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我要当爸爸了
冷炼笙2025-09-23 16:054,484

暮春的风带着山间草木的清润,拂过晚枫堂朱红的门楣。

李母扶着青石阶旁的雕花栏杆,鬓边银丝被风微微吹动,目光却始终牢牢锁在蜿蜒向山下的青石板路尽头。

那双眼眸里盛着的期盼,几乎要漫溢出来。

身后跟着的仆妇、管事们皆敛声屏气,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扰了老夫人这份焦灼的等候。

锦衣卫早已将李景隆今日回京的消息送到了晚枫堂,并且带来了燕乱已平的消息。

袁楚凝站在李母身侧,素手轻轻牵着女儿嫣儿的小手。

她今日特意换上了一身月白色绣兰纹的襦裙,乌发挽成了精致的垂挂髻,只簪了一支成色温润的羊脂玉簪。

那是去年李景隆出征前亲手为她戴上的。

她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裙摆的针脚,喉咙里一阵发紧,连带着呼吸都有些不稳,目光也跟着飘向山路尽头,与李母的视线叠在一处。

“娘亲,爹爹怎么还不回来呀?”嫣儿晃了晃袁楚凝的手,小眉头拧成了一团,粉色的小嘴微微噘着。

她穿着鹅黄色的小袄,踮着脚尖往山下望,绣着虎头的绣鞋在石阶上轻轻点着,满是急切。

袁楚凝蹲下身,整理了一下女儿的衣服,声音柔得像山间的溪水:“嫣儿乖,爹爹刚回京都,还在处理别的事,再等等,很快就到了。”

说着,她转头看向李母,语气里带着几分关切,“母亲,您都站了快半个时辰了,要不先进去歇会儿?”

“我让厨房把您爱喝的菊花茶温着,等夫君到了,咱们再一起出来迎他。”

李母摆了摆手,嘴角却忍不住向上弯了弯,眼底的疲惫被期盼压了下去:“无妨,兴许就快回来了。”

话虽这么说,她扶着栏杆的手却悄悄用了些力。

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站了这么久,腿脚早已开始发麻,只是这份想第一时间见到儿子的心意,压过了所有不适。

“来了!老夫人,少夫人,来了!”突然,候在另一侧院墙下的枫伯猛地拔高了声音,枯瘦的手指指着远处的山口,声音里满是激动。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投向山口。

只见一辆黑色的马车正顺着青石板路缓缓驶来,车辕上挂着的铜铃随着马车的晃动,隐约传来清脆的声响。

阳光洒在油亮的车身上,映出一路风尘的痕迹,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头一热。

“少主回来了!”

人群里顿时响起低低的欢呼声,仆妇们互相递着眼色,管事们也松了口气,纷纷跟着李母往石阶下走。

马车渐渐近了,能看清坐在车辕上的福生正挥动着马鞭。

他忍不住朝着车厢喊:“少主,就快到了!”

“老夫人、少夫人还有小姐,都在门口等着您呢!”

车厢门口的锦帘被轻轻掀开,李景隆缓缓走了出来。

他依旧穿着那身玄色的劲装,只是肩上的披风沾了些尘土,鬓边也添了几缕风尘,却丝毫未减那份挺拔的身姿。

他站在车辕上,身形笔直如松,目光穿过人群,落在李母、袁楚凝和嫣儿身上。

那双在战场上冷冽如冰的眼眸,瞬间柔和下来,嘴角也终于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

北征的疲惫、朝堂的纷争,在这一刻,全都被他抛到了脑后。

马车终于在门口停稳,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的声音戛然而止。

“爹爹!”嫣儿再也忍不住,猛地挣脱了袁楚凝的手,一路朝着马车跑来。

李景隆眼中笑意更浓,纵身一跃,稳稳地跳下马车。

不等嫣儿跑近,便弯腰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手臂轻轻环住女儿小小的身子,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平日里少见的慈祥。

“爹爹,嫣儿好想你。”嫣儿把小脑袋埋在李景隆的肩头,小胳膊紧紧地搂着他的脖子,声音里带着一丝委屈的哭腔。

“以后爹爹再也不要丢下嫣儿,再也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了好不好?”

李景隆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他用力点了点头,粗糙的手掌轻轻拍打着女儿的后背,声音温柔到了极致。

“好,爹爹答应嫣儿,以后不走了,一直陪着嫣儿。”

“爹爹也想你,每天都想。”

他低头看着女儿的发顶,心里一阵感慨。

不过才一月不见,这孩子似乎又长高了些,抱在怀里,比之前沉了不少。

“母亲。”李景隆抱着嫣儿,缓缓走到李母面前,语气里满是恭敬。

仆人们早已齐齐躬身行礼,口中.恭敬地喊着“少主”,脸上全都洋溢着笑容。

“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李母看着儿子,眼眶瞬间就红了,“我儿不负朝廷所托,不负百姓期望,无愧‘战神’之名!”

这番话里的欣慰与骄傲,像一股暖流,淌过在场每个人的心头。

连站在一旁的仆妇们,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为自家少主的功绩,也为这份母子间的温情。

袁楚凝走上前,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伸手从李景隆怀里接过嫣儿,轻声说:“嫣儿,爹爹一路奔波,肯定累坏了,快下来让爹爹歇歇。”

她的动作轻柔,语气温和,只是在看向李景隆的时候,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小心翼翼。

如今她在李家的地位早已不同往日,可在面对李景隆时,那份初见时的羞涩与拘谨,似乎从未改变。

看着饱经沧桑的李景隆,她的心底早已心疼的不行。

李景隆看着袁楚凝,目光柔和了几分,轻轻点了点头,又转头看向李母,声音里带着几分歉意:“让您担心了。”

他很想上前抱抱这位一直为自己牵肠挂肚的母亲,却又怕自己身上的风尘惊扰了她。

李母摇了摇头,伸手擦了擦眼角的湿润,笑着说:“傻孩子,说什么傻话。你平安回来,比什么都重要。”

“快进屋,我让厨房炖了你爱喝的排骨汤。”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堂屋里走,阳光透过门楣,洒在他们身上,将身影拉得长长的,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晚枫堂外的铜铃依旧在风中轻响,像是在为这份久别重逢的温情,轻轻伴奏。

袁楚凝望着近在咫尺的李景隆,喉头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先前在石阶旁酝酿了许久的话,此刻竟一句也说不出口。

只能用眼角余光悄悄描摹他的轮廓——玄色劲装沾着风尘,鬓角似乎比出征前多了几分倦意,下颌线绷着的弧度,还带着几分战场上的凌厉。

可就是这样的他,让她心底的心疼像涨潮般漫上来,密密麻麻的,连指尖都跟着发颤。

“这些日子,辛苦你了。”李景隆目光落在她身上,温柔得能化开冬日的余温。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暖意,字字句句都裹着怜爱,将袁楚凝这些日子的牵挂与不安,轻轻抚平。

袁楚凝猛地抬起头,用力摇了摇,嘴角不自觉地绽开一抹满足的笑。

再看向李景隆时,眼眶已经红了,晶莹的泪珠在眼尾打转,却迟迟没有落下。

那是久别重逢的幸福,是见他平安归来的高兴,此刻全都化作了这滚烫的泪意。

“既然他都回来了,那么大的好消息,你还不亲口告诉他?”李母转头看了二人一眼,,忍不住笑着打趣,“这事啊,还是得你自己说,他听着才高兴。”

话音刚落,袁楚凝的脸颊瞬间红得像熟透的樱桃,连耳根都泛着热。

她慌忙低下头,手指紧张地绞着裙摆的绣线,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先前那份温柔从容,此刻全都被羞涩取代。

李景隆挑了挑眉,看看满脸通红的袁楚凝,又看看笑得意味深长的李母,脸上满是茫然。

一旁的下人们看着少主这副一头雾水的模样,都忍不住掩着嘴偷笑。

“到底是什么好消息?”李景隆忍不住追问,目光重新落回袁楚凝身上,眉宇间的疑惑更浓了。

袁楚凝头埋得更低了,下巴几乎要抵到胸口。

她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半天也没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只听见喉咙里传来细碎的嘟囔声。

“罢了罢了,还是我来说吧。”李母无奈地摇了摇头,笑着指了指袁楚凝的小腹,语气里满是欢喜,“景隆,你要当爹了。”

听闻此言,李景隆像是被雷击中了一般,顿时睁大了双眼,不敢相信的看向了袁楚凝。

袁楚凝被他看得越发羞涩,头垂得更低了,脸颊红得几乎要滴血,连脖颈都染上了一层薄红。

“真的?!”李景隆终于反应过来,声音里满是激动。

他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抓起袁楚凝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过去,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颤抖。

“嗯...”袁楚凝声音细若蚊蚋,却带着藏不住的幸福。

“啊!太好了!我要当爸爸了!”李景隆再也抑制不住心底的狂喜,一把将袁楚凝轻轻抱起,原地转了个圈,嘴里兴奋地呐喊着。

虽然他一直将嫣儿视如己出,疼她爱她,可那终究不是他亲生的孩子。

如今袁楚凝腹中怀着的,是他和她的骨肉,是他李景隆的亲生孩儿!

这份喜悦,比打赢任何一场胜仗都要强烈。

下人们看着少主这般不管不顾的举动,都纷纷别过头去,可嘴角的笑意却怎么也藏不住,连眼角都带着几分欣慰。

李母也有些尴尬地摆了摆手,佯装不满地责备:“好了好了,快放她下来!小心腹中的胎儿,可不能这么莽撞!”

“大庭广众之下,成何体统?”

李景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些失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连忙抑制住心底的激动,将袁楚凝小心翼翼地放下来。

看着袁楚凝红得像苹果的脸颊,伸手轻轻拂去她鬓边的碎发,眼神里满是珍视。

“少主,您刚刚喊的‘爸爸’,是何意啊?”一旁的枫伯实在忍不住,满脸诧异地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纷纷看向李景隆,眼神里满是疑惑,看样子刚刚全都听到了。

“呃...”李景隆顿时愣住了,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尴尬地咳嗽了一声,伸手挠了挠头。

“这‘爸爸’的意思啊,就是‘父亲’的意思...是一种远古时候的叫法,世间罕见,我也是之前在一本古籍上无意中看到的,一时激动就喊出来了。”

众人听了他的解释,依旧皱着眉头,脸上的疑惑丝毫未减。

“哎呀,外面风大,楚凝怀着孕呢,可不能在外面久站,小心着凉。”李景隆见状,连忙转移话题,伸手扶住袁楚凝的胳膊,快步往晚枫堂内走去。

李母看着两人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也跟着往里走。

下人们见状,也都不再停留,相视一笑后,纷纷跟了进去。

由于李景隆凯旋而归,今夜的晚枫堂大摆宴席,杀鸡宰羊,好不热闹。

此前羽林卫围山软禁之事,李母一早就下了令,李家上下,都不准当着李景隆的面提起半个字。

为了李家安危,所有人都当作这件事从未发生过。

可李景隆心中明白,这是李母在刻意保护他,不希望因此让李景隆和天子之间产生嫌隙。

但李母并不知道,他和朱允炆之间那份曾经的信任,早已在猜忌与算计中,碎得再也拼凑不起来了。

接下来的几日,李景隆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袁楚凝身边,将里里外外的杂事全都交给了枫伯处理。

怀有身孕的袁楚凝,成了晚枫堂里最金贵的人,后厨每日变着花样给她做滋补的汤羹。

而随着燕乱平息,京都内外,所有人都将李景隆当成了英雄。

朝臣们在朝堂上纷纷赞扬他的功绩,百姓们在街头巷尾不停地称颂着他的英勇。

虽然他主动交出了兵权,可声望却达到了顶峰,成了京都城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他,称赞他。

可这份风光,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

奉天殿内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看着书案上那一摞厚厚的奏折,眉头紧紧地锁着。

眼神里满是凝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书案,发出沉闷的声响,显露出他此刻内心中的烦躁与不安。

那些奏折里,十有八九都是为李景隆请功的。

有的大臣说李景隆平定燕乱,功勋卓著,应当加官进爵;有的大臣说李景隆护国安邦,鞠躬尽瘁,应当拜将封侯。

甚至还有大臣提议,让李景隆重新执掌兵权,震慑四方。

宫外那些沸沸扬扬的流言他早已知晓,他原本想着,只要自己充耳不闻,李景隆的声望总会慢慢降下去。

可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连朝臣们都开始集体为李景隆请功,这让他如何能坐得住?

李景隆能凭一枪一马轻易吓退十万燕逆铁骑,逼着燕军在涿州城外寸步不敢进!

这些事迹早就在坊间传开,这样的李景隆,他怎能不忌惮?

他甚至已经开始后悔了。

可他不知道,自己的后悔,到底该从哪里开始——是从当初逼着李景隆北上挂帅开始?还是从派羽林卫围了栖霞山,试探他的忠心开始。

烛火摇曳,将朱允炆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冰冷的墙上,显得格外孤寂。

他看着殿外沉沉的夜色,心中的忧虑,像潮水般汹涌而来,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章 君臣离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