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生不如死
日月重照2025-10-14 09:185,095

  赵婉挂念侄女伤势,未曾注意曹炬神态有异,见他已离去,便走入了石室,从怀中取出火折子,将四周灯台一一点燃。

  汴梁城的暮色早已漫过宫墙,这地底石室却因烛火映照,显出几分幽深。室高数丈,方圆足有数十丈,南侧并立着几排梨木书架,架上典籍纸页泛黄,似藏着百年尘霜;旁侧十余只镔铁箱静立,箱锁锈迹斑斑,不知锁着多少过往。最出奇的是正北方——两座青石坟茔赫然矗立,碑石光素无文,在摇曳灯火下,竟透着几分森然鬼气。赵婉缓步至下首坟前,屈膝跪下,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语声带着一丝颤抖:“弟子赵婉,拜见祖师婆婆。”

  礼毕起身,她双手合十于颔下,微闭双眼,将赵灵儿走火入魔、自己不得已寻来秘室的缘由默默诉于先人,又磕了三个头才站直身子,目光却不由自主飘向另一座坟。此坟距今已有数十年,无人知晓墓中是前朝哪位人物,能将坟茔建于后梁帝王御书房地下密室,砌墓之人定非寻常之辈——若被江湖上那些风水先生知晓,怕是又要扯出“后梁亡于此地”的无稽之谈,四处招摇撞骗。

  更让她费解的是,两座坟前竟都无碑记。在世人眼中,无碑葬乃是对死者极大的不敬,等同于抹除其一生痕迹。前朝无名坟倒也罢了,祖师婆婆温英为何亦留遗训不许立碑?更古怪的是,她还命峨眉派后代弟子每逢清明,需将两座坟一同祭奠,这其中的隐秘,赵婉思来想去,始终摸不着头绪。

  她伸手捧起坟前案上那只数尺见方的紫檀木盒,盒身木纹致密,触手冰凉。右手两指并如利剑,运起峨眉派“风影流动”内力轻轻一划,坚若金铁的紫檀木竟应声裂成两半。看清盒中物事,赵婉却微微一怔——里面竟放着两本绢册,上方那本封皮题着“峨眉派”三字,笔力浑厚,左下角落款“赵晏谨录”。

  “赵晏?”赵婉皱眉苦思,本朝历代公主、宗女的名录她曾通读,却从未听过这个名字。她又看向下方绢册,封皮中央一片空白,只左下角写着“温英”二字,心中疑云更重:这紫檀木匣既是祖师婆婆温英所置,为何要将赵晏所录之书放在上面?难道这位赵晏亦是峨眉前辈,辈分竟在温英之上?更让她不解的是,先前绢册中提及的“青叶门”,从未见于武林典籍,究竟是何来历?

  赵婉将两本绢册小心取出,忽瞥见紫檀木盒内壁似有字迹隐现,忙将木盒翻转——几行龙飞凤舞的字迹映入眼帘,似以利刃刻就,力透木骨,大意是:开启此盒者若为峨眉弟子,想必是为徒弟习武走火入魔而来,此事务必慎之又慎,需将两本绢册尽数看完,再定是否救治。

  “难道连单传弟子也不该救?这是要峨眉派自断香火不成?”赵婉心中满是古怪,却还是按捺住急切,怀着满肚子疑问,缓缓翻开了温英所录的绢册。

  烛火一支接一支燃尽,石室中的光影随火焰明灭流转,不知不觉间,窗外已现晨曦。赵婉捧着早已看完的两本绢册,呆立原地,形如泥塑,脸上血色尽失。

  “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当年皇宫外决战前,何一挺所说的这句话,此刻如惊雷般在赵婉心中炸开,终于有了答案。原来峨眉派并非一开始便叫此名,其原名“青云门”,与明教总坛、春华阁并称“明教上古三宗”。后来春华阁因镇派武学“素女心经”残缺,千百年来再无杰出人物,渐渐沦为明教总坛下三门之一,声势日渐衰微;而青云门历代高手辈出,始终游离于明教总坛之外,只因门中弟子皆为女子,且多出身豪门世家,极少参与江湖纷争,岁月流转间,除明教总坛核心人物外,武林中已鲜少有人知晓青云门亦是明教分支。直至本朝初年,祖师温英在师门与家族间做出艰难抉择,最终叛出当时已为天下义军盟主的明教,辅佐兄长建立大宋,青云门亦从此更名为“峨眉派”,与明教彻底割裂,再无瓜葛。

  若绢册所载仅此而已,不过是段尘封的江湖史话,可供茶余饭后闲谈,可后续内容却让赵婉如遭雷击,浑身冰凉——赵灵儿的伤势救与不救,竟成了一道生死难题。

  先前赵婉便觉奇怪,紫檀木盒内壁刻字与绢册字迹大开大阖、豪放不羁,全然不似女子细腻之笔。待看完绢册才知,温英临终前一年已武功尽废,全身经脉俱断,形如废人,唯有头部可勉强转动,这本绢册是由她口述,时任御膳房总管李润之的先祖、人称“是非书生”的张陶然笔录而成。

  而赵灵儿突然走火入魔,根源竟在青云门内功心法的先天隐患。青云门武功源自明教,虽入门进境极快,可内力越是深厚,潜藏的风险便越大;其最高深的内功心法并非峨眉如今传承的“风影流动”,而是名为“太上忘情”的绝学。春华阁的“素女心经”讲究以情御功,将众生玩弄于股掌之间,“太上忘情”则截然相反,需忘却自身所有情感,视世间万物为虚无,只守自身本源,两种心法虽路数不同,修炼时的凶险却不相上下。千百年来,青云门将“太上忘情”练至大成者不足十人,其中一人的名讳更是让赵婉屏息——姓吕名雉,竟是她读史书时最厌恶的吕后!

  另一本绢册的录写者赵晏,亦是将“太上忘情”练至大成的高手。更让赵婉震惊的是,绢册中明确记载,赵晏竟是大宋赵氏始姐,亦是自己的祖姑婆婆!正是赵晏立下规矩,将“风影流动”定为赵氏一族女子的祖传武功,并留下遗训:除非赵氏一族陷入存亡危境,否则青云门弟子不得再修炼“太上忘情”。赵氏历代弟子皆谨守此训,不敢逾越,直至温英三十一岁那年,却打破遗训,执意重修“太上忘情”——究其原因,并非赵氏一族濒危,不过是温英好胜之心作祟,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对他人武功的隐秘妒忌。

  在大宋、辽国、大理、西夏四国史书中,率先起兵抵抗回纥的明教义军向来被刻意淡化,极少被提及,明教教主李大先生的名字更是朝堂禁忌,无人敢轻易言说。可在武林中,李大先生这位臻至“寂灭”境界的高手,始终是个未解之谜——正因他突然销声匿迹,如日中天的明教才瞬间分崩离析,成了一盘散沙,在各大世家与白道武林的联合围剿下,被迫退出中原,远走西域。赵婉向来对此事好奇,只因赵家与此事牵连甚深,祖辈多有叮嘱,才不敢深入探究。

  直至今日,赵婉才从绢册中得知真相:正如世人猜测,李大先生并非失踪,而是遭另外四位“寂灭”境界高手暗算围攻而死,那场震古烁今、足以改写武林格局的高手之战,就发生在这座石室内;而将李大先生引入密室,设下此局的,正是祖师婆婆温英。

  可此战过后,萧镇山、段氏、如意夫人三人对温英的态度日渐疏远,再无往日情分。尤其是同为女子的“拈花仙子”如意夫人,在石室内调息完毕,对着李大先生的尸首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起身走到温英面前,一言不发,挥剑斩断自己的衣袍,以断袍明志,转身决然离去,从此与温英恩断义绝,再无往来。

  明教教义与世家利益本就格格不入,教中弟子多出身贫寒,奉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信念,主张将回纥异族逐出中原后,均分田地、废除贱籍,让百姓得以安居——这些主张,皆为各大世家所不容,触及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萧镇山、段氏、如意夫人均是世家子弟,虽进阶“寂灭”境界曾得李大先生指点,亦钦佩其为人,却深知自己与明教终有一战,立场早已注定。可温英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不齿:李大先生与她亦师亦友,待她如亲妹,温英暗中苦恋李大先生之事,江湖中稍有门路者无人不晓;可李大先生早已成婚,夫妇二人相敬如宾,和睦恩爱,且育有一子,加之明教教义严禁纳妾,李大先生只能对温英的心意故作不知,始终保持距离。

  谁曾想,温英因爱生恨,伤心隐居数年后,出山时性情已大变,变得狠辣决绝。她四处游说各大世家宗卫,鼓动他们联合对付明教,并亲自邀约萧镇山、段氏、如意夫人三人,以家族利益相诱,联手围攻李大先生。在家族长辈的严令与威逼下,三人虽心有不愿,却还是预先藏于石室内;温英则利用李大先生对她的信任,将其诱入密室——不仅在待客的茶水中暗中下毒,削弱其功力,还突然打开一只锦匣,里面竟赫然放着李大先生夫人与幼子的头颅!

  如意夫人见此惨状,当场便要拂袖离去,不愿与温英同流合污,可李大先生已误以为是四人合谋,又见密室出口被数千斤巨石封死,逃生无望,已抱必死之心,反而抢先出手,功力全开。生死关头,面对已近癫狂、招招拼命的李大先生,萧镇山、段氏、如意夫人三人别无选择,只能与温英联手,四人苦战一天一夜,才终将李大先生耗得油尽灯枯,气绝身亡。那一天,恰逢温英四十岁生辰,亦是她修炼“太上忘情”大成两周年的日子,本该是庆贺之日,却成了一场血腥屠杀。

  三年后,大宋、辽国、大理、西夏四国因领土争端爆发混战,各国君主均称自己继承后汉正统,互不承认对方地位。大宋因占据后汉旧都汴梁,地理位置优越,成了另外三国的共同敌人,不仅遭三国联军合力讨伐,西北方回纥余孽亦趁机作乱,侵扰边境,大宋陷入两面受敌的危局。幸得曹惊蛰与毕为念二人挺身而出,收编了大量明教义军旧部,组建起一支精锐之师:曹惊蛰亲自率军北上,凭借过人谋略与勇武,击溃回纥残部,稳定北疆;毕为念镇守北线,与辽军展开殊死搏杀,最终大败辽军,将其逼出雁门关,解除北方威胁;官家赵匡胤则坐镇西南线,调度有方,指挥大军全歼大理、西夏联军——大宋才得以渡过这场亡国危机,稳住根基。

  在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事中,温英亦未置身事外,她四方奔走,凭借高超武功,暗中刺杀了数名敌国将领,为大宋立下功劳。其间,她还与如意夫人在长江一艘小舟上展开一场惊世对决,两人武功旗鼓相当,激战数百回合,最终平分秋色,谁也未能取胜。这亦是温英最后一次在江湖中露面,此后她便幽居长平宫,闭门不出,再也没有踏出京城半步,仿佛要将自己与过往彻底隔绝。

  大宋太祖五年,官家大寿前夕,温英忽感体内内力如潮水般急速流失,即便进入回天鼎内闭关调息,亦无半分功效,反而日渐衰弱。修炼“太上忘情”大成后所做的每一件事,一一在她眼前清晰闪现,哪怕最微小的细节都毫厘毕现——当回忆起自己当年挥剑砍下李大先生不足十岁幼子头颅的瞬间,那孩子惊恐的眼神如利刃般刺穿她的心神,温英再也无法承受,大叫一声,呕血近斗,当场晕死过去;再次醒来时,已是内息散尽,经脉全废,彻底沦为废人。

  此后一年,温英卧病在床,终日以泪洗面,往日的骄傲与狠辣荡然无存,只剩下无尽的悔恨。想起赵晏的遗训,想起自己犯下的罪孽,悔恨之意几乎将她吞噬,她终于下定决心,派人召来宋太祖之女昭华公主,告知她“风影流动”已由李大先生改良,威力足够,足以支撑峨眉派立足于世,命昭华公主当着自己的面,将“太上忘情”心法焚毁,永绝后患。

  可昭华公主却执意不从,当面反驳道:“即便我峨眉不与萧、段、如意三家争锋,峨眉武功的特性亦让眉心成为最大软肋——稍有轻伤,或长时间将内息聚于眉心,便可能导致走火入魔。如今世上,唯有‘太上忘情’可救治此症,绝不可焚毁!何况已有祖姑婆婆赵晏遗训在前,只说不许修炼,并未说不许留存,峨眉弟子不练便是!”

  姑侄二人为此激烈争吵,温英全身瘫痪,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对昭华公主无可奈何,只得召来宫中四大护卫,当众下令,命他们吩咐各自弟子:日后若有峨眉弟子私自修习“太上忘情”,四大护卫的弟子可当场将其幽禁,终生不得出宫,绝不姑息。昭华公主对此并无异议——温英的惨状让她心惊不已,这般邪门功夫,能不碰自然最好,幽禁之令亦能起到警示作用。

  可温英仍不放心,生怕后世弟子重蹈覆辙,便由自己口述,四大护卫之一的张陶然笔录,将修习“太上忘情”的种种危害、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一讲明。说着说着,却渐渐偏离正题,变成对往事的追忆:对李大先生的复杂眷恋,对如意夫人、萧镇山、段氏三人的愧疚与怨怼,对自己一生选择的悔恨……这本本该是训诫的绢册,最终成了一本满是血泪的杂记。张陶然始终静静聆听,默默记录,从不出声打扰,只是偶尔在温英哽咽难言时,递上一杯热茶。

  直至第二年春季的一个深夜,温英在对往事的喃喃自语中,溘然长逝,享年四十九岁。遵照她的遗愿,昭华公主将她与李大先生合葬于青石坟内,墓位在赵晏墓的下首,了却她生前未能说出口的心愿。

  次日,张陶然将两本绢册仔细封存于紫檀木盒中,并在盒内壁留下对峨眉后代弟子的劝诫之言,随后便拔剑自刎于青石坟前,以死殉主。

  四大护卫的另外三人得知张陶然殉葬的消息后,亦悲痛不已,数日之内,先后自尽,追随张陶然而去。昭华公主见此情景,暗自思忖:姑姑既与李大先生合葬,若泉下有知,定不愿这四人再来打扰,便命人将四大护卫一同安葬在宫外的小山坡上,让他们的坟茔遥遥望着长平宫的方向,似永远在守护着这里的秘密,俯首致礼。

  这些秘辛,大多源自两本绢册的明确记载,另有部分细节,是赵婉结合自身所知与家族传闻推断而来。可如今摆在她面前的难题,远比想象中更残酷,更令人绝望:该不该用“太上忘情”心法救治赵灵儿?不救,只能眼睁睁看着侄女在走火入魔的痛苦中殒命,自己亦无颜面对峨眉列祖列宗;救,祖师婆婆的遗录写得明明白白——灵儿虽能活命,却会变成无情无义之人,过往的记忆与情感尽数消散,不仅无法长寿,日后还将承受经脉逆行的散功之苦,余生或许要在无尽的茫然与悔恨中度过,当真生不如死。

  烛火依旧摇曳,映着赵婉苍白憔悴的面容,她双手紧紧捧着绢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整个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之境。

继续阅读:第397章 唯你是问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宋时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