身,用炭笔在地基线上画了个圈:"娘子放心,那地窖我打算用糯米浆掺石灰砌墙,比普通砖房结实三倍。"

  他抬头时,眼角沾了块黑灰,"您前日说要存酸浆引子,我夜里翻《天工开物》,发现古书上记着'瓮藏浆,避水火',这才改了地窖的通风口设计。"

  东边突然传来"哐当"一声。

  宋知夏转头,正看见新招的伙计小李抱着块釉面瓦踉跄,瓦角磕在砖堆上,迸出点火星。

  "对不住娘子!"小李脸涨得通红,慌忙弯腰去捡,指节撞在碎砖上渗出血珠也顾不上,"司徒公子送来的瓦太滑,我......"

  "没事。"宋知夏走过去,弯腰帮他捡起瓦块。

  釉面在晨光里泛着青,摸起来像冰镇过的玉,"这瓦是景德镇的老窑烧的,耐火。"她用拇指抹掉小李指腹的血,从袖中取出个小瓷瓶,"涂些金创药,下午还要去码头搬青砖呢。"

  小李接过药瓶,手指发颤。

  他是前日在粥铺遇见的流民,饿得眼都绿了还帮着捡撒在地上的粥碗——宋知夏看他捡碗时把碎瓷片都码得整整齐齐,当下就雇了他。

  此刻他望着宋知夏袖中露出的焦黄豆,突然说:"娘子,我昨日在河边捡了把豆种,洗干净晒在屋檐下,您看能用不?"

  宋知夏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竹匾里躺着几十颗黄豆,沾着泥却泛着油光,像撒了把金豆子。

  她蹲下身,捏起颗放在掌心:"好,等工坊建好,头锅豆腐就用这些豆磨。"

  "宋掌柜!"

  院外突然传来铜锣声。

  宋知夏直起腰,见两个差役举着"青河县正堂"的牌子站在门口,后面跟着个穿青衫的中年男子,腰间挂着象牙朝笏,正是周县令。

  "周大人。"宋知夏迎上去,福了福身。

  前日公堂上,这县令审张三时拍了三次惊堂木,把赵管家的名字记了满满两页纸。

  周县令抚着胡须笑:"昨日听捕头说,宋掌柜的工坊要重建了?"他抬眼望了望满地新砖,"本县特来看看,有什么难处尽管说。"

  "能有什么难处?"宋知夏指了指正在和泥的工匠,"林师傅带着二十个伙计,每日能砌半面墙;小李跑码头,青砖木料都比市价便宜三成——"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周县令腰间的朝笏上,"倒是前日里,有个老客来问,说等工坊建好要订五十斤嫩豆腐。"

  周县令眼神微动。

  青河县的豆商们都知道,宋知夏的豆腐摊从前每日能卖三十斤,如今工坊建好,怕是要翻五倍。

  他咳嗽两声:"本县已着人去府里递了文书,工坊的地契过户、火烛批文,三日内就能下来。"

  他压低声音,"赵家人最近在城里收敛得很,赵老爷的药钱都是托人从外地买的——您放心建。"

  宋知夏垂眸笑了。

  她早让人打听过,赵明珠的父亲昨日把城南的两间铺面抵了药钱,而赵管家这两日总在码头转悠,盯着运砖的船。

  "谢周大人。"她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这是新制的豆腐乳,用黄酒泡了七日,大人带回去尝尝。"

  周县令接过油纸包,香气立刻漫出来。

  他望着宋知夏身后正在立木梁的工匠,突然说:"宋掌柜,本县听说你要在工坊里设豆香阁?"

  "是。"宋知夏指了指地基上的标记,"专门请绣娘来绣豆腐宴的菜单,再摆些烧不毁的陶俑——"

  她摸了摸袖中的黄豆,"让来买豆腐的客人,看看青河县的豆腐是怎么从土里长出来的。"

  周县令走后,工地的日头渐渐爬到头顶。

  林工蹲在灶房地基旁,用瓦刀敲了敲新砌的砖:"娘子,这墙砌得实,您听。"

  "咚——"

  闷响刚落,西边突然传来喊叫声。

  "抓贼!"小李的声音带着哭腔,"有人往石灰里掺沙子!"

  宋知夏转身就跑。

  工地西边堆着半人高的石灰堆,此刻表层被扒拉得乱七八糟,混着好些灰扑扑的沙粒。

  小李正揪着个短打汉子的衣领,那汉子脸上有道刀疤,手腕上还沾着石灰。

  "我、我路过捡东西......"刀疤汉结结巴巴。

  宋知夏蹲下身,捏起把掺了沙的石灰。

  沙粒粗粝,硌得她指尖生疼——这要是砌了墙,遇水就会松垮。

  她抬头时,目光扫过刀疤汉的鞋尖:新纳的千层底,鞋帮上沾着点红泥——青河县只有东边赵家庄的土是红的。

  "送官。"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石灰,"就说有人破坏官批的重建工程。"

  刀疤汉立刻瘫在地上,哭嚎着拽住宋知夏的裙角:"是赵管家!

  他给了我五两银子,说往石灰里掺沙,等墙塌了压死几个工匠......"

  "赵管家?"林工的瓦刀"当啷"掉在地上。

  宋知夏望着远处正在搬砖的工匠们——他们的妻子昨日刚送了腌菜来,孩子趴在砖堆上玩石子。

  她摸出袖中的黄豆,芽尖已经顶破了焦壳,像把小绿剑。

  "小李。"她声音很轻,"去请张捕头,就说赵管家涉嫌破坏民生工程。"又转头对林工道,"今晚加派四个护院守夜,每更敲梆子。"

  林工搓了搓手:"娘子,我让儿子从老家带了两条獒犬来,后日就能到。"

  "好。"宋知夏蹲下身,帮小李把刀疤汉捆起来。

  麻绳勒进刀疤汉的手腕,他疼得直抽气,她却像没听见似的,盯着石灰堆里未被掺沙的部分——那里还留着小李的鞋印,深深的,像颗钉进土里的种子。

  入夜时,工地燃起了篝火。

  宋知夏坐在临时搭的竹棚里,借着火光核对账本。

  林工的定金、釉面瓦的运费、护院的工钱......墨迹在纸上晕开,像片正在生长的豆田。

  "在算什么?"

  司徒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换了身粗布短打,肩上搭着块擦汗的布,发梢还沾着木屑——显然刚去砖窑看过新烧的砖。

  "算今天损失的石灰钱。"宋知夏头也不抬,"十两。"

  司徒景在她身旁坐下,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我让人去码头买了糖炒栗子,趁热吃。"

  他望着账本上的数字,突然说:"赵管家今日往城西的货栈送了批东西,我让人跟着——是二十坛桐油。"

  宋知夏捏栗子的手顿了顿。桐油易燃,赵管家买这么多......

  "明日开始,工地四周挖防火沟。"她把栗子壳扔进炭盆,火星"噼啪"炸开,"沟里灌上水,宽三尺,深二尺。"

  司徒景掏出个小本记下来,月光照在他的笔尖上:"好。"

  "还有。"宋知夏望着炭盆里的火星,"让你在景德镇的人,再订五百片釉面瓦。"她摸出袖中的黄豆,嫩芽已经有半寸长,"我要让这工坊,连火星都落不进去。"

  秋夜的风突然大了些,吹得竹棚的布帘哗哗响。

  远处传来梆子声,"咚——咚——",是护院在巡夜。

  宋知夏望着工地中央立起的木梁,在月光下投出个巨大的影子,像株正在抽枝的树。

  她翻开账本的下一页,提笔写道:"十月初九,防火沟动工;十月初十,獒犬入工地;十月十一......"

  墨迹未干,林工举着个火把从工地那头跑来,火光映得他满脸兴奋:"娘子!

  地基挖到生土了,硬得很!"

  宋知夏合上账本,站起身。

  月光下,新砌的砖墙泛着青灰,像道正在生长的城墙。

  她摸了摸袖中的黄豆,嫩芽顶得布料微微鼓起——有些种子,烧得越狠,扎的根越深。

  远处传来打更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宋知夏望着工地上星星点点的篝火,突然笑了。

  等到来年春天,这里会飘满豆香。

继续阅读:第67章 涅槃重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豆腐西施:我在古代靠美食暴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