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地域虽然不是很淡,但王国多如牛毛,光是相对大一些的国家就有三十六国……别说万人,就算只有几千人,一座小城市,在汉帝国最多也就算个县,可在这里,却敢称国。
而其中,乌支、车师等算是大国了。
车师国(原本是前、后车师国组成,为了便于理解,就统称车师国。)人口有几十万,兵力也有几万,在西域这片大地上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
可是,西域现在处于汉帝国和匈奴之间,成为了缓冲带,因而,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处于两大势力之间夹缝求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事,每上演一次,往往都预示着两大势力中,有一方想要完全控制西域的有一次挑战对方的开始。
相对来说,西域诸国也要看两大势力的脸色行事,生存不易,倍感珍惜,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靠性。但是,其中有些国家因为长期接受一方势力的支持,自然站在支持自己的这一边势力,其中,车师国就是站在汉帝国这一边的。
车师国出于西域东南边,牢牢地把控着两大势力的东西通道。
匈奴要想从西域进攻汉帝国,就必须要先征服车师国,而只要车师国不投降匈奴,其周边的几十个小国,就不敢跟匈奴站在一起,因而,车师国对于汉帝国掌控西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车师国是帝国的西域门户。
早在几百年前,就有汉帝国的公主(册封)下嫁给车师国的国王,因而双方的关系一直很融洽。现如今的车师国王后身上就留有汉帝国的血脉,因而对汉帝国很是崇敬,就连名字都改为刘蓉(这位值得尊敬的王后的名字,我是实在没查找到资料。),鼓励大家穿汉服,识汉字,吃汉食。
就在今年夏中,匈奴北单于派左鹿蠡王领兵三万,号称五万,横扫西域,于八月初,破车师国……车师国国王誓死抵抗,都城破时,国王见无力回天,拔剑自尽于王宫。据说,王后本来也想自尽,被国王说的一段话制止,那段话的大意是“我是国王,既无法保护臣民,就该以我的鲜血来戏耍耻辱,这是我的责任。你是王后,我死之后,你要担负起维护王族延续的责任。”
王后拜在国王遗体边,哀嚎三声后,下令子民放弃抵抗,并率领王族投降匈奴。经过匈奴同意,太子被废,二皇子继位为新国王,但是个人都知道,这仅仅是个傀儡。
也是事有凑巧。
去年冬天太冷了,不仅张老汉损失重大,镇上的人也都遭了灾,因而,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决定组成一支商队,把镇上盛产的一种叫‘花花草’,治疗头痛有特效的草药,贩卖出去。
张老汉年轻时也是游走四方的刀客,在镇上算得上是见多识广之辈,因而被大家推举为掌柜,带着上百号青壮出发,一路走到了车师国,听说都城正急需这样的草药,张老汉就冒险带着大家往车师国都城而去。
原本盘算着,车师国国大,就算抵挡不住匈奴的兵锋,但怎么着也能抵抗个把月的。
谁知,匈奴兵锋太强,而车师国兵力太弱,让匈奴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车师国都城。
张老汉他们虽然提前一天出城,算是躲过一劫,只是别的都没什么损失,偏偏张老汉带来的牛羊中,最后几十只给乱兵抢了,让原本就被冻死了大批家畜的张老汉一下子成了贫农。
为了弥补损失,张老汉想起了耿恭的走时的交代。要不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为了能恢复以前的好日子,加上年轻时也是个刀客,便冒险带着儿子,日夜兼程的给耿恭通风报信来了……之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是因为张老汉要回家去取通关文牒,否则无法进入汉帝国,更别说一路通关:帝国对于异族的盘查可是异常严格。
听完张老汉的叙述,耿恭已经笑不出来了,一旁的刘张也早已放下茶碗,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张老汉,黑娃,你们一来而来,舟车劳顿,走!某带你们去外面休息。”
把他俩带到账外,见到雪刀和铁塔,张老汉和黑娃很是高兴,铁塔和雪刀也同样如此,毕竟,故人相见,分外欣喜,又不是来要账的,大家自然很是高兴。
耿恭将张老汉和黑娃交给他俩,让他俩带着张老汉父子先去营地,交给小五,好生安排后,转身又进了大帐。
“大帅,您看这?”
“事关重大,此事不是你我能做决定的。”刘张沉吟了一下后,站起来正色道:“只能进宫禀报给陛下,请陛下做主。”
耿恭沉默的点了下头。
“在去见陛下的路上,你得先想好,陛下问起解决之道,你当如何应对。”
这是刘张的指点,耿恭连拱手答谢:“多谢大帅提携。”
两人在护卫的保护下,一路快马而行,来到了皇宫。很快酒进入皇宫,见到了汉明帝。
作为西征军的两位最高权力者,他俩联袂而来,本身就预示着有重大事情发生,因而,一看到他俩,汉明帝就笑问道:“有何大事?”
刘张看了眼耿恭,耿恭立马禀报:“启奏陛下,确实发生了大事……”
“耿爱卿,在众臣中,你是对西域情况最为了解的。你说说,此事当如何处理?”
“启奏陛下,微臣建议,尽快对西域出兵。”
“尽快?”
“对!”耿恭坚定的应答了一声后,解释道:“陛下,车师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帝国的门户,十分重要,不容有失。更何况,就大环境来说,车师国往西,中间的虽然大多数都是中立立场,但在西边大多数都是支持匈奴的。而在车师国以及车师国往东,都是支持咱们的。”
“如此一来,车师国的位置就越发重要。如果不能尽快将车师国从匈奴手中夺回来,那么,时日一长,恐怕不仅车师国国民,就算车师国往咱们这边的这几十个小国国民,都会对咱们不满,认为咱们怕了匈奴,才会对他们不闻不问,从而让他们倒向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