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前朝旧事
日月重照2025-10-13 17:163,964

  狄青摇头晃脑,神色悠然道:“非也非也,此绝非一回事。你既执意要我家萍儿入门,我狄青自有权随意挑选。你那三个儿子,唯有幼子曹炬尚合我心意,萍儿要嫁便嫁予他。”

  曹佾闻听此言,顿时目瞪口呆,愣怔半晌后,方才连声道:“不可不可,你家萍儿比炬儿大了好几岁,如此怎算般配?”

  狄青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道:“那又何妨,灵儿公主与韩琦那姨侄女,哪个不比你家炬儿年长,我瞧着却甚是般配。”

  曹佾不禁动怒,道:“灵儿公主的媒还是你做的,难道你竟想让你家萍儿入门为妾不成?”

  狄青伸手取过案上茶水,慢悠悠地喝了一口,神色惬意道:“听闻灵儿公主为人豁达大度,甘愿与韩家苏姑娘以姐妹之礼相待。我家萍儿身份怎会比那苏姑娘低,想来灵儿公主不会介意的。”

  曹佾心中暗怒,差点便骂出声来。想那曹炬娶杨小云为妾之时,这灵儿公主可是将曹府闹得鸡飞狗跳,何来的大度?况且舒晓云的身份以及曹炬的所作所为,其中诸多隐情暗藏玄机。若是让狄青之女进了碧水园,那简直如长剑高悬头顶,危机四伏。

  狄青满脸笑意,目光灼灼看向曹佾,道:“公伯,意下究竟如何啊?”

  曹佾含糊其辞道:“此事断不能仅由你我二人做主,还是待各自回府商议之后再说吧。言归正传,如今西宁防线战事究竟怎样了?”

  狄青此生难得在曹佾面前占据上风,自是不依不饶,道:“我家萍儿年纪已然不小,你倒是给个明确说法啊。”

  曹佾面色一沉,阴恻恻道:“那好啊,但我家炬儿年纪尚轻,何况已有灵儿公主与韩琦姨侄女在前,等个四五年,想来也不算久吧?”

  狄青一听,顿觉情形不对,赶忙见风转舵,道:“是该谈正事了。方才西宁防线传来急报,辽国的萧天佑已然到了西宁防线。”

  曹佾听闻,顿时无心再与狄青斗嘴,神色凝重道:“哦?如此看来,辽国对塞尔柱帝国极为重视啊。萧天佑身为一国兵马大帅,竟然亲自赶赴西宁防线?”

  狄青不禁流露出羡慕之色,叹道:“这老小子运气着实不错,契丹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哪像我,这辈子恐怕都无缘再回西宁防线咯。”

  曹佾斜睨他一眼,道:“怎么,几年未曾打仗,心就开始痒痒了?”

  狄青倒也毫不避讳,直言道:“当年我在西宁防线时,曾与萧天佑联手抗击西夏,也与他见过几面,对他也算有所了解。他与我一般,若是一月无仗可打,便浑身不自在。且此人用兵如神,实在神鬼莫测。唉,真想有朝一日能与他在沙场上酣畅淋漓地交手一番。”

  曹佾苦笑着摇头,道:“原本或许确有机会,未曾想西宁防线竟突然冒出塞尔柱帝国,这战事一拖,真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再有机会。”

  狄青从旁取过一叠文书,递向曹佾,道:“这是今日西宁防线刚送来的,公伯你且瞧瞧吧。”

  曹佾接过文书,打开细细查看。狄青在一旁接着说道:“西宁防线战事目前仍处于胶着状态。高尽忠与辽国大将耶律提格乃是多年宿敌,彼此对对方知根知底。此番他们联手抵御塞尔柱帝国,塞尔柱人也不敢贸然行动。故而这一个多月来,仅有几场零星小战,共歼灭敌军五千余人,然而我方死伤亦超过六千。”说到此处,二人谈及军国大事,神色皆变得严肃起来。

  曹佾微微点头,道:“能有如此战果,已然很不错了。遥想我大唐安史之乱时,回纥骑兵纵横天下,唐军往往死伤二三人才勉强击毙一名敌军。塞尔柱帝国既能兼并回纥残部,其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狄青接口道:“但西宁防线驻军历经百年锤炼,骑射功夫并不逊色于回纥。当年我担任都统制时,与回纥正面交锋,双方死伤比例亦是如此。塞尔柱帝国能兼并回纥,想必是因为回纥早已元气大伤。”

  曹佾忽若有所思,缓缓道:“谈及骑射,我倒是想起一人。”

  “何人?”狄青好奇问道。

  曹佾神色庄重,缓缓吐出:“大唐太宗李世民。”

  狄青面露诧异之色,道:“此刻你怎会突然想起这位天策上将来?”

  曹佾反问:“大理、西夏暂且不提,狄青,你可知长江以北民间饲养良驹、兴起骑射之风,始于何时?”

  狄青思索片刻,道:“似乎便是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兴起的。”

  “不错,纵观历史,除西汉武帝年间外,中原向来不兴养马之风,日常多用牲口为牛驴。军中马匹不仅数量稀少,且马种平平,根本无法与塞外蛮族相提并论。直至贞观初年,唐太宗一统中原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顾不上休养生息,便派遣李靖率三十万大军横扫长城以外近千里,掠得十万匹良驹凯旋而归。此后连下十三道诏命,强令各府各县饲养良驹,若未达规定数目,则追究责任加以惩处。同时在民间大力倡导骑射之风。此举虽备受后人诟病,认为其无视百姓疾苦,但我仔细研读太宗北征战记,却发现当时塞外**厥已然势力渐大,太宗若不出征,数十年后必定进犯中原。因此,我认为唐太宗此举,实乃利在千秋。”

  狄青轻叹一声,道:“可大唐终究还是因杂胡安禄山而走向衰败,只不过是推后了百年而已。”

  曹佾却不以为然,反驳道:“此言差矣,大唐之衰败,安禄山绝非主因,实则亡于君王昏庸,朝中奸臣当道。想那辽国和我大宋自立朝以来,连年征战不断,却仍有能力将回纥等杂胡阻挡在草原及漠北一带,而不局限于长城内外。大唐雄兵百万,疆域之广更胜东西两汉,却因唐玄宗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又轻信杂胡安禄山,赋予其三镇节度使兵权。安禄山纠集塞外突厥、吐谷浑余孽等杂胡造反时,唐玄宗又听信奸相杨国忠谗言,接连斩杀高仙芝等三位边疆大帅,改派一宦官统领数十万大军守卫潼关。致使安禄山的杂胡大军来袭时,将帅竟然率先逃亡,几十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回纥长驱直入潼关,仅用了一十一天便攻陷了长安城。”

  狄青对这段史事也颇为熟悉,点头道:“是啊,无论哪朝哪代,若摊上唐玄宗这般皇帝,实乃国家之不幸。”

  “幸好北方民间尚武之风依旧昌盛,百姓皆以擅长骑射为荣。因此一旦征召,百姓纷纷响应,来之能战,各路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抵御安禄山叛军。历经十余年,终于平定安史之乱。这可说多亏了唐太宗之功,若不然,我中原大地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狄青面露疑惑,道:“公伯,你这话似乎有些不妥啊。安禄山攻陷长安后,郭子仪等各藩镇纷纷出兵平叛,何来义军揭竿而起一说?”

  曹佾微微一笑,道:“确实,是我失言了。”

  当年安禄山攻下长安后,将城内皇亲及重臣屠戮殆尽,随后又挥兵西进。各地官军闻风丧胆,最先真正起兵反抗的竟是明教。大唐天宝年间,朝纲混乱,民不聊生,明教在民间的势力逐步壮大,门下信徒近百万人。明教教主李大先生组建了十万义军,四处出击,稍稍遏制了安禄山杂胡的攻势,但终因寡不敌众,死伤惨重。李大先生深知仅靠明教独木难支,便拜访各地诸侯共商大计,以绝世武功令他们折服,诸侯纷纷答应出兵。可明教的宗旨与士大夫的观念格格不入,当安禄山杂胡败象渐显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一帮唐军将领得到了各地士大夫家族的支持,开始暗中打压明教。不久后,李大先生离奇失踪,明教顿时内乱不止,元气大伤。李光弼等趁机联合江湖白道中人,逼得明教不得不退至西域。

  曹佾暗自思忖,华夏四国立朝后,不约而同地将明教抵御杂胡的功绩从史书中抹去,都自称是郭子仪、李光弼率众平定安史之乱。这段史实已然在世人记忆中消散,难怪狄青对此一无所知。由此可见,那些所谓正史,有些也不可尽信……

  曹佾忽又道:“关于李世民,我从史书上发现一件奇事。此人十六岁从军,大败**厥,二十八岁便成就一统天下之伟业,比秦始皇年近四旬才平定六国更为厉害。可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无论前朝还是华夏四国的史书,对其登基后在位的那十余年记载甚少,连所颁圣旨都记录不多。唐太宗身上疑云重重,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狄青说道:“史书上不是写得明白,唐太宗是因感染伤寒而驾崩的吗?”

  曹佾摇头道:“那不过是史官所记。要知道当时大唐朝中贤臣名将如云,可太宗一死,近两成官员也随之消失。较有声望的如兵部尚书等几人,还记载了死因,其余太宗提拔的一些儿时好友,从此不知所踪,倒似发生了一场宫廷变故。”

  狄青讥笑道:“怎么,都过去几百年了,枢相大人还想为唐太宗之死翻案不成?何况若真是宫廷变故,这类事在历史上还少吗,又何必遮遮掩掩。”

  曹佾笑道:“是,尚书大人所言极是,我只是一时感慨罢了。”心中暗忖,这老小子从小就不爱读书,自己今日怎就与他谈论起此事来了。

  曹佾将手中西宁防线战报大致浏览一遍后,便放置在案上。狄青见状,面露不满,道:“这么快就看完了?你也曾是边疆大营的节度使,难道对将士生死竟如此漠不关心?”

  曹佾反唇相讥道:“狄大人,你也曾担任边疆大营都统制,应知沙场局势瞬息万变。西宁防线距京城,快马加鞭也需十余日,这些战报已是约半月前之事。你我身处京城,只需知晓战况大概即可。如何用兵,那是西宁防线都统制高尽忠的职责,切不可越俎代庖,对战事随意指手画脚。何况就算从这些战报中看出端倪,等你指令传至西宁防线,对高尽忠而言,已是一月之后的事了。一个月,哼,安禄山攻下长安才用了十一天。”

  狄青不服气道:“那我们就只能干看着,什么都不管?”

  曹佾神色沉稳,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高尽忠虽声名不及你狄大人,但善战者往往行事低调。他既然能担当这西宁防线都统制之职,自然非平庸之辈。西宁防线战事,便交由他全权处置吧。你我所能做的,便是西宁防线若有任何需求,尽快为之解决。对了,今年气候比往年更为阴冷,西宁防线将士的御寒物资可有短缺?”

  狄青思索片刻,道:“高尽忠在战报中并未提及,但有备无患。从各地征调的大批军需物资已然准备妥当。不过临近西宁防线之处,常有流寇出没。不如就让你家炬儿那八千兵马负责护送,朝廷便无需另行派兵了。”

  曹佾点头称是,道:“不错,这场战事耗资巨大,虽还不至于捉襟见肘,但能省则省。”

  言罢,曹佾起身道:“今日来此,主要是为与宰执大人商议禁军北上之事。事已谈妥,我这便回府了。”

  曹佾行至门前,忽回头笑道:“后日炬儿出征,你这个做伯父的可不能不到场。”心中却暗自琢磨,狄青方才说要将女儿许配给炬儿,不知是真是假。若是真的,这老小子眼光也太差了,他一生忠于皇室,却要将女儿许配给毒杀当朝储君之人,实在可笑至极。

  狄青懒懒地拱手道:“恕不远送。”

继续阅读:第241章 狄家有女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宋时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